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繫辭上傳·《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是以君子將有爲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嚮,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易》無思也,無爲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
【譯文】《周易》含有圣人常用的道理四方面:用來指導言論的人崇尚其文辭精義,用來指導行動的人崇尚其變化規律,用來指導制作器物的人崇尚其卦爻象徵,用來指導卜問決疑的人崇尚其占筮原理。所以君子將有所作爲,有所行動之時,用《周易》揲蓍占問而據以發言行事,《周易》就能如響應聲地承受占筮者的蓍命,不論遙遠、切近還是幽隱、深邃的事情,都能推知將來的物狀事態。若不是通曉天下極爲精深的道理,誰能做到這樣?三番五次地變化研求,錯綜往復地推衍蓍數:會通其變化,就能形成天地的文采;窮究其蓍數,就能判定天下的物象。若不是通曉天下極爲複雜的變化,誰能做到這樣?《周易》的道理不是冥思苦想而來的,是自然無爲所得,它寂然不動,根據陰陽交感相應的原理就能會通天下萬事。若不是通曉天下極爲神妙的規律,誰能做到這樣?《周易》,是圣人用來窮究幽深事理而探研細微徵象的書。只有窮究幽深事理,才能會通天下的心志;只有探研細微徵象,才能成就天下的事務;只有神奇地貫通《易》道,才能不須急疾而萬事速成,不須行動而萬理自至。孔子稱“《周易》含有圣人常用的道理四方面”,說的正是上述意思。
【注釋】①《易》有圣人之道四焉——指下文“辭”、“變”、“象”、“占”四事。《集解》引崔憬曰:“圣人德合天地,智周萬物,故能用此《易》道,大略有四:謂尚辭、尚變、尚象、尚占也。” ②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嚮——受命,指《周易》承受占筮者的蓍命;嚮,即“響”字,《釋文》“嚮,又作‘響’”,“如嚮”猶言“如響應聲”。《本義》:“言人以蓍問《易》,求其卦爻之辭,而以之發言處事,則《易》受人之命而有以告之,如響之應聲,以決其未來之吉兇也。‘以言’,與‘以言者尚其辭’之‘以言’義同;命,則將筮而告蓍之語,《冠禮》‘筮日,“宰自右贊命”’是也。”③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于此——與,猶“及”,即“達到”、“做到”之意。這兩句總結上六句,說明能做到問《易》“如響”、預知來事,非通“天下至精”之理不可。《正義》:“《易》之功深如此,若非天下萬事之內,至極精妙,誰能參與于此,與《易》道同也?”案,孔氏訓“與”爲“參與”,于義亦通。④參伍以變,錯綜其數——參,三;伍,五。“參伍”,猶言“三番五次”,與“錯綜”互文。這兩句說明《周易》的“變”和“數”必須反復錯綜地推研。《本義》:“參者,三數之也;伍者,五數之也。既參以變,又伍以變,一先一后,更相考覈,以審其多寡之實也。錯者,交而互之,一左一右之謂也;綜者,總而挈之,一低一昂之事也。此亦皆謂揲蓍求卦之事。”又曰:“‘參伍’,‘錯綜’,皆古語,而‘參伍’尤難曉。按《荀子》云‘窺敵制變,欲伍以參’。韓非曰:‘省同異之言,以知朋黨之分;偶參伍之驗,以責陳言之實。’又曰‘參之以比物,伍之以合參。’《史記》曰‘必參而伍之’,又曰‘參伍不失’。《漢書》曰‘參伍其賈,以類相準’。此足以相發明也。”案,《尚氏學》“爻數至三,內卦終矣,故曰必變”,“此從三才而言也。若從五行言,至五而盈,故過五必變”。于義亦通。⑤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這是說明天地的“文采”也是因事物的會通變化而形成的。《集解》引虞翻曰:“變而通之,觀變陰陽始立卦;乾坤相親,故成天地之文。物相雜故曰‘文’也。” ⑥《易》無思也,無爲也——這是說明《易》理出乎自然,非“思”、“爲”所致。《正義》:“任運自然,不關心慮,是無思也;任運自動,不須營造,是無爲也。” ⑦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感,指陰陽感應;故,猶“事”。這兩句說明《易》理靜中有動,陰陽交感則萬事皆通。《正義》:“既無思無爲,故寂然不動;有感必應,萬事皆通,是‘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也。故,謂‘事’。” ⑧極深而研幾——此句說明“圣人”用《易》精深。《韓注》:“極未形之理則曰‘深’,適動微之會則曰‘幾’。”《正義》:“言《易》道弘大,故圣人用之所以窮極幽深而研嚴幾微也。” ⑨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指不費氣力而能成事。《正義》:“以無思無爲、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故不須急疾而事速成,不須行動而理自至也。”
【說明】以上第十章。
本章言《周易》爲人所用,主要有“尚辭”、“尚變”、“尚象”、“尚占”等四事。何楷曰:“此章與第二章‘觀象玩辭’、‘觀占玩變’相應。”(《古周易訂詁》)
上一篇:周易·繫辭下傳《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險,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恒簡以知阻.能說諸心,能研諸侯之慮,定天下之吉兇,成天下之亹亹者.是故變化云爲,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來.天地設位,圣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剛柔雜居,而吉兇可見矣.變動以利言,吉兇以情遷,是故愛惡相攻而吉兇生,遠近相取而悔吝生,情僞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兇,或害之,悔且吝.將叛者其辭慙,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游,失其守者其辭屈.》
下一篇:周易·繫辭上傳《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圣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兇,是故謂之爻.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擬之而后言,議之而后動,擬議以成其變化.“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