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章趣談·張伯駒
《張伯駒》:張伯駒 1898-1982,擅詩詞、書畫鑒定。字叢碧。河南項城人。出生于官宦世家,熱衷于收藏古代書畫,研究中國古典文學。曾任故宮博物院專門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任燕京大學國文系中國藝術史名譽導師,北京中國畫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等職。
《張伯駒》:主要閑章:平復堂印
平復堂印
因曾收藏晉陸機《平復帖》而得名,關于得此名跡的始末,他的《春游社瑣談·陸士衡平復帖》述購藏始末甚詳:“西晉陸機《平復帖》,余初見于《湖北賑災書畫展覽會》中。晉代真跡保存至今,為驚嘆者久之。盧溝橋事變前一年,余在上海聞溥心畬(儒)所藏韓干《照夜白圖》卷,為滬估葉某買去。時宋哲元主政北京,余急函聲述此卷文獻價值之重要,請其查詢,勿任出境。比接復函,已為葉某攜走,轉售英國。余恐《平復帖》再為滬估盜買,倩閱古齋韓君往商于心畬,勿再使流出國外,愿讓,余可收,需錢亦可押。韓回復云:‘心畬現不需錢,如讓價二十萬元。’余時無此力,只不過早備一案,不致使滬估先登耳。次年,葉遐庵(恭綽)舉辦《上海文獻展覽會》,挽張大千致意心畬,以六萬元求讓。心畬仍索價二十萬,未成。至夏,而盧溝橋事變起矣,余以休復來京,路斷未回滬。年終去天津。臘月二十七日回京度歲。車上遇傅沅叔(增湘)先生,談及心畬遘母喪,需款正急,而銀行提款復有限制。余謂以《平復帖》作押可借予萬元。次日,沅老語余,現只要價四萬,不如徑買為簡斷。乃于年前先付兩萬元,余分兩個月付竣。帖由沅老持歸,跋后送余。時白堅甫聞之,亦欲得此帖轉售日人,則二十萬價殊為易事。而帖已到余手。北京淪陷,余蟄居四載后,攜眷入秦。帖藏衣被中,雖經亂離跋涉,未嘗去身。日寇降后,余回京。沅老已病,不能語,旋逝世。帖書法奇古,文不盡識,是由隸變草之體,與西陲漢簡相類。啟元白(功)釋文‘彥先嬴瘵,恐難平復’,余則釋‘彥先羸廢,久難平復’。慮不止此,‘已為慶承’,余則釋‘已為暮年’;‘幸乃復失’,余則釋‘幸為復知’;‘自軀體之美也’,余則釋‘自軀體之善也’。然亦皆不能盡也。此帖自唐宋元明至清,雍正后乾隆生母孝圣憲皇后遺賜于成親王永瑆,后由成王府歸恭王府,而歸于余。王世襄有《平復貼流傳考略》一文,頗為詳盡,載1957年第一期《文物參考資料》中。而對余得此帖之一段經過,尚付闕如,今為錄之。丙申,余移居后海,年已五十有九,垂老矣。而時與昔異,乃與內子潘素商定,將此帖捐贈于國家。在昔欲阻《照夜白圖》出國而未能,此則終了宿愿,亦吾生之一大事。而沅叔先生之功,則為更不可泯沒者也。”
平復堂印
上一篇:信札趣談·張伯駒
下一篇:收藏趣談·張叔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