蹈覆轍章邯敗,壁上觀宋義亡
公元前208年,章邯在定陶擊敗項梁所部楚軍后,并未看到他的勝利是利用了項梁的驕傲輕敵,卻以為楚地之敵不足憂慮,而未能乘勝追擊劉邦、項羽,擴大戰果。反倒舍楚地兵于不顧而擊趙,初戰告捷,更促使他重蹈項梁的覆轍,驕傲輕敵,企圖圍殲鉅鹿城(在今河北平鄉西南)趙王歇、張耳、陳馀的部隊。此時,楚懷王派宋義、項羽、范增等救趙,宋義率軍行至安陽(在今山東曹縣東北)竟留住四十余日而不前進,項羽指出,應盡快發兵,與趙里應外合,定能打敗秦軍,解巨鹿之圍。宋義不以義軍大局為重,卻說什么“搏牛之虻不可以破饑虱。今秦攻趙,戰勝則兵疲,我承其敝;不勝,則我引兵鼓行而西,必舉秦矣。故不如先斗秦戰。”實際上,他要坐壁上觀而收漁人之利。項羽痛斥了宋義的怯懦行為之后殺了他,率軍只持三日食糧,游過漳水后又破釜沉舟,以示不勝則死的決心。通過阻斷秦軍糧道,以“無不以一當十”的氣概,殲滅了秦將王離所部圍城軍隊。接著,將軍又于漳水南岸大破秦軍,項羽再于汙水擊敗秦軍,鉅鹿之圍終于解脫。而章邯戰術失措,驕兵已敗,損兵折將,秦朝廷趙高弄權,懷疑章邯,章邯走投無路,只好率其殘部20余萬人投降了項羽。秦章邯軍失敗的根本原因在于秦朝暴政激起民憤,而大勢去矣,但他在戰術上不能乘勝追擊敵人,而是打攻堅戰,爭奪一城一地之得失,加上勝則驕傲輕敵,使對方有積蓄兵力與之決戰的時機,其失敗已不出所料。而宋義身為一軍統帥,保存實力,躊躇不前,甚至置友軍于不顧而欲坐收漁人之利,其死不足惜。
上一篇:超現實之夢
下一篇:過分相信直覺使愛因斯坦犯了一次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