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開朗基羅生平簡介,米開朗基羅歷史評價,米開朗基羅怎么死的?
米開朗基羅·邦內羅提(MichelangeloBounarati,1475—1564),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畫家、雕塑家、杰出的建筑師、工程師。他的作品,標志著文藝復興時代藝術的頂峰。他所留下的藝術遺產,成為后代無可企及的典范。這位藝術大師又是意大利的愛國志士和共和主義戰士。他熱愛自由、熱愛祖國、勇敢反對專制、積極抗擊敵人的斗爭精神,也值得人們欽佩、繼承和發揚。
1475年3月6日,米開朗基羅生于佛羅倫薩附近卡普勒斯鎮。父親是該鎮的行政長官,母親早喪,家庭成員較多,生活并不富裕。米開朗基羅自幼就被托給一個石匠的妻子撫養。
1488年,13歲的米開朗基羅到當時佛羅倫薩最有威望的畫家之一基蘭達約的工場學畫。這是他克服了父親的反對才實現的。父親本來要他拜法蘭切斯柯為師,學習意大利文、拉丁文和算術。但米開朗基羅對藝術有所愛好,在老師的支持下,說服了父親,跟基蘭達約簽訂了學徒契約。按照契約要學三年。事實上他只呆了一年多,又轉到圣馬可修道院中美第奇的“庭苑”學習。美第奇的“庭苑”,真是一所美術學校,搜藏了大量古典的和佛羅倫薩的現實主義藝術品。米開朗基羅在這里學了三年,接觸人文主義學者、學習和臨摹著名藝術大師的作品。這些對他的文學修養、美術思想、藝術創作都有深刻影響。羅倫索·美第奇死后,米開朗基羅遭到他兒子的冷遇,被迫于1492年前往圣斯比利托修道院,致力于解剖學的研究。
1494年,在意大利國土上暴發了西班牙與法國的“意大利戰爭”,法軍侵入意大利,美第奇統治者準備投降。佛羅倫薩人民舉行起義,推翻美第奇家族統治,建立了多明我派僧侶薩伏那羅拉領導的共和政治。這次起義于1498年失敗,薩伏那羅拉以異端罪名被處死。西班牙和法國的戰爭長達50余年,作為主要戰場的意大利遭到很大的破壞。因此,趕走外國侵略者、統一祖國是當時意大利各階層人民的共同愿望。米開朗基羅的許多作品,往往通過宗教神話的題材,以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表達了這個愿望。
1494年起,米開朗基羅先后居住于佛羅倫薩、威尼斯、波倫亞等地。1496年,他自佛羅倫薩首次到羅馬寓居,歷時五年。他的一些雕刻名作就是到羅馬以后開始創作的。其中最有名的是《巴庫斯酒神》和《哀悼基督》。前者以古代神話為題材,在他的早期作品中曾出現過,其藝術手法也沒有超出古典范圍。后者為一大理石群像,塑造了一個極其恬靜、典雅而在沉思、哀悼著的少婦——圣母瑪麗亞,她默默地俯視著抱持在雙膝上的兒子——死去了的裸體基督。作者通過面容和衣褶的處理,能使觀眾把注意力從人物的外表轉向內心的感情,給人以既悲哀又優美的感覺,甚至優美勝過悲哀。這是大師全部雕刻中最富于優美感和抒情趣味的作品。它制作于人民起義領袖薩伏那羅拉被教皇逮捕處以火刑后,表達了作者對人民起義領袖的同情和追念之情。當它陳列在羅馬圣彼得柱廊大廳時,全城轟動起來,人們認為這一杰作肯定出自某名家之手,絕沒想到是一個剛滿25歲的青年的作品。米開朗基羅為消除疑惑,就在塑像圣母肩頭的衣帶上刻上“作者:米開朗基羅·邦內羅提”。這是他唯一有落款的作品。
1501年,米開朗基羅又回到佛羅倫薩。在這里居住的五年時間內,他制作了大量作品,其中有著名的《大衛像》。這是一座高達5米半的裸體青年塑像。全像姿態站立、左腿向前、左手握著肩上的投石機弦,臉情堅毅,側過頭來注視著前方,似乎看準了目標,準備給敵人以決定性的打擊。這是一個準備堅決為正義事業奮斗的戰士的形象。他寄托了作者自己的理想,寄托著當時意大利人民的共同愿望——對一個能夠驅逐侵略者、統一國家的英雄人物的渴求。這一塑像完成以后,佛羅倫薩政府特地組織了一個由著名的藝術家參加的委員會,研究它的安放位置。經過長時間的爭論,最后尊重作者的意見,確定安放在佛羅倫薩共和國政府大廳前面的廣場上。今天,在佛羅倫薩市政廳前還照樣放著大衛像的仿制品(原作移藏在佛羅倫薩美術學院)。《大衛像》的完成,表明作者創作思想和藝術風格的成熟,標志著他藝術創作上成熟期的開始。米開朗基羅從此被公認為當時最偉大的雕刻家。
1505年3月,米開朗基羅受教皇優里烏斯二世之召,赴羅馬設計教皇陵寢。為此,他親自到克拉臘山去采石,經過幾個月的選取和運輸,整個教皇宮廷堆滿了大量的優質石材。后因有人嫉妒,說了米開朗基羅的壞話,教皇聽信讒言,疏遠了他,甚至連采石款項也不予支付。當米開朗基羅進宮請求補償運輸費用時,教皇竟命令人把他轟出門外。這件事對米開朗基羅教育很深,使他丟掉了對教皇的幻想。這種認識在他以后的作品中充分反映出來。
1508年,教皇宮中的西斯廷教堂里要畫壁畫。這時的米開朗基羅是著名的雕刻家,但不是繪畫家。一些嫉妒他的人,故意提出要米開朗基羅來畫,企圖讓他出丑。米開朗基羅一再聲明,他是雕刻家,繪畫不是他的本行。但教皇固執地堅持要他畫。米開朗基羅推辭不下,被迫接受了任務,不得不放下刻刀,拿起畫筆來。就在動筆的那一天,他憤慨地寫道:“1508年5月10日,我,雕刻家米開朗基羅,開始作西斯廷的壁畫。”從此時起直到1512年10月31日止,在沒有任何人的幫助下,歷時4年又5個月,他繪制了面積達530余平方米的教堂拱頂畫。在全長40.5米、寬13.2米的寬闊的拱頂上,米開朗基羅展現了自己非凡的創作意圖和藝術才能。他把原來只準備畫圖案花紋的拱頂中央部位作為表現中心,將它分成九格,畫了九幅連續性的畫,表現舊約《創世紀》故事。在每格的四角,畫上裸體人物。在拱頂中央部位的左右兩邊的八個三角擋內畫著基督的祖先。中央部位與這三角擋之間又畫了12個形體最大的人物。在拱頂四角的四個大三角擋內畫了四個圣經故事。所有的人物、故事都通過建筑物的裝飾紋樣區別開來,但整個畫面竟形成一個整體。畫成以后,轟動了整個意大利,被一致公認為是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美術作品。這幅巨大的畫卷是對人的頌歌。雖然畫的是上帝、預言者們以及其他神話人物,卻沒有任何神秘主義色彩,他們都是活生生地充滿力量與感情的人,整個畫面展示著人文主義者理想的英雄人物的聚會,使觀賞者們贊嘆不已。甚至連達·芬奇在它面前也沉思不語而感到了自己的衰老。拉斐爾則稱贊說:“米開朗基羅是用著同上帝一樣杰出的天才創造出這個世界的”。
輝煌的成績來自艱苦的勞動。米開朗基羅要在離地面近20米的高處,在530余平方米的天花板上,畫出343個各式各樣的人物,勞動的強度和難度是很大的。他爬上高而危險的腳手架,仰著脖子,兩眼向上,日夜不停地工作。在完成了這拱頂畫后,米開朗基羅寫了這樣的一首詩,描述他的勞動情況:
我的胡須翹上天,頸背下陷
與脊骨毗連;我的胸骨突起
好象一把豎琴;
厚厚的顏料,倒在臉上,
恰似五彩的織錦……
米開朗基羅在完成了這幅偉大的美術作品后的次年——1513年,又開始制作教皇優里烏斯二世陵墓雕刻。在為數眾多的雕像中,特別著名的是《摩西像》。它是一座高達2.55米的塑像,是米開朗基羅化了整整四年時間完成的杰作。雕像表現了摩西對由他帶出埃及的猶太人忘記苦難,崇拜金牛犢的行為的憤怒、輕蔑和痛苦。如果說《大衛像》表達了米開朗基羅驅逐外敵的愿望的話,《摩西像》則反映了作者對當時意大利內部的混亂、不覺悟以及背叛行為的痛恨。
米開朗基羅在進行優里烏斯二世陵墓雕刻工作的同時,還接受新教皇利奧十世的強迫任務——制作美第奇家廟的雕刻。1527年,佛羅倫薩再次爆發人民起義,反對美第奇家族及外國侵略者。教皇和西班牙政府調集大軍圍攻起義者,于是發生了1529-1530年的佛羅倫薩保衛戰。藝術大師米開朗基羅是一個熱愛自由、崇尚共和政體的人物。他直接參加軍隊,投入戰斗洪流。在這場保衛戰中,他被委以佛羅倫薩衛戍總監,負責城防工事的修建。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職務,他以極大的熱情把它擔當起來,經常到各處巡視。這場保衛戰最后失敗,美第奇家族恢復了統治,米開朗基羅被迫過了一段隱蔽流亡的生活。
1534年9月,米開朗基羅為擺脫美第奇統治的迫害來到羅馬。從此,他再沒有回到過自己的故鄉——佛羅倫薩。
在羅馬,教皇克萊門特七世及后繼者保羅三世相繼委托米開朗基羅繪制西斯廷教堂的祭臺畫《末日審判》。米開朗基羅推諉不掉,自1535年末到1541年10月,用了將近6年的時間,完成了這一杰作。大師用他那超人的勇氣、大無畏的精神和堅韌的毅力,在將近200平方米的畫面上,畫出了人物眾多、構圖完整、情節復雜的偉大壁畫,表現了末日審判的情景。一切生者和死者都出現在上帝面前經受審判。米開朗基羅在此要發泄出自己的悲痛、傾訴出自己的內心,他要把他所知所見的一切塵世間的丑惡、虛偽放到神的正義天平中去。他把教皇尼古拉三世畫在被判罪的一群罪人中間,公開表示與當時反動意識的沖突。畫中人物不淪是犯罪的惡靈還是積善升天的善靈,都有健康強壯的體格,栩栩如生,“就好象現實中所存在的一模一樣”,全無基督教的感情和道德觀念。
米開朗基羅完成了上述兩幅大型壁畫后,名聲大振,成為當時聞名的大畫家。1537年,他在繪制《末日審判》之際,佛羅倫薩統治者亞歷山大·美第奇大公被刺。人們感謝那個刺客為民除害,認為他是反抗暴君的英雄人物。為了追憶這個英雄,米開朗基羅制作了布魯塔斯(刺殺凱撒的英雄人物)胸像。塑像顯示出作者賦予的堅強的意志、高傲的性格以及為爭取共和與自由而斗爭的神態,反映了米開朗基羅的理想。
米開朗基羅生命的最后20年,主要從事建筑事業。他從1546年起設計和主持圣彼得教堂的建筑工作,擔任該教堂的建筑總監。教堂的全部建筑雖是在他死后由他的后繼者完成,但建筑設計圖全部由米開朗基羅制訂。它是現存的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建筑代表作。在世界建筑史上也是極為重要的作品,影響著后來歐洲的教堂、大禮堂的建筑。至今,這座高達132.5米的教堂圓頂,幾乎在羅馬城內的每個角落都能看到。
此外,米開朗基羅還在1547年參加了羅馬法爾涅塞宮的建筑;1550—1559年,設計圣卓凡尼·第·福林蒂尼教堂;1562年繪制羅馬庇護門大門的圖樣;自1546年直到臨終從事羅馬卡比托利亞廣場建筑群的設計。這座位于羅馬中心的廣場建筑群中,有供舉行典禮用的廣場,廣場中心塑造了具有古代風味的騎雕;至今它也是羅馬最漂亮的、格局相稱的建筑。米開朗基羅在這些建筑的設計、施工中,顯示了對建筑業務的精深造詣,成為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建筑師。
米開朗基羅一生勤奮,他生命的最后幾年里,創作了以“悲痛”為主題的三個群雕。在此以前,米開朗基羅的不少作品飽含著憂傷,但沒有悲劇成份。在這最后幾年里的作品里,悲劇成份,成為它的標志,這是他內心深處的全部悲劇的自我表達。
1564年2月18日,雕塑家、繪畫家、建筑師、意大利的愛國志士米開朗基羅死于自己的工作室里。終年89歲。教皇原想把他安葬在圣彼得教堂。而米開朗基羅故鄉的人們,設法把他的尸體偷偷地運了回去,隆重地安葬在佛羅倫薩的名人墓地——圣克羅切教堂。
本文由謀略學網整理發布,若轉載本篇文章,請保留本文出處與鏈接。
轉載請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mouluexue.com/renwuzhi/2020051745.html
上一篇:米勒蘭生平簡介,米勒蘭歷史評價,米勒蘭怎么死的?
下一篇:米德哈特生平簡介,米德哈特歷史評價,米德哈特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