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字少卿。名將李廣之孫。父李當戶,早死。陵善騎射,為人謙讓,關心他人,名聲好。武帝以其有李廣之遺風,使將八百騎,深入匈奴。他跋涉二千余里,至居延(在今甘肅額濟納旗西北),不見敵而還。繼拜騎都尉,將五千人,教射于酒泉、張掖,以防御匈奴。數年后,貳師將軍李廣利伐大宛(古西域國名,在今吉爾吉斯費爾干納盆地),陵率輕騎五百出敦煌,迎廣利還,復留屯張掖。
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五月,廣利領騎兵三萬出酒泉,擊右賢王于天山(即祁連山)。武帝欲使陵為廣利將輜重,陵叩頭請曰:“臣所將屯邊者,皆荊、楚勇士奇才劍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當一隊,到蘭干山南以分單于兵。”武帝曰:“吾發軍多,無騎予汝。”陵曰:“無所事騎(不需騎),臣愿以少擊眾,步兵五千人涉單于庭。”武帝壯而許之,并令強孥都尉路博德將兵半道迎陵兵。博德羞為后援部隊,遂上書曰:“方秋匈奴馬肥,未可與戰。”武帝怒,疑陵悔而不欲出,教博德上書,遂令陵出遮虜障(路博德所筑,在居延)。陵至東浚稽山(在今蒙古境)南龍勒水上,未遇匈奴,乃至受降城(在今內蒙古五原縣北)休整。繼出居延,北行三十日,至浚稽山止營。繪所過山川地形,令部騎陳步樂還京上奏。武帝召見,步樂曰:陵所率士卒,皆效死用力,武帝悅。
陵軍位于兩山間,匈奴以騎兵三萬圍之。陵以大車為營,繼而引兵出營為陣,前者持戟、盾,后者持弓、弩。匈奴見陵兵少,直前就營。陵軍千弩齊發,敵應弦而倒,匈奴還走,陵揮軍追殺數千人。單于大驚,復召八萬余騎來攻。陵且戰且南行,頑強抗擊,士卒負傷,無不裹傷再戰。匈奴畏陵軍善射,又恐中誘伏之計,只尾隨,而不敢大進。
陵引兵東南走,循龍城故道,四五日,抵大澤蘆葦中。匈奴從上乘風縱火,陵亦令軍中縱火以自救。及陵軍至南山(祁連山)下,匈奴擊之;陵軍步斗于樹林間,殺敵數千。單于以為:“此漢精兵,擊之不能下,日夜引吾南近塞,得無有伏兵乎?”欲去。時有陵之軍候(負責偵察之武官)管敢為校尉所辱,投降匈奴,由是單于知陵軍無后援,矢且盡,急攻之,呼曰:“李陵、韓延年(校尉、成安侯)急降!”陵軍居谷中,匈奴位于山上,四面射之,矢如雨下。陵軍突圍南走,時尚有三千余人,矢盡,乃斬車輻而持之,退至狹谷。匈奴斷其歸路,從山上以石塊擊之,士卒多死,不得脫。黃昏后,陵著便衣,獨步出營,止左右欲隨者,曰:“毋隨我,丈夫一取單于耳!”良久,陵還,長嘆曰:“兵敗,死矣!”于是盡斬旌旗,珍寶盡埋地中。復嘆曰:“復得數十矢,足以脫矣。今無兵復戰,天明,坐受縛矣,各鳥獸散,猶有得脫歸報天子者。”令軍士各持二升干飯,冰一片,約定至遮虜障集中。夜半,陵與延年上馬,壯士從者十余人,突圍南走。匈奴追者數千騎。延年戰死,陵遂降,士卒逃回漢者僅數百人。
邊塞上報朝廷。武帝本認為陵戰死,及聞降,怒甚。群臣皆罪陵。武帝以此問太史令司馬遷,遷曰:“陵事親孝,與士信,常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今舉事一不幸,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蘗(意為誣陷)其短,誠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蹂戎馬之地,抑數萬之師。”“轉斗千里,矢盡道窮,士張空拳,冒白刃,北首(北向)爭死敵,得人之死力,雖古名將不及也。”“彼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武帝謂遷以不實之辭,為陵說情,遂下遷宮刑。
歲余,武帝遣將軍公孫敖領兵深入匈奴以迎陵。敖無功而還,曰:“捕得生口(俘虜),言李陵教單于為兵以備漢軍。”武帝怒誅陵全家。隴西(陵之故里)士大夫以陵不能死節,累及家室,頗以為恥。
其后,漢遣使至匈奴,陵謂使者曰:“吾為漢將步卒五千人橫行匈奴,以無救而敗,何負于漢而誅吾家?”使者曰:“聞李少卿教匈奴為兵。”陵曰:“乃李緒(原為漢之塞外都尉,后降匈奴),非我也。”由是,陵恨李緒,使人刺殺之。大閼氏(單于母)欲殺陵,單于匿陵于北方;大閼氏死,乃還。單于以女嫁之,立為右校王。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議。
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昭帝(武帝少子)立,大將軍霍光、左將軍上官桀輔政。二人素與陵相好,乃遣陵之故人任立政等至匈奴召陵。陵曰:“丈夫不能再辱。”
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死。
李陵戰敗,全軍覆沒,其主要原因是:他孤軍深入,又情報不靈,及與強敵相遇,倉卒應戰,其敗必然。與衛青、霍去病相比,其指揮能力相去甚遠。尤其錯誤的是,他為茍全性命,投降匈奴,與蘇武高尚節操,形成鮮明的反差。蘇武出使匈奴,被扣十九年,在威脅利誘面前,堅真不屈,終于歷盡千辛萬苦,回到長安,受到世人稱贊。
上一篇:《李自成》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下一篇:《李靖》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