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灼閩粵花·武夷山之旅·武夷山·奇峰摩天
武夷多奇峰。若泛舟九曲溪,便可一一領(lǐng)略其雄姿。
大王玉女鏡中會
大王峰為武夷三十六峰之冠,它巍然獨聳于九曲溪口,是進入武夷所見到的第一峰。氣勢磅礴,軒昂挺立,睥睨四周群峰,有王者之尊,向稱“仙壑王”。峰形上大而下小,如浮托于蓮座之上,四壁陡峭,僅南壁有一條窄小裂隙,架著幾重木梯,兩邊巖壁上鑿有磴道,經(jīng)此裂隙可登上峰頂。峰頂有宋人投遞“金龍玉簡”的“投龍洞”,深不見底,西壁有仙鶴巖、登仙石、望鶴臺、紫云洞諸景。
與大王峰隔溪相對,有一座美麗無比的巖峰,名玉女峰。巖體瑩潔圓潤,如少女亭亭玉立,顧盼生姿;巖頂山花簇?fù)恚臅r常開,宛若少女發(fā)髻。極似純情少女凝眸溪面,脈脈含情地盼郎來會。
在大王峰和玉女峰之間,橫亙著一塊巨巖,巖石層層疊起,峭拔如劈,冷峻似鐵,稱“鐵板嶂”。傳說正是它隔斷了二峰的通路,拆散了大王和玉女這對戀人:
相傳玉女是玉帝最寵愛的三女兒,叫三姐。她對玉帝拆散了私自下凡的七仙女夫妻甚為不滿,一天借口游春偷偷下凡來到武夷山游玩,遇到一個瀟灑大度、才高貌美的山中后生,兩人一見鐘情。后生自報姓王,在家排行老大,人稱大王。三姐借口在山里孤身走失,難以回府,就暫住大王家中。大王把金印送給了三姐,三姐也回贈香梳子,兩人相親相愛。好景不長,玉帝生日那天,拜壽時發(fā)現(xiàn)少了三姐,命鐵板鬼下凡捉拿。三姐不肯隨鐵板鬼回天庭,玉帝因有愧于七仙女,就命鐵板鬼到人間嚴(yán)加看管三姐。鐵板鬼施法劈開了一條河,將大王和三姐隔開,使之無法相會。后來,大王學(xué)會了伸縮之術(shù),一天黃昏,他用伸術(shù)伸長手臂想將三姐抱過溪去,鐵板鬼見狀拋出鐵板擊碎了大王手臂,為防變故,自己索性躺在溪邊,晝夜監(jiān)視他們,使之不能相見。久而久之,大王和三姐化成了相對不相望的兩座山,鐵板鬼也變成了橫斷兩座山的巨巖。而每當(dāng)晴日,大王峰和玉女峰的雙雙倩影便倒映在峰下清潭中,“山為鏡臺水為鏡”,人們說,這是大王和三姐在鏡中相會哩。
今玉女峰下還有香梳石和印石、梳妝臺等物,傳為當(dāng)年鐵板鬼隔開大王、玉女時震落的香梳子、金印和鏡臺。
幔亭招宴香猶聞
幔亭峰位于“一曲”,丹崖壁立,松竹蒙茸。懸崖半壁之上鐫有巨大的“幔亭”二字,數(shù)里之外即清晰可見,是武夷山最大的摩崖石刻。幔亭峰半山腰有巨石形似棋盤,是漢祀壇遺址,俗稱“棋盤石”。當(dāng)年漢武帝遣使在此處以“乾魚祀武夷君”。峰頂平坦,有一巨石狀若香鼎,此處名叫宴仙壇,相傳在秦始皇二年中秋夜,武夷君在此設(shè)宴款待鄉(xiāng)民,慰勞護山有功之士。當(dāng)鄉(xiāng)民們來到山下時,只見懸崖峭壁阻斷,蒿草樹木參天,無路可上。正疑慮間,有彩虹從天而降,騰空架起一道彩橋,鄉(xiāng)民們上橋來到山頂,看見有彩屋百間一字排開,飾著明珠寶石,光彩四射,武夷君端坐“玉皇座”上,兩側(cè)陪坐著皇太姥和魏真人。廳中擺放著無數(shù)金玉寶物、奇花異卉、石山盆景。亭中雅香輕燒,紅燭照天,鐘鼓不絕于耳。席間所飲所食,皆天宮瓊漿、仙山珍品。幾支仙曲過后,鄉(xiāng)民躬身拜別,仙人們騰空而去。鄉(xiāng)民們依舊循橋回到峰底,忽然“轟隆”一聲,虹橋已不知去向,山頂?shù)牟饰荨⒆酪我矝_天而起,回首山頂,已寂無一物,只有幔亭峰峭拔如前。
如今幔亭峰下,已建起了幔亭山房和武夷山莊兩座賓館。幔亭山房有兩座二層樓小別墅,武夷山莊設(shè)計更為獨特,餐廳里有以“幔亭招宴”為題材的石刻,令人回想起當(dāng)年武夷君“幔亭招宴”的盛況。
聳心駭目接筍峰
接筍峰在“五曲”隱屏峰西,崖壁上兀然挺出一座奇峭尖聳的石峰,陡直如撐天巨柱,峻削無比。在石峰半腰上,又橫裂三痕,如同斷了再接一般,有搖搖欲墜之感,令人“遠眺既聳心,近瞻亦駭目”。登峰路徑則更為險絕,要經(jīng)過“虛步”處,過“雞胸”、“龍脊”之險,才能達峰頂。故有人說,“升之如探虎口,以故涉其巔者,萬無一二”。
接筍峰為何橫斷三痕?相傳在很古以前,五曲有座小隱屏,小隱屏下面有座石堂寺。寺里住著一百個長老,其中九十九個大長老個個頭胖肚圓,心術(shù)不正,寺里的事都推給人稱小飯頭的小長老一人干。大長老在廟堂里供了個金送子菩薩,在寺后面修了客厝,還在地底下偷偷挖了通道,為的是夜半三更時能溜進客厝,糟踏遠路趕來求子進香住宿的婦女。
一天傍晚,有三個女娘來寺懇求借宿。小飯頭見她們一個比一個生得水靈,勸她們趕快走。見勸不動,便偷偷地叫她們夜里要小心。半夜里,大長老們果然從地下通道一窩蜂爬進了客房。三個女娘拔腿就跑,長老們追至五更,忽不見三人蹤影。三個女娘找到小飯頭,如此這般地叮囑了一番。第二天五更時,小飯頭又去挑水,果然有只黑狗沖過來叼走了水瓢。小飯頭記起女娘的話,追黑狗,一直追出去很遠很遠。這時,天上閃過三道亮光,小飯頭看見那三個女娘正站在云頭上,手持寶劍朝小隱屏砍去。只聽“轟隆隆”一陣響,小隱屏斷成幾截倒了下來,把石堂寺壓個稀巴爛。正在呼呼大睡的那九十九個大長老,全給壓死了。
據(jù)說,那三個女娘是三皇元君變的。后來,三皇元君為了讓世人都記住這件事,就把砍倒的小隱屏又接起來。因為接起來的山峰很象一支尖尖的筍,武夷人就把它叫做接筍峰。我們今天看到的接筍峰,也就有了三道橫向的接痕。后人作詩曰:“何年折筍何年接?云護殘痕傍隱屏。蒼玉一枝龍欲化,醉攜飛上奕仙亭。”
武夷首勝天游峰
天游峰在五曲隱屏峰后,位居九曲正中,巍然高聳,獨出群峰之上,四周諸名峰拱衛(wèi),九曲溪又從東、西、南三面環(huán)繞著它,登臨其巔,可見“山聳千層青翡翠,溪流九曲碧琉璃”的美妙景色,是唯一能觀賞到九曲全景的山峰。徐霞客曾評點道:“其不臨溪而能盡九曲之勝,此峰固應(yīng)第一也”,因而天游峰又被稱為“武夷第一勝地”。
福建武夷山隱屏峰
天游峰絕頂有一六角小亭,名一覽亭。在亭上縱目,只見群峰起伏,千峰飛翠,九曲環(huán)碧。倏忽之間,又煙霧彌漫,云海翻卷,人在其中,恍若游天。天游亦由此得名。
在天游峰頂縱覽,其景不僅四時有別,陰晴晨夕亦迥然不同。晴時云煙全無,峰巖畢露,山水輪廓分明,山色青中帶紫;雨天滿山煙雨,山水迷濛,云霧飄浮,來去無蹤,層巒隱現(xiàn)無定。遇雨后初霽之晨,煙云彌谷,隨風(fēng)起伏,如大海波濤,開合之間,群峰時沒時現(xiàn),宛若仙山蓬萊。
天游峰有上、下之分,一覽亭處為上天游;天游觀、胡麻澗則在下天游,此地古木成蔭,澗旁題刻縱橫。明代詩人錢秉鐙有膾炙人口的《登一覽臺》詩:“聞到天游客罷游,果然此踞最高頭。方知曲曲山回轉(zhuǎn),合使峰峰水抱流。丹碧皴中通估舶,煙云破處墾田疇。棹歌不向前途去,一覽臺邊已盡收。”
“壁巖第一”仙掌峰
仙掌峰又名曬布巖,在天游峰之西,巨崖如壁凌空而立,下臨碧水,半壁上有幾個形同掌印的赭紅斑痕,故名“仙掌”。仙掌峰巨形崖壁上,整齊排列著數(shù)十道流水沖刷而成的圓棱柱形溝痕,如廊柱參天,又似垂天巨錦為風(fēng)吹皺,煞是壯觀。
相傳仙掌峰上曾有仙人曬布。有一天,天庭里為王母娘娘送錦布的大腳仙挑了滿滿一擔(dān)錦布路過武夷,被這里的美景迷住,就放下布擔(dān)一連玩了幾天。待他想起布擔(dān),錦布已被晨露打濕。大腳仙怕王母娘娘怪罪,就趕緊把錦布抖開,晾在又平又光的大石壁上。見打濕的錦布皺巴巴的,他又駕著云用大手掌使勁把它們按平、扯順。之后,大腳仙枕著扁擔(dān)睡著了。等他醒來,已日過中午,太陽把巖壁曬得滾燙,錦布在巖壁上閃閃發(fā)亮呢。大腳仙匆匆去卷錦布。但是那些錦布紋,連同大仙按布時印下的大手掌印,已被曬進了光滑的巖壁。人們說,在雨天,當(dāng)流水順著崖壁溝痕淌下時,還真像一匹匹錦布掛在崖上哩。
仙掌峰壁角上,有明代陳省“壁立萬仞”、沈敬 “仰之彌高”和無名氏的“見石面”等巨幅石刻。這“見石面”,指的是仙掌峰一石多面,從不同角度觀之,所見不同,唯有到了崖下,才能真正的見到石的本相。這“石面”又高又闊,亦平亦險,壁立萬仞而無纖塵,青蒼瑩潔。宋白玉蟾題詩云:“如今石上留仙掌,十指青蔥積綠苔。”
仙掌峰以其奇麗壯觀成為武夷一奇景,明代汪桂在《武夷山記》里評道:“仙掌一峰,堵天障海,鐵膚冰棱,如萬丈翠濤,天風(fēng)吹立,宜為壁巖第一。”在接筍峰與仙掌峰之間,依崖臨水,奇石盤錯,修竹叢生。每當(dāng)晨昏之時,煙霧升騰,浮云出沒,聚散無定,故名云窩。云窩景色極妙,當(dāng)浮云生出時,“石形互變態(tài),山色從俯仰”,“夕鳥沖煙度,閑云傍石流”,虛幻若蓬萊仙島。其間有巉巖突兀,色黝黑,其一形似笆斗,另有一個形如巨象,名鐵象巖。以鐵象巖為界,有上、下云窩之分。山志載,明萬歷十一年(1583),少司馬陳省在此隱居,曾合上、下云窩構(gòu)筑幼溪草廬,其中有賓云堂、棲云閣、巢云樓、生云臺、噓云洞、遲云亭、停云亭等十余處,極為精麗。今唯余巖間石刻。
武夷最高三仰峰
三仰峰巍巍矗立于七曲溪北,海拔七百多米,號稱武夷最高峰。它的三個丹峰簇翠的峰頭,斜插云霄,“千尋凌碧漢,層疊似丹梯”。山勢西低東高,西緩東陡,最高峰名為大仰(又名三仰),余為中仰(二仰)、小仰(一仰),三峰疊出,一峰高過一峰,極為雄偉壯觀。
在小仰半壁上,有巖洞名叫“碧霄”,高四五丈,廣二三丈,洞壁上勒有明萬歷年間林培所書的“武夷最高處”五字。洞旁還有一井,傳為宋代羽人白玉蟾煉丹之用。
在大仰峰腰,有一塊平坦方正的巨石,稱棋盤石,傳言有仙人奕于此。棋盤石周圍古樹繁蔭,涼爽宜人,誠如神仙憩息處。
三仰峰遠離九曲溪,山高路險,只宜陸路游覽。登峰的路徑有數(shù)條,一般多取道山北的慧苑坑,沿章堂澗西行,到它的峰背再盤旋而上。山道崎嶇曲折,縱橫交錯,蜿蜒于峭巖夾峙的峽谷中,易使人誤入歧途。常人多只能登上中仰,很難到達大仰峰巔。但在三仰峰頂上遠眺,武夷千巖萬壑盡收眼底,就連向稱“仙壑王”的大王峰和“不臨溪而能盡九曲之勝”的第一峰天游,也匍匐腳下,屈身拱向。其景蔚為壯觀。前人有詩曰:“三迭奇峰氣象高,曉霧泄雨不崇朝;懸崖峭壁無人到,只恐峰頭是碧霄。”
但令人驚訝的是,在這武夷最高的三仰峰上,你竟望不見盤桓山中的九曲溪!
在三仰峰南麓有三層峰,由三石疊成,山形較平板,亦不高,卻自有其靈異之處。它背倚鑄錢巖,前臨小桃園,每當(dāng)大雨到來之前,山中便涌起團團白色云霧,似朵朵白蓮隨風(fēng)飄散、冉冉上升;遇天將放晴,山間云霧又會自行化開,露出青蒼的峰巒,清幽如畫。觀察三層峰的景象變化,就可占晴雨,故人稱之為武夷山中的“氣象臺”。
鼓子峰·靈峰
鼓子峰是八曲最高峰,雙峰駢立,形狀如一,聳峙于豁敞的八曲溪北。因其峰腰有圓石形如鼓,擊之有聲,故名“鼓子”。又因山形圓渾,雙峰秀挺,極似雙乳而俗稱雙乳峰。明代司馬趙孔昭又把它改名并蓮峰。每當(dāng)旭日初升、云霧迷茫之時,兩座峰頭浮現(xiàn)云端,確也象一枝并蒂金蓮,仰天吐艷。
鼓子峰巖上,曾有唐代王子欽所建道觀,如飛樓高插云天。從“飛樓”可俯瞰八曲全景。前人詩云:“石磴攀蘿上,嵚崎有路通。峰高長近月,樹老慣吟風(fēng)。樓閣云霄外,溪山指顧中。一擊懸崖鼓,靈鼓聲咚咚。”今遺址尚存。
鼓子峰西面巖壁上,還有個可容數(shù)十人的巖洞,相傳有吳道人曾在此修煉,故名吳公洞。
登鼓子峰的路徑,既可從鼓樓巖右折,溯桃花澗北行至紫芝峰背,拾級而上,也可由環(huán)佩巖上的貓兒石循山脊盤桓而上。山道曲折盤旋,如履云梯,有人詩曰:“千盤鳥道白云隨,來往云中鳥不疑。”
靈峰在九曲之尾,危巖聳疊,直上云際,與大王峰分列于九曲西東兩端,似有意爭奇。峰巒蒼翠,出產(chǎn)名茶。晴日拂曉,常有白云繚繞山腰,飄游無定,聚散無常,峰巒在云霧中忽隱忽現(xiàn),恍若海上仙山,故又叫白云巖。
從星村石橋沿溪北公路前行,過石門“云關(guān)”,可達靈峰頂。石門內(nèi)有白云庵舊址,庵后峭壁上有巖洞,洞內(nèi)有架壑船和虹橋板殘片。在峰北盡頭,還有一個軒敞的巖洞,名“極樂國”,須攀援峭壁沿一線橫坳蛇行而進,驚險無比。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親歷此徑探險,事后作記曰:
“余從壁坳行,已而坳漸低,壁漸危,則就而傴僂,愈低愈狹,則膝行蛇伏。至坳轉(zhuǎn)處,上下僅懸七寸,闊止尺五,坳外壁深萬仞。余匍匐以進,胸背相摩,得度其險。巖果軒敞層疊,有斧鑿置于中,欲開道而未就也。”
靈峰很高,在峰巔縱目,青峰迷離,白云悠悠,九曲兩岸,平疇如畫。溪南的星村鎮(zhèn),屋舍井然,鱗次櫛比,無限風(fēng)光如畫。前人有詩說:“九曲舟行忽曠然,白云深處見平川。直到舟回星村渡,方知身復(fù)落人間。”
天之樞極天心巖
天心巖在武夷山北風(fēng)景區(qū)中,原名山心巖。《武夷山志》云:“以全山百二十里度之,是峰居其中央,猶天之樞極也,故曰天心。”也有謂此巖三峰并列,東面青山環(huán)繞,形似“心”字,故名天心。山北的名勝古跡,多薈萃天心巖四周。從這里東可達杜轄巖、神通巖和盤珠巖,西可至九龍窠、流香澗、清涼峽、玉柱峰和慧苑巖,南可到三花峰、馬頭巖、磊石巖甚至天游峰,北可去火焰峰、丹霞峰、鷹嘴巖、水簾洞以及青獅巖、佛國巖、龍峰、蓮花峰諸幽勝。而由天心巖東行2里,沿公路東北去可抵赤石,南經(jīng)馬頭巖可通星村,由此可見天心巖在武夷山所處的重要位置。
天心巖周圍峰巒起伏、名勝薈萃,山上有綠竹蒼松,山下有著名的永樂禪寺,是武夷山最大的寺院。山志有載:此寺前身為山心永樂庵,明嘉靖七年(1528),道士韓洞虛重建后改名天心庵,是羽流的棲息之所。不知為何,后來又為禪客所占,擴建為永樂禪寺。寺院規(guī)制宏偉,樓閣嵯峨,松竹掩映,環(huán)境清雅,過去游人多在此投宿。
天心巖東三四華里處有杜轄巖,洞壁清奧,空谷幽深,是個可以使人“塵累日消,恬淡日就”的理想之境,歷來是人們遁跡之所。相傳因曾有杜、葛二女隱居于此,故名杜葛巖。又傳說有鄉(xiāng)人精壯小伙杜葛集鄉(xiāng)兵在此御寇,故名。明萬歷初年,司丞吳中立結(jié)廬靜修于此,始易名杜轄,并取其門徑幽曲、車馬不至之意,于巖壁刻“景陽洞天”四字,后為杜轄巖之別稱。
杜轄巖四周峻壁環(huán)峙,竹樹繞裹,儼如城堡,內(nèi)里卻隱著兩個巖洞。從巨石壘疊的石門進去,前行十余步即見有千仞懸崖嵌空而出,下覆一片小谷地,風(fēng)雨不侵。有一幢小樓、幾株桃樹、一泓清泉,幽雅宜人。此為下洞,名會仙洞。從洞旁拾級而上,在竹樹蔭蔽、流泉潺湲中,又見一穹然上覆的巖洞,有石幾、石凳、石棋盤等。這是上洞,又名小有洞。二洞一平坦幽深,一峻絕軒朗,風(fēng)格迥異,而同在一巖中,形如樓閣,殊為罕見。從巖上俯瞰,香爐峰、盤珠巖、丈人峰俱在腳下,各呈異象,人歷其境,恍如登仙。明代詩人謝肇淛有詩云:“路出諸峰外,門開流水邊。數(shù)椽棲洞屋,一帶隔溪煙。雨漲巖頭瀑,泉滋石罅田。蕭然車馬絕,雞犬亦成仙。”
上一篇:清清滇黔韻·昆明之旅·石林·天設(shè)奇觀
下一篇:朗朗齊魯月·泰山之旅·泰山·奇木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