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袁戰爭(191年7~9月)
1913年,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黨人領導的反對袁世凱專制統治、維護民主共和制度的革命戰爭,也稱“二次革命”或“癸丑之役”。
1912年(中華民國元年)春,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后,背棄“謹守憲法”的承諾,建立專制獨裁統治。1913年3月20日,袁世凱派人暗殺了擁護共和的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4月26日簽定“善后大借款”合同,準備發動內戰,消滅南方革命力量。3月26日,孫中山在上海召開緊急會議,呼吁立即興師討袁。7月12日,原江西都督李烈鈞響應孫中山號召,在湖口宣布江西獨立,并向九江的袁軍發動進攻,自此,“討袁戰爭”拉開序幕。7月15日,江蘇在黃興的策動下宣布獨立。隨后,上海、安徽、廣東、福建、湖南、四川等地也先后宣布獨立,舉兵討袁。
反袁力量在軍事上缺乏統一指揮,而袁軍南下鎮壓的兵力也大大超過討袁軍。江西、江蘇是討袁戰爭的主要戰場。在江西,討袁軍曾一度挫敗北洋軍李純部的進攻。袁世凱隨即派段芝貴軍和海軍馳援。在水陸夾擊下,湖口于7月25日失陷。北洋軍旋即分兵三路進攻,先后攻占瑞昌、建昌、吳城等地。后于8月18日占領南昌,江西討袁之戰失敗。在江蘇,7月16日,討袁軍向駐魯南韓莊的北洋軍發動進攻,初獲勝利。但隨后馮國璋和張勛分統大軍水陸夾攻討袁軍,戰局急轉直下。9月2日,南京被北洋軍占領,江蘇討袁之戰也以失敗告終。期間,其它獨立省區也進行了討袁作戰。在上海,陳其美指揮討袁軍進攻江南制造總局,不克,退守吳淞一帶。8月13日,北洋軍進攻吳淞要塞,討袁軍潰敗。安徽討袁軍一部倒戈,攻占都督府,迫討袁軍總司令柏文蔚出逃。在廣東,袁世凱命龍濟光率桂軍自廣西蒼梧(今廣西梧州)進攻,龍軍于8月中旬控制番禺(今廣東廣州)。福建、湖南未與袁軍接戰,在江蘇討袁軍失利后,在8月間先后撤消獨立。在四川,8月4日,川軍第5師師長熊克武在巴縣(今重慶)舉兵討袁,中旬,袁世凱下令鄂、陜、滇、黔等省軍隊合力進剿。熊克武于9月11日棄軍出走,12日巴縣失陷。
討袁之戰是辛亥革命的最后一戰。討袁戰敗,使中國歷史進入了袁世凱北洋軍閥的統治時期。
上一篇:《討袁軍南昌之戰(191年8月7~18日)》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魏、蜀漢、吳形勢(6年)》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