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用儒道,行高節(jié)正》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王昶很重視儒道精義,并身體力行,處處遵從。
他為侄兒和兒子起名字,全本于謙虛充實的意義,來表達他的深意,所以一個侄兒名默字處靜,另一個名沉自處道,他的兒子一個名渾字玄沖,一個名深字道沖。他寫信告誡下一代說:
人們作為兒輩應(yīng)遵循的原則,沒有什么比珍惜生命和完善德行、從而顯揚父母更重要的了。這三點人們都知道是善,但有的人卻身遭險惡家被破壞,陷于破滅敗亡的災(zāi)禍,這是為什么? 只因為他們崇奉仿效的不是正道!
孝敬和仁義,是各種品行中最重要的,實行這些美德從而立身于世,這是自身的根本大事。孝敬長輩就宗族安寧,仁義待人則鄉(xiāng)人敬重,這樣就可以操行成就于自身,名聲顯揚于社會。人如果不真誠地培養(yǎng)高尚的操行,舍棄根本去追求枝末,那就會陷于浮華,而結(jié)成不守正道的團伙,浮華就將受虛偽的牽累,團伙內(nèi)也常互相猜忌而起禍患。這兩種情形的教訓(xùn),清楚明白,可重蹈覆轍的人越來越多,追逐枝節(jié)愈加厲害,這都是被眼前利益所迷惑,被暫時的好處弄昏了頭的緣故。
富貴和名聲,是人情所喜歡的,但君子有時得到了卻并不安然處之,這是為什么?是厭惡它不是從正當途徑得來的罷了。擔憂的是人只知進取而不知退避,只知需求而不知滿足,因此就有了困頓受辱的牽累和悔恨的禍事。俗語說:“如果不知滿足,就將失去所喜歡的東西。”因此知足的就足以經(jīng)常得到滿足了。看看往事的成功與失敗,考察將要發(fā)生的吉兇,從來就沒有追名逐利,一味貪求而不知滿足,卻能保持家世不衰,幸福祿位永遠完全的人。希望你們立身社會表現(xiàn)自己,要遵從儒家的教導(dǎo),實踐道家的道理,因此用玄默沖虛等字作為你們的名字,想讓你們顧名思義,不敢違規(guī)越矩。
古時候盤盂上刻著銘文,幾案手杖上也寫著誡語,俯身抬頭之間就可以看到而自省,使之不會發(fā)生錯誤的行為,何況自己的名字,能不對之時刻警戒嗎!事物成就迅速那么消亡得也快,成就遲晚就結(jié)局美好。早晨開花的小草,晚上就會凋零敗落;松柏的茂盛,嚴寒之時也不會衰敗。因此志行高尚的君子厭惡成就迅速,這是聽從孔圣人的教導(dǎo)。就如那范匄答解了秦國使者的問題但武子卻打了他,把他的委笄也打斷了,因為武子恨他突出了自己貶低了旁人。
人們有長處很少不自夸,有才能也很少不自傲,自夸那就掩抑了別人,自傲那就壓低了別人。掩抑別人的人別人也會掩抑他; 壓低別人的人別人也會壓低他。所以三郤在晉國被殺,王叔對周王室犯了罪過,不就是自夸自傲好勝爭強而帶來的禍患嗎? 因此君子不稱美自己,并非是禮讓別人,而是嫌惡這樣做貶抑了別人。能夠把屈當作伸,把讓當作得,把弱當作強,那就很少有什么目的不能達到的了。
詆毀和稱譽,是愛恨的根源禍福的緣起,因此圣人對之非常謹慎。孔子說:“我對于別人,詆毀了誰又稱譽了誰呢;如果我稱譽過某人,一定對他進行過考驗。”他又說: “子貢喜歡褒貶評論人。他也真是高明呀,我是沒有這閑功夫的。”以孔圣人的高尚品德,尚且還這樣,何況庸碌之輩而輕易地毀譽別人呢?
從前伏波將軍馬援告誡他的侄兒說:“聽到別人的丑惡,應(yīng)該像聽到父母的名字一樣,耳朵可以去聽,嘴巴卻不可以去說。”這告誡是完全正確的。別人有時詆毀自己,就應(yīng)當退而反省自己的行為。要是自己確實有應(yīng)詆毀的行為,那他所說就是恰當?shù)? 要是自己沒有可以詆毀的行為,那他所說就是虛妄的。恰當就不必怨恨別人,虛妄對自己不會有害,又何必去反駁回擊呢?并且聽到別人詆毀自己就忿忿然的,是恨壞名聲會背到身上,反駁回去別人詆毀會更加厲害,不如當做沒聽到而去修養(yǎng)自己的品行。諺語說:“防寒沒什么比得上厚厚的皮衣服,停止別人誹謗沒什么比得上自我修養(yǎng)。”這話確實正確。假如碰上那好弄是非,兇惡危險的人,接近他尚且不可以,何況去和他當面計較抗衡呢?這樣做危害就大了。虛偽的人,說話不本于正道,行為與所說又不相符合,他們的浮淺比較能夠被人識別; 可是世人卻被他們迷惑,就是不去觀察他們的言論來衡量他們的品行。不久前濟陰人魏諷、山陽人曹偉都因圖謀不軌心懷邪惡而事敗身死,他們迷惑當代人們,懷有奸詐邪惡之心,唆使煽動年輕一輩。雖已被依法處死,成為明戒教訓(xùn),但是受他們影響而變壞的人,已經(jīng)是很多了。可以不謹慎小心么?
至于那山林之間的隱士,伯夷、叔齊一流人物,心甘情愿在首陽山長期忍饑挨餓,心安理得地在綿山讓火燒死,雖然可以激勵貪鄙庸俗的人們,可是圣人是不可以這樣做的,我也不愿你們這樣做。現(xiàn)在你們的先輩世代仕宦為官,只因仁義而出名,因自持謹慎被人稱譽,在家中孝敬長輩友愛兄弟,在師友之間研討學(xué)問。我與同代人結(jié)交往來,雖然顯達落拓各有不同,然而有各自的長處。潁川人郭伯益,追崇通達,聰明智慧。他為人寬弘大度不足,權(quán)衡計較則有余;認為某人有德就看得他像山一樣重,認為某人無德就看得他和草一樣輕。我因為了解他親他近他,但不希望兒輩們仿效他。北海人徐偉長,不追求顯赫的名聲,不追求不正當所得,心胸恬淡自持其身,所追求的只是正道。他若要肯定什么批評什么,就假借古人的話來表達自己的意見,當場不表露其褒貶之意。我敬重他,希望兒輩們學(xué)習(xí)他。東平人劉公干,學(xué)問淵博才能又高,正直有節(jié)操而又意向遠大,可是他的脾性行為不平和,不謹慎少顧忌,他的優(yōu)點缺點正好相抵。我喜歡他看重他,但不希望兒輩們仰慕他。樂安人任昭先,樸實純潔遵從正道,內(nèi)心敏慧外表寬和,推讓謙遜恭敬禮讓,在人群中不怕居下,看似怯懦卻見義勇為,在朝任職克己無私。我友愛他贊美他,希望兒輩們學(xué)習(xí)他。如果引伸開來,把我的意思推而廣之,那前邊所說就只能算給你們舉舉例子罷了。更有那享用財物讓親族在先,施舍助人必救困濟難,出門歸來要問候年長鄉(xiāng)人,發(fā)表議論注重不含貶損,任職朝廷崇尚忠誠氣節(jié),結(jié)朋交友取其本真實行,處世待人力戒驕縱淫逸,貧窮位卑但不悲戚痛苦,進取退避考慮合乎時宜,辦理事情必經(jīng)深思熟慮,能做到這樣就可以了。我還有什么可憂慮的呢?
上一篇:《有備無患,未雨綢繆》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下一篇:《欲爭姑棄》三國謀略智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