頤第二十七
震下艮上
頤是頤養的意思。頤卦由震、艮兩卦組成。
從爻象來說,上下兩個陽爻,中間四個陰爻,而陽爻為實,陰爻為虛,有如上下兩排牙齒,中間空無一物,有頤口的形象。
從卦德來說,下卦震體主動,上卦艮體為止,有如人咬嚼食物,下腭動而上腭靜止。頤卦由口體之養談論到德行之養,由養己論述到養人。
頤。貞吉。觀頤。自求口實。
頤養必須遵守正道,才能得吉。天地養育萬物各得其當,毫無差錯;人也必須依循正道來養己與養人。“觀頤,自求口實”指觀察人所秉持的頤養之道以及養身的方法,是否依循正理。頤養的道理強調以養人為公,養己為私。養己的道理則重視修養德行,而將頤養口體放在第二位。頤卦各爻中,剛爻為實,象征內有實德,既能養己,又可養人;柔爻為虛,則靠他人供養。下卦三爻,屬于震體,震為動,象征口動不停、貪食而不知足,因此得兇。上卦三爻,屬于艮體,艮為止,象征飲食節制,重視修養德行,因此得吉。
例解 孟子說:“體有貴賤,有小大。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養其小者為小人,養其大者為大人。”“小”或“賤”指身體五官,容易受到外界的引誘與制約。“大”或“貴”指德行修養,聰明才智,有待自己不斷自省、充實。用“小”與“大”、“賤”與“貴”互相對比,在于強調人之所以超絕尊貴于萬物,在于人有思維能力,消極的可以擺脫一切經驗法則如好逸惡勞、趨福避禍的制約,積極的可以實踐純粹理性的要求。所以,一個人愈能自由、自主做決策,愈得頤養的正道,也是一個愈自由的“大人”。
初九 舍爾靈龜。觀我朵頤。兇。
“爾”是第二人稱代名詞,即“你”,指初九。“我”,指上九。“朵”是動的意思。“朵頤”,比喻食欲大動。初九以剛爻居陽位,本可自我供養,無須求助他人,猶如靈龜不吃東西卻壽命長久一般。然而,初九以剛爻居陽位,陽剛則動,又為震體的主爻,因此初九好動。處于頤卦之時,動則食欲大增而求取上九供養。所以爻辭說“舍爾靈龜,觀我朵頤”。意指初九本來可以像靈龜一樣,不食而長壽,卻舍棄了此等自我供養的美好資質,貪圖上九有養人的資質,大動食欲而求養于人。初九自有靈貴的資質卻不知珍惜,由于貪念太強,不能遵守頤養的正道,所以得兇。
例解 古人曰:“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人都有獨特的才能與經驗,只要懂得妥善利用,每個人都能擁有屬于自己的光明前途。所謂“行行出狀元”,選擇職業與出路時,必須依據自己的志向、潛能與興趣。倘若一味趨從社會的風潮,羨慕他人的成就,短視近利而隨波逐流,則人生茫茫,毫無理想可言。“舍爾靈龜,觀我朵頤”就是人要知足,珍惜自己的長處。
六二 顛頤。拂經。于丘頤。征兇。
“顛”是顛倒的意思。“拂”是違逆的意思。“經”則是常,即常道、常理。“丘”是在城外而略高于平地的小山,外卦為艮體,艮為山,而上九為艮體的主爻,所以有“丘”的形象。六二以柔爻居陰位,資質柔弱,不足以自我供養,必須求助他人的供養。六二以柔居中得正,應固守正道,靜待六五之君的委信,而食君之祿。倘若六二求養于初九,則顛倒了頤養的正道而違背常理。因為自古以來,人臣受食國君俸祿,都是以在上位者供養在下位者。今六二反求養于在其下的初九,則違逆正理,所以爻辭說“顛頤,拂經”。另一方面,六二與上九并非相應的爻位,倘若六二求上九的供養,則是妄動躁進,違背正道,所以為兇,故爻辭說“于丘頤,征兇”。
例解 古蒙古入主中原后,實施不平等的階級制度。皇室、貴族、軍人與僧侶高高在上,只知掠奪民間財富,卻不知重視文治,體恤下民。在上位者務于聚斂,而求養于在下位的百姓,違背了以上養下的正道。由于“顛頤,拂經”,民亂四起,終致亡國。
六三 拂頤。貞兇。十年勿用。無攸利。
“貞”,此處不解釋為“正”,而是“貞夫一”的意思,強調對立的雙方總是一方得勝一方居敗,詳細的解說見隨卦九四。六三雖與上九相應,可以獲得上九的供養;但是六三以柔爻居陽位,不當位則不能遵守正道;又不處中位則不能實踐中道。再加上六三居于震體的上方,所以好動不已,不循正道而動,不擇手段地求養于他人,因此違背了頤道,雖然有正應,也將遭致兇禍。“十年勿用”,指終不可用,而無所利。
例解 南北朝時,顏之推(531—約591)著有《顏氏家訓》一書,其中《教子》一篇記載一則故事:北齊貴族公卿多為鮮卑人,有一士大夫為了使孩子能得到公卿的寵愛,教孩子學鮮卑語,彈琵琶。顏之推則告誡子孫,即使借此手段能獲致高位,也不應為之。顏之推知道“巧言令色,鮮矣仁”,他拒絕用不正當的手段獲取富貴,不愧是深明“拂頤,貞兇”的賢君子。
六四 顛頤。吉。虎視眈眈。其欲逐逐。無咎。
“逐逐”,是前后相繼而不缺乏的意思。六四已經進入上卦艮體,以修養德性為主。六四以柔爻居陰位,象征近君大臣的才質柔弱,不足以自我供養。但是六四當位得正,且與初九剛爻相應,可以求取初九的供養。本來在上位者頤養在下位者,才符合正道,六四居上而反求助于在下的初九,是顛倒了以上養下的正道,所以說“顛頤”。然而六四能夠以貴下賤,屈尊就卑,求取初九賢人的幫助,使初九賢人得以施展經世濟民的理想。由于六四與初九上下合志,推行仁政,人民得以安居樂業,所以說“吉”。
此外,能自我供養而不須求助于外的動物莫過于龜,而處心積慮求取外物以供養自身的動物則莫過于虎。“虎視眈眈,其欲逐逐”,是指六四必須培養威嚴莊重的氣度,如同老虎逼視獵物而有深遠打算一般,想要求養于初九必定相繼而來,不虞匱乏。這是比喻六四大臣求取初九賢人幫助的態度專一不二,求取賢才的心意急切而永不滿足。六四既有威嚴,又能鍥而不舍地求取賢才,符合居上位者求取在下位者供養的正道,所以沒有過咎。
例解 北宋宰相呂蒙正(944—1011)曾詢問兒子外界對自己的議論如何,兒子告以父親政績很好,只是有人議論父親無能,許多事權都為他人所奪。呂蒙正答說:“我誠然無能,但卻有一能,就是善于用人。這才是做宰相最大的能事。”呂蒙正衣中有一本小冊子,記載了他用心詢訪的各色人才,朝廷所需的賢士,多出自這本小冊子。呂蒙正能“虎視眈眈,其欲逐逐”地求取賢才,深得頤卦六四爻的意旨。
六五 拂經。居貞吉。不可涉大川。
六五是柔爻,代表君王質柔才弱,不足以供養天下。然而六五親比上九,表示六五君王得到上九賢人的供養,在他的幫助下成就經世濟民的心愿。六五求取上九的供養違背了天子養萬民的常理,所以說“拂經”。但是六五如果能居守正道而不變,信任上九而不疑,則能施恩澤于天下百姓而得吉,所以說“居貞吉”。然而六五畢竟資質柔弱,在平常時期雖可仰賴剛健的賢者以為輔助,在非常時期卻無法旋乾轉坤,克服困難,平定變亂,所以爻辭告誡六五“不可涉大川”。
例解 西晉滅亡后,司馬睿(276—323)即位于建康,是為東晉元帝。當時,元帝聲望尚未建立,東晉局勢尚未穩定,元帝只得“拂經”而依賴王導,人稱“王與馬共天下”。但也因此安撫了江左民心,穩固東晉立國的基礎。然而,政治上茍且偷安的積弊由來已久,革除不易,而恢復中原也非元帝能力所及,正如爻辭所說“不可涉大川”,只得偏安一隅。
上九 由頤。厲吉。利涉大川。
六五君王求取上九賢人的供養,意謂天下由上九賢人所供養,這就是“由頤”的意思。上九身為人臣,擔當頤養天下的重任,務必常懷謹慎危懼之心,兢兢業業,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才能得吉,所以說“厲吉”。上九既然得到六五君王的全力委信,應該竭盡忠誠,貢獻才智,以造福百姓,匡救天下,所以說“利涉大川”。
例解 如前所述,東晉立國,王導(276—339)功不可沒。王導能安撫北方而來的世家,招納南方本地的大族,使他們團結一致,共擁朝廷,因此被贊譽為“江左夷吾”。反觀王導的堂兄王敦,卻不懂得“由頤,厲吉”的道理,仗恃著王家的權勢,作威作福,甚至舉兵作亂,最后落得兵敗憂憤而死的下場。
上一篇:白話《易經·震下離上》原文釋義
下一篇:白話《易經·震下震上》原文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