齋號趣談·朱雯
朱雯(1911~1994),筆名五墳、蒙夫、司馬圣、MONV等。上海松江人。作家、翻譯家。1932年畢業于蘇州東吳大學。曾創辦文藝刊物 《白華》。抗戰勝利前后,在上海法學院教授外文,并從事翻譯工作。建國后,歷任上海法學院、上海財經學院、震旦大學文學院、上海師范學院教授,文學研究所名譽所長,作協上海分會理事,中國外國文學學會名譽理事,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名譽理事。著有長篇小說《動亂一年》、短篇小說集《現代作家》,譯有俄國阿·托爾斯泰《苦難的歷程》、德國雷馬克 《西線無戰事》、《流亡曲》、《凱旋門》 等。
主要書齋號有: 陟岵草堂。
陟岵草堂“陟岵” 是 《詩經·魏風》 中的篇名,含思念父母之意。朱雯年輕時離家外出求學。1927年,他父親不幸去世; 1935年,他母親又仙逝。這對年輕的朱雯心靈打擊很大。為紀念先后辭世的雙親,他把自己的書齋命名為 “陟咕草堂”,并請友人題寫匾額。朱雯的處女作《悲哀的凝聚》便是痛悼其父而作的,時年16歲。
陟岵草堂在他家鄉松江。朱雯同鄉友人施蟄存、趙家璧當年都在上海工作,周末或節日回鄉探親時,經常來草堂訪問,彼此交流文壇消息、創作計劃。在陟岵草堂中,朱雯完成了長篇小說《動亂一年》《漩渦中的人物》等,并為 《申報· 自由談》、《大公報·文藝》撰寫小說與雜文,為 《現代》《東方》雜志等刊物翻譯外國文學作品。當時,他還撰寫不少讀書札記,題名即為 《陟岵草堂詩舌》。草堂于1937年底被日寇飛機炸毀,匾額及齋名印章也蕩然無存。
陟岵草堂 羅洪題
上一篇:齋號趣談·朱熹
下一篇:齋號趣談·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