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懷德》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高懷德》人物故事小傳
高懷德(公元926—982年),字藏用,真定常山(今河北正定西南)人,宋初著名軍事將領。高懷德出身將門,青年時隨父高行周從軍,任牙職。后晉開運初年,從父抵御遼人犯邊,于戚城被遼軍包圍,高懷德左右開弓,縱騎馳突,領軍突圍成功,因功升羅州刺史,遷集州刺史、信州刺史。后晉末年,其父領兵北御契丹,高懷德奉命留守睢陽,值杜重威投降契丹,京東搔動。高懷德領兵堅守,睢陽安如泰山。父卒,高懷德任東西班都指揮使,兼領吉州刺史,后改任鐵騎都指揮使。太原劉崇入侵,高懷德任先鋒都虞侯,從周世宗征討,獲高平大捷,因功升任鐵騎右?guī)贾笓]使,兼任果州團練使。后跟隨周世宗南征北戰(zhàn),深受賞識。周末升至侍衛(wèi)馬軍都指揮使并江寧軍節(jié)度使、北面行營馬軍都指揮使。宋太祖即位,拜殿前副都點檢,隨從宋太祖擊敗李筠,平定揚州,以功升任忠武軍節(jié)度使、檢校太尉,加同平章事。率軍平李重進之叛,改任歸德節(jié)度使。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從平太原,改鎮(zhèn)曹州,封冀國公。七年改武勝軍節(jié)度使。是年卒。贈中書令,追封渤海郡王,謚武穆。
〔正史〕
高懷德字藏用,真定常山人,周天平節(jié)度齊王行周之子。懷德忠厚倜儻,有武勇。行周歷延、潞二鎮(zhèn)及留守洛都,節(jié)制宋、亳,皆署以牙職。晉①開運②初,遼人侵邊,以行周為北面前軍都部署。懷德始冠,白行周愿從北征。行周壯之,許其行,至戚城遇遼軍,被圍數(shù)重,援兵不至,危甚。懷德左右射,縱橫馳突,眾皆披靡,挾父而出。以功領羅州刺史,賜珍裘、寶帶、名馬以寵異之。及行周移鎮(zhèn)鄆州,改集州刺史,仍領牙校。又遷信州刺史,從行周再鎮(zhèn)宋州。
晉末,契丹南侵,以行周為邢趙路都部署御之,留懷德守睢陽。會杜重威降契丹,京東諸州群盜大起,懷德堅壁清野,敵不能入。行周率兵歸鎮(zhèn),敵遂解去。漢③初,行周移鎮(zhèn)魏博,及再領天平,以懷德為忠州刺史領職如故。周祖征慕容彥超,還過汶上,寵賜行周甚厚,并賜懷德衣帶、彩繪、鞍勒馬。
行周卒,召懷德為東西班都指揮使、領吉州刺史,改鐵騎都指揮使。太原劉崇入寇,世宗討之,以懷德為先鋒都虞侯。高平克捷,以功遷鐵騎右?guī)贾笓]使、領果州團練使。
從征淮南,知廬州行府事,充招安使。戰(zhàn)廬州城下,斬首七百余級。尋遷龍捷左廂都指揮使、領岳州防御使,賜駿馬七匹。南唐將劉仁贍據(jù)壽春,舒元據(jù)紫金山,置連珠砦為援,以抗周師。世宗④命懷德率帳下新信數(shù)十騎覘其營壘。懷德夜涉淮,遲明,賊始覺來戰(zhàn),懷德以少擊眾,擒其裨將以還,盡偵知其形勢強弱,以白世宗。世宗大喜,賜襲衣、金帶、器幣、銀鞍勒馬。世宗一日因按轡淮堧以觀賊勢,見一將追擊賊眾,奪槊以還,令左右問之,乃懷德也。召至行在慰勞,許以節(jié)鉞。
世宗北征,命與韓通率兵先抵滄州。初得關南,又命副陳思讓為雄州兵馬都部署,克瓦橋關,降姚內斌以歸。恭帝嗣位,擢為侍衛(wèi)馬軍都指揮使、領江寧軍節(jié)度,又為北面行營馬軍都指揮使。
太祖⑤即位,拜殿前副都點檢,移鎮(zhèn)滑州,充關南副都部署,尚宣祖女燕國長公主,加駙馬都尉。李筠叛上黨,帝將親征,先令懷德率所部與石守信進攻,破筠眾于澤州⑥南。事平,以功遷忠武軍節(jié)度、檢校太尉。從平揚州。建隆二年⑦,改歸德軍節(jié)度。開寶六年⑧秋,加同平章事;冬,長公主薨,去駙馬都尉號。
太宗⑨即位,加兼侍中,又加檢校太師。太平興國三年⑩春,被病,詔太醫(yī)王元佑、道士馬志就第療之。四年,從平太原,改鎮(zhèn)曹州,封冀國公。七年,改武勝軍節(jié)度。是年七月,卒,年五十七,贈中書令,追封渤海郡王,謚武穆。
懷德將家子,練習戎事,不喜讀書,性簡率,不拘小節(jié)。善音律,自為新聲,度曲極精妙。好射獵,嘗三五日露宿野次,獲狐兔累數(shù)百,或對客不揖而起,由別門引數(shù)十騎從禽于郊。
子處恭,歷莊宅使至右監(jiān)門衛(wèi)大將軍致仕。處俊至西京作坊使。
《宋史》卷二五○
〔注 釋〕
①晉:即五代時期的后晉。②開運:后晉出帝石重貴的年號,公元944—946年使用。③漢:即五代時期的后漢。④世宗,五代時期后周世宗柴榮,公元955—959年在位。⑤太祖:北宋的創(chuàng)立者趙匡胤,公元960—975年在位。⑥澤州:隋開皇初改建州為澤州,初治今山西晉城東北,后移治今山西晉城。⑦建隆二年:建隆,宋太祖趙匡胤的第1個年號。二年,即公元961年。⑧開寶六年:開寶,宋太祖趙匡胤的第2個年號。六年,即公元973年。⑨太宗:北宋第二代皇帝趙光義,公元976—997年在位。⑩太平興國三年:太平興國,宋太宗趙光義的第1個年號。三年,即公元978年。
上一篇:《顧愷之》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顧愷之》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高肇》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高肇》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