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巢奪取兩京之戰(879~880年)
乾符六年(879年)九月,黃巢攻占廣州(今屬廣東)后,以義軍都統名義于十月發布北伐文告。唐朝廷獲悉黃巢將北上,即派宰相王鐸為南面行營招討都統,屯兵江陵(今湖北荊州);以泰寧節度使李係為副都統,率精兵5萬并土團進屯潭州(今湖南長沙),防堵嶺北要道,以阻起義軍北上;又調高駢為淮南節度使、江南行營招討使,屯兵揚州(今江蘇揚州),以防起義軍北渡江淮。黃巢自桂州,編大栰,沿湘江而北上,攻占潭州;義軍先鋒尚讓乘勝率號稱50萬眾義軍進逼江陵。時唐諸道兵未會齊,江陵兵不滿萬人。王鐸退奔襄陽(今湖北襄樊),其將劉漢宏亦掠城叛逃。義軍兵不血刃占領江陵,隨即北趨襄陽。
黃巢見唐軍兵力較強,不與戀戰,果斷放棄江陵,改變進軍路線,沿江東下,攻鄂州(今湖北武昌),破其外城,復入江西,先后破饒、宣、杭等15州,軍勢復振。
廣明元年(880年),唐將高駢遣張璘南過長江,擊敗并迫降義軍將領王重霸,又屢破黃巢軍。高駢因功升任諸道行營兵馬都統,率兵7萬,與義軍隔江對峙。黃巢屯兵信州(今江西上饒),遂施緩兵計,以重金賄張璘,并致書高駢求降。駢欲獨得降巢之功,使諸援軍各還本道。黃巢乘勢攻殺張璘,威懾高駢,軍威大振。繼而遣將攻睦州(今浙江建德東北)、婺州(今浙江金華)等地。主力北破宣州(今安徽宣城),再次組織北伐。
廣明元年年七月,黃巢眾號稱60萬,自采石(今安徽馬鞍山西南長江東岸)渡江,進圍六合(今江蘇六合)、天長(今屬安徽)。高駢畏戰,為保存實力,稱病不復出戰。唐調河南諸道兵屯溵水(今河南商水南),泰寧節度使齊克讓屯兵汝州,任淄州刺史曹全晸為天平節度使、兼東面副都統。九月,義軍擊敗曹全晸,突破泗州(今江蘇盱眙北)。時許州(今河南許昌)唐軍發生兵變,溵水各道兵皆散去。義軍悉眾渡淮,順利攻占申州(今河南信陽),并先后進入光(今河南潢川)、潁(今安徽阜陽)、宋(今河南商丘)、徐等州境。
起義軍在北伐途中,紀律嚴明,所過不虜掠,深得民眾支持。十一月,進入汝州,黃巢以天補大將軍名義通告天下,“各宜守壘,勿犯吾鋒!吾將入東都(今河南洛陽),即至京邑(今陜西西安),自欲問罪,無預眾人。”藩鎮懼于起義軍威力,或投降或暫取中立。東都留守劉允章率百官迎黃巢入城。起義軍乘破竹之勢,揮師西進,攻占虢州(今河南靈寶)。十二月初一,義軍前鋒尚讓、林言率部由關左谷地(時稱禁阬)突入,前后夾擊,攻占潼關,進據華州(今陜西華縣),留將軍喬鈐駐守。唐河中留后王重榮投降義軍。初五,唐僖宗李儼逃往成都。同日,黃巢率眾進入長安,受到百姓夾道歡迎。十三日,黃巢稱帝,國號大齊,改元金統。起義軍歷時6年流動作戰,占領唐都城長安,成為唐末農民戰爭的全盛時期。
云梯
中國古代戰爭中用以攀登城墻的攻城器械。
一般認為,云梯的發明者是春秋時期的魯國工匠公輸班,即魯班。據《墨子》記載,公輸班曾為楚王造云梯用于攻宋,但其形制現已無考。
從史料記載看,云梯經歷朝歷代的不斷改進,形制和規模變化較大。戰國時期的云梯比較簡單,底部裝有車輪,梯身依靠人力上下俯仰,云梯頂端裝有鐵鉤,以便鉤援城墻。唐朝的云梯有主梯和副梯之分。主梯以一定角度固定在底盤上,底盤以巨木制作,裝有行走車輪,在主梯上可增架上城梯(副梯),其頂端裝有滑輪,可在城墻面上下滑動,縮短了架梯時間。至唐朝中期,云梯底部開始采用防護設施,“兩旁構木為廬,冒以牛革”(《舊唐書》)。宋朝的云梯采用了折疊結構,以轉軸聯接,架設更為方便,云梯底部“四面以生牛皮為屏蔽,內以人推進,及城則起飛梯于云梯之上”(《武經總要》)。明朝以后,因云梯過于笨重,極易遭受火器攻擊,遂廢棄。
云梯(模型)
竹筏(模型)。879年,黃巢北伐,軍至桂林,乘湘水上漲,編竹筏數千,順流北上,進逼潭州(今湖南長沙)。
潼關禁坑。880年,黃巢率軍克東都(今河南洛陽),而后揮師西進,擊敗唐潼關守軍,進占長安。
唐節度使統兵簡表(733年)
上一篇:《項羽、劉邦滅秦的戰爭(公元前08~前06年秋)》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黃海海戰中日交戰陣形示意圖(1894年9月17日)》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