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啟先
字士元,號后如。文登人。明萬歷十七年 (1589)進士。明弘治三年進士劉瑜之孫。啟先性格耿直,天性孝友,聰明豁達,過目成誦。明隆慶四年 (1570) 鄉試中舉,時正而立之年。不久其母病故,啟先哀毀骨立,言不露齒三年。其弟劉啟運、劉啟明皆早亡,所遺子女,啟先均撫如己出。家居讀書,設館教授生徒。明萬歷十七年 (1589) ,歲在己丑,天下大比,啟先第五次參加禮部會試,劉啟先名列三甲第一百四十三名進士。文登人宋廷訓列二甲第三十七名進士。明朝二百九十余年,文登一榜考中兩名進士,是為第二次。第一次是明弘治三年 (1490) ,叢蘭與劉啟先之祖父劉瑜同登進士榜。
劉啟先中進士后,經吏部考核授行人司行人[1]。不久即奉命冊封趙府。在執行公務中,趙府及其親屬等都有禮相送,啟先絲毫不為私利所動,一概謝絕,其秉公辦事,不謀私利的品格廣受贊譽。不久便升任南京戶部主事,督稅水西門,年賦稅盈余過萬兩,均悉數上解部庫。禮部尚書陳于陛疏請奉旨記錄。被同事之官妒忌,啟先被降為陳州州同[2]。劉啟先單騎上任。又改鄧州知州。上任不久即為鄧州申減額外加征的糧食五千余石,免歷年拖欠糧七千余石,決疑獄三十余人。此舉廣受百姓稱贊,卻得罪不少同僚。劉啟先再次降職,被謫淮運通判[3],后轉任懷慶府同知。懷慶舊有水利工程,劉啟先上任后親為履勘疏壅通塞,周邊六個州縣均受其益。又奉委到河南辦理賑災。一路上自帶干糧,騎著毛驢,不煩驛站迎送,仗義救助孤兒。其間先后賑濟災民一萬二千余人,上奏免去災區洛陽等地欠糧銀三千有零。后升任江西司郎中,出守江西瑞州府知府,誥受奉政大夫,例晉朝議大夫。不久即告歸故里。明萬歷四十四年 (1616) 文登大饑荒,劉啟先拿出積谷開設粥場,煮粥賑饑,又置買義田三百余畝,用于贍養族人,并捐金助葬。明天啟三年 (1623) 卒于家,享年八十有二。劉啟先原配邵家山王氏,誥贈宜人,例晉恭人,生三子: 頤恬、頤存、頤恒。頤恒,字現六,由例貢任天啟年間鴻臚寺序班。側室曲氏生四子。畢氏生一子六女。次女適遵義府知府常三錫。三女適庠生叢思宏,其子為乙未年進士句容縣知縣叢大為。
劉啟先著有 《春秋說約》 《蛩音陋室稿》 《新元集》等。今多散失。
【注釋】
[1] 行人: 官名。漢代大鴻臚屬官有行人,后改稱太行令。明代設行人司,有行人之官,掌傳旨、冊封之事。
[2] 州同: 官名。知州的佐官。與州判分掌糧務、水利、海防、管河諸職。
[3] 通判: 官名。明、清設于各府,分掌糧運及農田水利等。
上一篇:倪觀瀾
下一篇:劉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