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聯趣談·林則徐
林則徐(1785~1850),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清大臣。嘉慶間進士,入翰林院。曾在浙江、江蘇、湖北、河南等地任職,辦過軍政、漕務、鹽政、河工、水利等,道光十七年(1837年)初,任湖廣總督,嚴禁鴉片,成效卓著。次年受命為欽差大臣,赴粵禁煙。道光十九年,與兩廣總督鄭廷楨合力嚴緝走私煙販,懲處受賄官吏,又大力整頓海防,倡辦義勇,屢挫英軍武裝挑釁。1840年6月鴉片戰爭爆發后,嚴密設防,使英軍未敢進犯。10月,因受投降派誣害被革職,旋被流放新疆伊犁。1845年被重新起用,先后任陜西總督、陜西巡撫、云貴總督等職。1849年,因病辭歸故里。著有《林文忠公政書》《信及錄》《林則徐集》等。
除夕月不明,點數盞燈,代乾坤壯色
新春雷未響,擂三通鼓,替天地揚威
林則徐的父親叫林賓日,是一位教私塾的窮秀才。林則徐4歲那年,父親將他帶到私塾,抱在腿上,教他讀書識字。7歲以后,又教他吟詩作對。父親的諄諄誘導,自己的發憤苦讀,使林則徐早有“以童年擅文名”的稱譽。
一年除夕,父親坐在堂前寫春聯,上聯是: “除夕月不明,點數盞燈,代乾坤壯色”。寫完了上聯,卻久久想不出下聯來。幼年的林則徐看后,掄起一個小鼓槌在鼓上擂了三下,父親不知其意,林則徐說: “兒已代父親續出下聯! ”“是嗎! 你說說看! ”父親說。林則徐隨口念道: “新春雷未響,擂三通鼓,替天地揚威。”父親一聽,高興地說: “這真是 ‘雛鳳清于老鳳聲’ ! ”
子以父作馬
父望子成龍
林則徐13歲那年,參加縣里考試。應考的全是大人,數他個子矮小。他的父親就讓林則徐坐在自己的肩頭,聽唱名受卷。主考官一看,這么小的一個小孩怎么能參加考試?便給這個小考生出了個上聯,如果他能對出下聯,便可進入考場,否則只能明年再來。主考官說:“子以父作馬。”林則徐雙眼盯著主考官,不慌不忙地說: “父望子成龍。”主考官一聽,心想這孩子實在不得了,將來準能成為國家棟梁。于是趕忙讓林則徐的父親把孩子放下來,進入考場。這一年,林則徐果然考中了秀才。
母鴨無鞋空洗腳
公雞有髻不梳頭
林則徐小時候,一次在上學的路上碰見幾個農民在池塘放鴨,只見他們邊放鴨邊作對聯相戲。有一農民說:“母鴨無鞋空洗腳。”別人想了很久,都對不出下聯。林則徐邊走邊答道:“公雞有髻不梳頭?!边@些農民聽后,大為驚訝,想不到一個小孩子竟比大人要強得多。
政用疏通合典則
地分清切任賢才
這是林則徐晚年書集杜句七言聯。上聯出自杜甫詩《入奏行贈西山檢察使竇侍御》,下聯出自杜詩 《贈獻納使起居田舍人澄》。兩句杜詩經他信手拈來湊成一聯,可謂點鐵成金。他借古人舊句為己所用,意義得到新的升華——政治通達,循守遵依典章法則: 選官授職,任賢用能,人盡其才,才盡其用,這正是林則徐所向往的清明政治。
海到無邊天作岸
山登絕頂我為峰
鼓山在福州的東面,山巔有一種巨石,形狀像鼓,由此得名。山中有涌泉寺、靈源洞、聽水齋、達摩洞等名勝古跡。登上最高點,可眺望煙波浩渺的東海。
海到無邊天作岸 山登絕頂我為峰
林則徐考中秀才后,在福州的鰲峰書院求學。一天,書院先生帶著大家到鼓山游玩,登上峰頂,極目四望,但見腳下群山隱隱,遠處大海茫茫,水天相連,令人心曠神怡。書院先生一時興起,出“山”、“?!倍?,讓大家各作一七字聯。林則徐一邊欣賞那山光水色,一邊思考,不一會兒,一副佳聯脫口而出: “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贝寺撾m為即興而作,然氣勢磅礴,表達了少年林則徐高瞻遠矚的胸懷、頂天立地的雄心,受到眾人交口稱贊。
一鉤已足明天下
何況清輝滿十分
沈葆楨是林則徐的女婿。沈是道光年間進士,初任監察御史,后來又升為江西巡撫。一次林則徐到沈葆楨家,適逢沈外出。林在大廳里見到沈寫的一副對聯,上書: “一鉤已足明天下,何必清輝滿十分。”林則徐認為,從這副對聯來看,一鉤殘月即可光照天下,滿月的清輝已顯得多余,這分明是把自己放到了頂點的位置,危險得很啊!林則徐想了想,讓女兒取出筆墨,在對聯上改了一個字,即將“必”字換成“況”字,于是便成了現在的這副對聯。
此聯雖一字之動,但含義卻不相同,它的意思是殘月可光照天下,那么滿月的清輝不就更好了嗎?沈葆楨回到家里,從改聯中意識到自己的淺薄。從此,他虛心好學,目光遠大,成為近代史上頗有作為的人物。
六載固金湯,問何人忽壞長城,孤注空教躬盡瘁
雙忠同坎壈, 聞異類亦欽偉節, 歸魂相送面如生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轉年1月,英軍大舉進犯虎門要塞,駐守虎門的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在孤軍無援的情況下,浴血奮戰,以身殉國。關天培死時,其身體屹立不倒,面色如生人一般,連英國侵略者也為之敬佩。
林則徐在投降派攻擊下,被道光皇帝撤職查辦。他在獲罪遭流放伊犁的途中,路過關天培的故里——江蘇山陽 (今淮安),撰寫了這副對聯,憑吊這位全力支持配合他禁煙并引為知己的杰出將領,并題“我不如君”之橫額。此聯痛斥了投降派的賣國行徑,歌頌了忠心報國、視死如歸的英魂,可謂慷慨激昂,后人將其刻在楠木上,懸之于關忠節公祠內。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碑敃r林則徐正身處逆境,受投降派的猖狂圍攻,昏庸的道光皇帝摘去了他的頂戴花翎,將其遣戎荒漠邊陲,前途渺茫,但他仍不忘國家興亡,所考慮的不是個人得失,他所慨嘆的卻是“我不如君”,報國無門,因自己未能為國捐軀戰死沙場頗以為憾。
楷書七言聯 林則徐
楷書八言聯 林則徐
此為林則徐自題聯,唐云來書,薛長青刻
上一篇:扇面趣談·林則徐
下一篇:扇面趣談·林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