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七歲倒背《國風》
司馬遷是陜西韓城人,他是西漢時期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司馬遷用畢生的精力給后人留下了歷史巨著《史記》。他4歲進書院,7歲時能把145篇《國風》倒背如流,人稱“小才子”。
司馬遷家是史官世家,他的父親司馬談在司馬書院教書,4歲的司馬遷已是書院的學生。一天,司馬談授完課后,想考查一下學生的學習效果,于是,便叫一個叫王聰的學生背誦《詩經·唐風》中的《蟋蟀》一文。
王聰開始背誦:“蟋蟀在堂,歲聿其莫。今我不樂……”下面想不起來了,他便用胳膊碰了碰同桌的司馬遷,司馬遷明白他的意思,小聲告訴王聰:“日月其除?!?/p>
王聰接著背:“日月其余。”
司馬遷碰了碰王聰說道:“不對,是日月其除,不是日月其余?!?/p>
王聰接著背:“日月其除。無已大康,職思其居。好樂……”
下面又背不出來了,他又用胳膊碰了碰司馬遷。
司馬遷又告訴他:“好樂無荒,良土瞿瞿?!?/p>
王聰接著背:“好樂無荒,良土瞿瞿?!?/p>
兩人的小動作被假裝瞇著眼的司馬談發現了。
于是便說:“王聰同學,學習本是一件苦差事,你不下苦功夫,怎能學到知識呢?不會就是不會,不能弄虛作假,你知道了嗎?”
王聰低頭說:“知道了?!?/p>
司馬談接著說:“知錯就改才會有進步。你要認真學習,明天還要叫你背,坐下吧!”
司馬談將目光轉向了旁邊的司馬遷,厲聲說道:“你全都會背了,是不是?來,從頭到尾,你將學過的這五首詩給全我背出來!你若背錯一個字,看我怎么處置你!”
司馬遷站起來開始背誦,背完之后又繼續背另一首:“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p>
司馬談聽他背的這一首還未學過,便說:“好了!好了!你怎么將未學過的這一首也背出來了?”
司馬遷回答:“您不是常說飽學方能為‘士’嗎?”
司馬談內心歡喜,他卻假裝繃著臉說:“好了,好了,今后上課你不準多話!”
司馬遷年幼好學,不但勤奮,而且聰明絕頂,從小就“璣珠滿腹”,遠近都知道他是史官世家司馬談的后代。
有一次,外祖父楊鼎帶年僅7歲的司馬遷出席鄉間文人的文學聚會,席間,一位40歲左右的儒士杜明把司馬遷叫到眼前問:“你今年7歲,對吧?”
司馬遷回答:“是呀!”
杜明又說:“聽人講,你能把145首《國風》全部背出來,這是真的嗎?”
司馬遷落落大方地說:“那還有假?!?/p>
杜明想當場考他,便說:“那能不能請你來背給我們聽聽?”
司馬遷干脆地說:“可以。但不知杜先生是要我順著背還是倒著背?”
司馬遷語出驚人,在場的人無不為之愕然。周圍的文人學士也都慢慢地靠攏過來。
司馬遷卻不慌不忙地站到一把椅子上,非常熟練地倒背起來:“第145首,七月流火,八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司馬遷越背越有勁,145首《國風》在眾人的掌聲中全部倒背下來,眾人無不驚呼:“奇才!奇才!”
從此以后,司馬遷更加努力學習。10歲時,他便隨父去了京都長安。在嚴父的教導下,他遍讀史書,又在父親的熏陶和引導下,他立志做一名名垂千古的史學家。
長大以后,司馬遷遍游祖國各地,了解了各地的歷史和風土人情,這為他日后編寫史書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司馬遷做了太史令以后,他常隨皇帝到全國巡游,搜集了大量的歷史文獻。他還遍讀宮廷藏書,最后運用所學及掌握的大量史料,歷時10年編寫了歷史巨著《史記》。
《史記》共120篇,約50萬字,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三千年的歷史,被魯迅稱為“史學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對后世的史學研究和文學創作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上一篇:劉禹錫妙手寫“竹枝”
下一篇:四大才子巧補缺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