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字藥師,京兆三原縣(屬今陜西省)人。父李詮,隋趙郡守。靖姿貌魁秀,通書史,有文武才略,曾曰:“丈夫遭遇,要當以功名取富貴,何至作章句儒!”其舅韓擒虎,為當時名將,每與之論兵,無不稱善,曾撫之嘆曰:“可與論孫、吳之術者,唯斯人矣!”始為隋之長安縣功曹,后為殿內直長。左仆射楊素、吏部尚書牛弘皆善之。素曾拊其床謂靖曰:“卿終當坐此!”繼為馬邑郡丞。
靖知太原留守李淵為非常之人,且有異志,又與淵有隙,將往江都(故城在今江蘇江都縣西,時煬帝在此)以避之。因道路阻塞,遂留長安。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淵攻入長安,執靖將斬之。靖大呼曰:“公興義兵,欲平暴亂,乃以私怨殺壯士乎!”淵壯其言,秦國公李世民亦為之請,乃赦之。
唐高祖李淵即位之時,割據者蕭銑(后梁宣帝曾孫)據江陵,其勢東及九江,西至三峽,南盡交趾(今越南河內市),北拒漢水,有眾四十余萬。高祖遣靖招撫之。靖至硤州(今湖北宜昌市),阻于蕭銑,久不得進。高祖怒,密令硤州都督許紹斬之。紹惜其才,為之請命,乃獲免。不久,開州(今四川開縣)人冉肇則反,攻夔州(今奉節縣)。趙王李孝恭戰不利;靖率兵八百,襲破之。繼而靖又設伏于險要,斬肇則,俘五千余人。高祖甚為高興,謂公卿曰:“使功不如使過,李靖果展其功。”致書勞之。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正月,靖獻十策以取蕭銑,高祖從之,授行軍總管,兼趙王行軍長史,委以軍事,以攻蕭銑。為使攻蕭銑之戰順利進行,靖請悉召巴、蜀酋長子弟,量才授任,置之左右,外示以提拔重用,實則以為人質,防止為亂。九月,從孝恭自夔州發兵東下。時江水方漲,諸將請待水落進軍,靖曰:“兵貴神速。今吾兵始集,銑尚未知,若乘江漲,倏勿抵其城下,掩其不備,此必成擒,不可失也。”孝恭從之。
蕭銑果以江水方漲,毫不為備,官軍順利攻拔荊門(屬今湖北省)、宜都(皆在今湖北宜都縣西北),進至夷陵(今宜昌市)。時駐守清江(今清江入長江之口處)的是銑部將文士弘精兵數萬,孝恭欲擊之,靖諫之曰:“士弘,銑之健將,士卒驍勇。”建議且泊南岸,勿與爭鋒,待其氣衰,然后奮擊。孝恭不從,留靖守營,率師出戰,果敗,奔于南岸。靖見士弘軍委舟大肆搶劫,其軍大亂,遂縱兵擊之,獲戰艦三百余艘,敵死者近萬人。
靖旋率精兵五千圍江陵,銑懼而投降。諸將曰:“梁之將帥與官軍拒斗死者,其罪既深,請籍沒其家,以賞將士。”靖曰:“王者之師,宜使義聲先路。彼為其主斗死,乃忠臣也,豈可同叛逆之科籍其家乎?”于是號令嚴肅,秋毫無犯。南方州縣聞之,皆望風歸附。以功為上柱國。十一月,為嶺南撫慰大使,率兵南巡,所至之處,訪問疾苦,接見長老,遠近歡服。得州凡九十六,戶六十余萬。
六年(公元623年)八月,淮南道行臺仆射輔公祏反,孝恭為元帥、靖為副討之。次年三月,官軍至舒州(今安徽潛山縣),公祏部將馮慧亮、陳正通等屯兵于博望山(又名天門山、東梁山,在今當涂縣西南)、青林山(在今當涂縣東南),并于梁山(在今和縣境)和博望山之間,連鐵鎖以斷江,筑城綿延十余里,堅壁不戰。
孝恭集諸將議攻戰之計,皆曰:“慧亮等擁強兵,據水陸之險,攻之不可猝拔,不如直指丹陽(今江蘇南京市),掩其巢穴,丹陽既潰,慧亮等自降矣!”孝恭將從其議。靖曰:“今博望諸柵尚不能拔,公祏保據石頭(故城在今南京市西石頭山后),豈易取哉!進攻丹陽,旬月不下,慧亮躡吾后,腹背受敵,此危道也。”并曰;慧亮“非不欲戰,正以公立計使之持重,欲以老我師耳。我今攻其城以挑之,一舉可破也!”孝恭然之。靖先攻慧亮,苦戰破之,慧亮敗走。靖即率輕騎先至丹陽;公懼而不敢戰,南走至武康(今浙江德清縣),被村民執送丹陽,殺之。江南遂平,靖為揚州大都督府長史。丹陽之地,連年兵禍,百姓深受其苦,靖盡心鎮撫,民得以安。
八年(公元625年)八月,突厥寇太原,靖為行軍總管,以江淮兵萬人屯太谷(屬今山西省,在太原南)。諸軍多敗,靖獨全師以歸。次年四月,突厥又寇邊,靖與之戰于靈州(故城在今寧夏靈武縣西南),突厥戰敗,和親而罷。
八月,世民即位,是為太宗,靖拜刑部尚書。貞觀三年(公元629年),為兵部尚書。
時突厥內亂。十一月,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率勁騎三千,自馬邑(今山西朔縣),出其不意,直趨惡陽嶺(在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南),頡利可汗大驚;靖又縱間諜離間其腹心,由是突厥內部更亂。靖遂夜襲定襄(即大利城,在今清水河縣境,啟民可汗遷都于此),破之,頡利可汗僅以身遁。太宗曰:“昔李陵(西漢將領,公元前99年,擊匈奴,兵敗投降)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書名竹帛。卿以三千輕騎深入虜庭,克復定襄,威振北狄,古今所未有,足報往年渭水之役。”
頡利敗竄鐵山(在今固陽縣北),遣使入朝謝罪,外雖為卑辭,然內實猶豫,欲待草青馬肥之時,逃往漠北。太宗一方面遣鴻臚卿唐儉等慰撫之,又令靖等引兵迎之。靖欲乘機擊之,副將張公謹曰:“詔書已許其降,使者在彼,賴何擊之?”靖曰:“此兵機也,時不可失,韓信所以破齊也。”于是定計。
頡利見使者大喜,心中自安。而靖軍先頭部隊乘霧而行,至離其總部七里許,頡利始覺之,乘馬先逃;靖軍至,斬首萬余級,俘男女十八萬,獲雜畜數十萬,殺隋義成公主。
四年(公元630年)三月,頡利被俘,漠南之地悉平。太宗大喜曰:“往者國家草創,太上皇(高祖李淵)以百姓之故,稱臣于突厥,朕未嘗不痛心疾首,志滅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今者暫動偏師,無往不捷,單于款塞(即叩塞門,意為通好或內附),恥其雪乎!”
此戰役,靖功最大。五月,御史大夫蕭瑀劾奏靖軍無紀律,縱兵搶劫,奇寶散失。太宗大責之,靖無所辯,頓首謝。太宗曰:“隋史萬歲破達頭可汗,有功不賞,以罪致戮。朕則不然,錄公之功,赦公之罪。”
八月,為尚書右仆射。靖性沉厚,身為宰相,每與會,態度恭順似不能言。八年(公元634年)正月,太宗命靖等十三人分行天下,訪問疾苦,靖為畿內道大使。十一月,靖以足疾辭官,太宗曰:“自古富貴而知止者蓋少,欲成公美,為一代法,不可不聽。”乃授檢校特進,歸家。
是月,吐谷渾寇邊。太宗謂侍臣曰:“靖能復起為帥乎?”靖聞之,往見尚書左仆射房玄齡,曰:“吾雖老,尚堪一行。”太宗喜,以其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統五路軍進討。
次年閏四月,軍至伏俟城(吐谷渾都城,在今青海湖西岸),吐谷渾盡燒野草,輕兵逃入沙漠。諸將以馬無草,疲瘦,不可深入,但靖決心乘勝追擊,遂越積石山(又名大積石山,即今大雪山,在今青海省南部),大戰數十,多所殺獲,慕容伏允(步薩缽可汗)自殺身死。靖改立伏允之子慕容順(隋煬帝甥,為侍中于隋,久不歸,伏允立別為太子)為可汗。
在此次戰役中,鹽澤道行軍總管高甑生后軍期,靖責之。甑生不滿,及歸,遂與廣州都督府長史唐奉義告靖謀反。按驗無狀,甑生免死徙邊。靖自是杜絕賓客,閉門不出,雖親戚亦不見。
二十三(公元649年)初,病甚,太宗親往探視,流涕曰:“公乃朕生平故人,于國有勞。今疾若此,為公憂之。”
五月,死。時年七十九。陪葬昭陵。謚曰景武。
靖才兼文武,出將入相。他精通兵法,又善于指揮。在滅蕭銑戰中,力排眾議,乘江水方漲之時,出其不意,自夔州東下,攻至江陵,銑懼而投降。在平突厥戰中,他先縱間諜,離間頡利可汗,致突厥內部大亂,然后乘機擊之,俘頡利,漠南平。史謂靖:善用兵,臨機果,料敵明。
上一篇:《李靖》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下一篇:《杜預》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