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建筑
河南自古以來就是人口高度密集的區域,民居建筑數量浩大,類型眾多,是河南古代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民居建筑所蘊含的建筑與自然環境條件,建筑與人體尺度,建筑與生產、生活所需空間結構,建筑與技術,建筑與社會組織形式,建筑與道德倫理觀念等諸多方面的關系等信息量更大、更真實,也更有價值。盡管頻繁的戰亂毀掉了眾多的古民居,但河南存留至今有代表性的村落、莊園、名宦豪宅、民宅小院等民居仍有200多處,為我們了解古代河南民居的概況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作為歷史遺存的民居建筑散布于全省各地。由于特殊的區域位置和富有特色的地形地貌特征,河南的民居建筑也呈現出了豐富多彩的面貌,為中國民居建筑的一大奇觀。河南民居以中國氣候分界線為界,其北為抬梁式結構體系,木構件斷面較為粗大,建筑墻體、屋面構造厚重,建筑門窗等裝修數量少且體量小,建筑整體風格較為凝重;其南為穿斗式或穿斗式與抬梁式相結合之結構體系,木構件纖細,墻體與屋面構造較薄,門窗裝飾部件相對較多且體量較大,建筑的通透性較強。另一方面,河南的民居以中國第二、三階梯為界,其東、西部又呈現出迥異的風格:東部以傳統的木構四合院為主;西部黃土高原則因地制宜,創制了靠崖式、下沉式(地坑院)、砌筑式的窯洞建筑類型,為中國古建史中獨有的內容。另外,東南部的大別山區,呈現出四圍天井院的院落組合特點;而西南地區,則呈現出南北結合的過渡風格。在盛產石材的區域,還出現了整區以石材建造的石構民居建筑。這些民居建筑,在平面布局、選材、建筑技術與藝術上各具特色,使建筑融于自然,并科學利用自然條件以達到最高質量的生存環境,是“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共處設計思想的具體體現。
河南現存民居中,村寨莊園以衛輝小店河村民居建筑群為代表,該村落保存完整,規模宏大,布局完整,功能齊全;博愛寨卜昌村是一處集居住、農業、商業及防衛于一體的封建地主村寨,整齊寬敞,結構統一,雄偉壯觀;被譽為“中原第一紅石古寨”的郟縣臨灃寨則是文化積淀深厚的古村落。地坑院是古代人們穴居生存方式的遺留,如今已日漸稀少,但在三門峽境內,地坑院仍散落在黃土丘陵地區的許多地方,為黃土塬上一大奇觀。
名門宅園中以鞏義康百萬莊園最為典型,它是由康百萬家族陸續修建的一座集居住、農業、商業、手工業及防衛諸功能于一體的大型封建地主莊園,同時也是豫商建筑的代表作;商水葉氏住宅整個建筑群保存完整,布局主次分明,充分反映了清初民間建筑的風格特點;固始陳元光祖祠,是臺灣居民與中原先民關系血濃于水的歷史見證。其他如安陽馬氏莊園、項城袁氏故居等名門宅園,也都是當地民居建筑的代表作品,具有各自的歷史風貌和韻味,共同組成了絢麗多彩的河南民居建筑文化。
上一篇:文廟書院建筑
下一篇:衙署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