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章趣談·徐悲鴻
《徐悲鴻》:徐悲鴻 1895-1953,江蘇宜興人。幼即嗜畫。1918年赴法國,居巴黎,師事畫家達仰,繼又先后入徐梁學院及巴黎國立美術學校。1927年歸國任中大藝術科教授。先后在北京、巴黎、意大利、德國、蘇聯、香港、印度、星洲等地舉行畫展。抗戰勝利后任北平藝專校長,解放后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徐氏擅西畫,尤以素描為突出。著名油畫有《蹊我后》、《田橫五百士》等,兼工國畫,有《九方皋》、《愚公移山》等。著有《悲鴻素描集》、《悲鴻油畫集》、《悲鴻彩墨畫集》等。
《徐悲鴻》:主要閑章:江南貧俠 陽朔天民
江南貧俠
1908年,因家鄉遭受洪水災害,14歲的徐悲鴻隨父親來到了太湖之濱的無錫。他們風餐露宿,以替別人書寫春聯、刻制圖章、畫山水花鳥以及為死者畫肖像為生。廖靜文在《徐悲鴻一生》中寫道:“江湖賣藝的生涯使悲鴻不斷地接觸下層社會和勞動人民,不僅使他了解和同情人民的苦難,而且使他知道了許多國家大事。辛亥革命激動過他的心,但隨之而來的是以帝國主義為后臺的軍閥爭奪,戰亂頻仍,這一切都像濃重的陰影,投到悲鴻年青的心上。他開始憂國憂民,并在他精心描繪的畫面上署名‘神州少年’,同時蓋上一方‘江南貧俠’的印章。”
徐悲鴻像
陽朔天民
1 9 3 6年,廣西、廣東爆發了要求抗日的“六一運動”,并通電全國。呼吁國民黨政府順從民意,領導抗日。當時西南將領數十人通電表示擁護:“愿為國家雪頻年屈辱之恥,為民族爭一線生存之機。”結果,蔣介石卻調集四五十萬大軍,直逼廣西,準備圍困廣西,更激起了廣西軍民的義憤。廣西當局將省防由14個團擴編為44個團,預備與中央決戰。形勢異常危急。此時,徐悲鴻正在廣西桂林作畫,對蔣介石的反動行為極為憤慨,他沒有像許多人那樣,選擇離開,而是留在桂林,支持廣西軍民的抗日要求,在南寧,徐悲鴻還義憤填膺地寫了一篇斥責蔣介石政府貪污腐敗、賣國投降的文章,發表在廣西的報紙上。結果,這篇文章被上海一位貫于抄襲剽竊的畫家翻印了數百份,分寄國民黨政府要人,企圖置徐悲鴻于死地。所以,徐悲鴻只能回到桂林,泛舟漓江。“美麗的漓江不僅是悲鴻的良伴,而且成為悲鴻的安身立命之處。他經常乘一只木船,漂流在漓江,過著與水上人家相似的生活。為他駕船的是一位四十多歲的廣西船夫,悲鴻親切地叫他周大哥。”“有一天,悲鴻在陽朔舍舟登岸,見到陽朔鎮上有一所破敗的小屋。屋前有兩棵高大的白玉蘭樹,正在盛開,朵朵繁花,艷如白雪。悲鴻戀戀不忍離去。他忽然想租下這所小屋,和那位船夫周大哥一起住到這里,做一個陽朔的老百姓。他當時還刻了一方圖章‘陽朔天民’。”(廖靜文《徐悲鴻一生》)
江南貧俠
陽朔天民
上一篇:信札趣談·徐悲鴻
下一篇:印章趣談·徐悲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