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謙》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支謙》人物故事小傳
支謙,一名越,字恭明。為月氏后裔。三國吳人。佛經翻譯家,居士。自幼學中外典籍,“備通六國語”。受業于支亮,而支亮受業于支讖,世稱“天下博知,不出三支”。后居吳國。孫權黃武二年(公元223年)到孫亮建興二年(公元253年),譯出《大明度無極經》、《維摩詰經》、《大阿彌陀經》、《本業經》、《本起經》、《首欏嚴經》等大小乘經典36部凡48卷,并注解自譯了《了本生死經》等。
[正 史]
晉元康①中,有胡沙門支恭明譯佛經《維摩》②》《法華》③、三《本起》等。微言隱義,未之能究。
《魏書·釋老志》卷一一四
[注 釋]
①元康:西晉惠帝司馬衷年號,公元291—299年。②《維摩》:即《維摩詰經》。凡2卷或3卷,又稱《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法門經》、《普入道門經》等,收于《大正藏》第14冊。為現存最早之漢譯本。另外《維摩詰經》還有鳩摩羅什譯本、玄奘譯本和西藏譯本等。③《法華》:即《法句經》,意謂“真理之語言”。凡2卷,39品752頌(今譯有758頌)。印度法救撰集,支謙,竺將焰等譯(一說本經由三國吳之維祗難等譯)。系收集諸經中佛之自說偈編集而成。又作法句集經、法句集、法句錄等,屬巴利語系,收于《大藏經》第4冊。
[相關史料]
(支謙)十歲學書,同時學者伏①其聰敏。十三學胡書,備通六國語。初桓、靈世②,支讖③譯出法典,有支亮④紀明資學于讖,謙又受業于亮。博覽經籍,莫不究練,世間藝術,多所綜習。其為人細長黑瘦,眼多白而睛黃,時人為之語曰:“支郎眼中黃,形體雖細是智囊”。其本奉大法,精練經旨。獻帝之末,漢室大亂,與鄉人數十共奔于吳。初發日,唯有一被,有一客隨之,大寒無被,越呼客共眠。夜將半,客奪其被而去。明旦,同侶問被所在,越曰:“昨夜為客所奪?!蓖瑐H咸曰:“何不相告?”答曰:“我若告發,卿等必其劫罪罪⑤之。豈宜以一被而殺一人乎?”遠近聞者,莫不嘆服。
后吳主孫權聞其博學有才慧,即召見之,因問經中深隱之義,越應機釋難,無疑不析。權大悅,拜為博士,使輔導東宮,甚加寵秩。越以大教雖行,而語多胡文,莫有解者,既善華戎之語,乃收集眾本,譯為漢言。從黃武元年⑥至建興⑦中,所出《維摩詰》、《大般泥洹》、《法句》、《瑞應本起》等二十七經,曲得圣義,辭旨文雅。又依《無量壽》、《中本起經》制贊菩薩連句梵唄三契,注《了本生死經》⑧,皆行于世。后太子登位,遂隱于穹隆山,不交世務,從竺法蘭道人更練五戒,凡所游從,皆沙門而已。后卒于山中,春秋六十。吳主孫亮與眾僧書曰:“支恭明不救所疾,其業履沖素,始終可高,為之惻愴,不能已已!”其為時所惜如此。
南朝梁·釋僧祐《出三藏記集·支謙傳》卷一三
[注 釋]
①伏:佩服,折服之義。②桓、靈世:指東漢末年桓帝、靈帝統治期間,約公元147—190年。③支讖:(公元147—?年)梵名LoKasema。漢代譯經僧。又稱支婁迦讖。大月氏(中亞古國)人,東漢桓帝末年到洛陽,從事譯經。至靈帝光和、中平年間(公元178—189年),共譯出《道行般若經》、《般舟三味經》、《阿阇世王經》、《雜譬喻經》、《首欏嚴經》、《無量清凈平等經》、《寶積經》等20余部,然現存僅12部,為第一位在我國翻譯及傳布大乘佛教般若學理論之僧人。④支亮:漢末三國時代僧人。字紀明,為支婁迦讖之弟子,支謙之師,生卒年及生平事跡均不詳。⑤罪:動詞,責備,歸罪于。⑥黃武元年:公元222年。黃武,吳主孫權年號,公元222—228年。⑦建興:吳會稽王孫亮年號,公元252—253年。⑧《了本生死經》:全1卷。支謙譯,收于《大正藏》第16冊。本經為佛陀初轉法輪時所說4諦4信之要旨,內容包括:(1)以內緣、外緣二緣為緣起之要素。(2)開示因相縛、緣相縛。(3)歸納內緣、外緣之起,皆需待非常、不斷、不躇步、種不敗亡、相像非故等5事。(4)說12因緣等。
上一篇:《徐邈》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徐邈》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明世宗皇后方氏》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明世宗皇后方氏》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