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劉邦滅秦的戰爭(公元前08~前06年秋)
公元前208年春至前206年秋天,項羽北上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全殲秦軍主力,劉邦乘虛西進入關,共同推翻秦王朝的戰爭。
陳勝、吳廣農民軍失敗后,趁機起兵的原六國勢力仍在反秦。這時實力最強的是立楚懷王之孫為楚王的項梁軍,已發展至140萬余人,主要將領有項羽、英布、劉邦等。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七月,項梁軍在東阿(今山東陽谷東北)擊敗秦軍后,兵分兩路。秦將章邯利用項梁輕敵,夜襲定陶(今山東定陶西北),大敗楚軍,擊殺項梁。項羽、劉邦正攻陳留(今河南開封東南),聞訊東歸,退保彭城(今江蘇徐州)。楚王也由盱臺(今江蘇盱眙東北)進至彭城。
章邯破楚軍、殺項梁后,“以為楚地不足憂”,遂渡河攻趙,破邯鄲(今屬河北)。趙王歇退守巨鹿。章邯令王離圍攻巨鹿,自駐巨鹿南之棘原。趙王歇向各反秦軍求援。楚王與部將商議后,決定由宋義、項羽率楚軍主力北上救趙,與秦軍主力決戰;而令劉邦率一部兵力“收陳(勝)王、項梁散卒”,乘虛西進關中。
秦二世三年十月,宋義、項羽率軍北上,宋義為保存實力、坐收漁利,途停安陽(今山東曹縣東)46天。項羽殺宋義、奪兵權,揮師渡河,馳援趙軍。十二月間抵漳水。首先派軍渡漳水分割章邯與王離,爾后以主力包圍王離軍發動猛攻。九戰九捷,大敗秦軍,俘王離,殺副將,遂解巨鹿之圍。爾后轉兵南向,攻章邯軍。兩軍對峙一段時間后,又在汗水(今漳水支流)擊敗章邯。七月間,章邯率20萬秦軍在殷墟(今河南安陽西北)投降,秦軍主力全部被殲。
劉邦軍于秦二世三年二月,乘巨鹿正在進行決戰之機,由碭(今河南夏邑東南)西進,一路收編流散的起義、反秦軍部隊,又攻占了積糧最多的陳留,實力逐漸壯大。三月,敗秦軍于曲遇(今河南中牟西),四月攻占潁川(今河南禹州),六月收服了南陽(今屬河南),以后進展更為順利,降丹水(今河南浙川西南)、析縣(今河南西峽)、取胡陽(今河南唐河南)、克酈(今河南南陽西北)。八月破武關(今陜西商南西),繞過峣關(今陜西商洛西北),大敗秦軍于藍田(今陜西藍田西南)。十月進抵霸上(今陜西西安東南),秦王子嬰請降,秦朝滅亡。
秦代軍制簡表
虎符
中國古代君王授予臣屬兵權和調動軍隊的憑證信物,多以青銅鑄造,因其形制呈虎形,故稱“虎符”,亦稱“兵符”。
虎符由左右兩半組成,各自的銘文完全相同,右半由中央保存,左半則發給統領軍隊的將領。虎符必須專符專用,一地一符,不能用一個兵符同時調動兩個地方的軍隊,調兵時需將兩半勘合驗真,才能調兵。漢字中所謂“符合”的原意即出于此。漢代虎符的銘文刻于虎脊之上,騎于中縫,只有合符之后,方可通讀。
在中國歷史上,虎符的形制、銘文以及尊卑等級有很多變化。虎符最早出現于春秋戰國時期,銘文有鐫刻、錯金等多種形式。唐朝因諱虎,改用魚符,后又改用龜符。南宋時恢復使用虎符。元朝則用虎頭牌,至清朝演變為銅牌。
秦陽陵虎符。錯金銘文為:“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陽陵。”
上一篇:《隋滅陳之戰(588年10月~589年月)》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黃巢奪取兩京之戰(879~880年)》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