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面趣談·嚴復
嚴復(1853~1921 ),初名體乾、傳初,后改名宗光,字又陵,又改名復,字幾道。福建侯官(今福州)人。近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翻譯家。1871年畢業于福州船政學堂。1877年赴英國學習,廣泛接觸西方資產階級自然科學和社會政治學說。1879年回國,任福州船政學堂教習。次年任天津北洋水師學堂總教習,后升任總辦。甲午戰爭后,深感國勢日危,先后發表《論世變之亟》《原強》《辟韓》《救亡決論》等文,抨擊封建專制,主張向西方學習。1895年至1898年翻譯赫胥黎的《天演論》,以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的進化論觀點喚起國人救亡圖存,“自強保種”,對近代思想界影響極大。1897年主辦《國聞報》,是當時影響最大的報紙之一。戊戌變法后,翻譯《原富》《群學肄言》《穆勒名學》等書,系統地介紹和傳播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學說和思想文化制度。首倡 “信、達、雅” 的翻譯標準,至今仍被推崇。1905年協助創辦復旦公學,為第二任校長。1912年京師大學堂更名為北京大學校,嚴復任首任校長。辛亥革命后,思想趨于保守。1915年參加籌安會。晚年提倡尊孔。
力入紙而氣凌虛
嚴復自幼喜歡寫大字,15歲考取福州船政學堂時,總辦沈葆楨見其文章寫得好,而且字跡清秀,將他列為考生的第一名。嚴復的這種愛好一直堅持到晚年,歸居福州時幾乎放棄了平素讀書的習慣,終日坐臥家中臨池遣興。嚴復時常將撰擬的詩詞書寫在扇面上,贈給朋友。他的同鄉和同窗、曾任廣東水師提督的葉祖珪十分珍惜嚴復贈給他的佳句好字,總是將它們裱在軸上,掛在廳堂中細吟觀賞。在毛筆的使用上,嚴復也非常講究。他寫大字多使用北京賀蓮青筆莊制的屏對提筆,寫小字多用湖南長沙花文奎筆莊制的中小楷筆。他認為北京的中小楷筆多不好用,而花文奎筆則“精純圓健,上手便熟”。為此,他經常托朋友自南方定制。
嚴復像
嚴復的書法既有二王的筆意,又融入了魏碑的筆法,雄渾之中見飄逸,秀美之中含樸茂,“風神飄灑,力入紙而氣凌虛”。嚴復的書法當時就受到人們的歡迎,但他非常謙虛,遇有求字者從不推辭,字寫畢還提出:“知書者看之,當有以見教也。”
嚴復十分重視對子侄輩的書法教育。居住北京時,他經常到琉璃廠購買字帖,作為兒輩的“臨池之資”。他曾經總結了一套學習書法的方法,在教外甥女何紉蘭時講:“凡學書,須五成功夫存于筆墨,純刀利手之說萬不足信……結體最繁,然看多寫多自然契合,不可急急。”
由于嚴復重要的社會影響和歷史地位,他的書法扇面一直為世人所重。在2006年“五一”期間福州舉行的歷代閩籍書畫專場拍賣會上,嚴復的一幀書法扇面以6萬元拍出,遠遠高出起拍價。
福州嚴復故居
《書法》扇面 嚴復
上一篇:信札趣談·嚴復
下一篇:閑章趣談·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