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鐘琪》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字東美,號容齋。四川成都人,祖籍甘肅臨洮。父岳升龍,官至四川提督。鐘琪幼好與群童作軍陣之戲,及年長,尤好孫子兵法。及為同知(主管一事而不授正官之名),請改任武職,遂為四川松潘鎮中軍游擊。鐘琪臨陣挾二銅錘,重百余斤;指揮時,嚴肅不可犯。繼遷四川永寧協副將。從此,他投身于平定西北、西南少數民族分裂勢力、維護祖國統一之戰。
西北少數民族分裂勢力之叛亂,始于準噶爾首領噶爾丹。經過康熙三次討伐,噶爾丹兵敗自殺(公元1697年)。其侄策妄阿拉布坦繼位,在清廷支持下,進入伊犁,收集散亡,盡有新疆阿爾泰山以西之地。及其勢力強大,復謀反叛,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十月,占領拉薩。西藏求援于中央。次年二月,清兵援藏。九月,入藏清軍一萬三千余人,盡為準噶爾所滅。清廷大震,決計大舉伐之。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清軍兵分兩路,一路發西寧,一路發成都。鐘琪為成都路先鋒。四月,自打箭爐(今四川康定縣)西進,沿途招撫,以為運輸、向導。繼經里塘、巴塘,至察木多(今西藏昌都縣),鐘琪選軍中通藏語者三十人,身穿藏服,晝夜兼程,直指洛隆宗,斬準噶爾使者,叛軍大驚,以為神兵天降,紛紛投降。清軍乘勝利之余威,招撫勢力強大之公布部落。鐘琪不待西寧大軍至,即督兵渡江。八月,至墨竹工卞(屬今西藏自治區,在拉薩市東),叛軍敗逃。鐘琪聞西寧軍連戰連勝,正向后藏進兵,乃加速進軍,大破叛軍。二十三日,攻入拉薩,西藏平。師還,授左都督,遷四川提督。
西藏方平,青海羅卜藏丹津(為青海本部首領,曾參與擊敗入侵西藏之準噶爾)又叛,西北騷動。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十月,年羹堯為撫遠大將軍、鐘琪參贊軍務,前往討伐。及至,分軍進屯吐魯蕃、噶斯泊(在今新疆羅布泊之東),以斷丹津入新疆之路;調川兵進駐里塘、巴塘,以防其與西藏聯兵;南守黃勝關(在今四川松潘縣北部)、蘭州,以防其內犯;又北守永昌(屬今甘肅省)、酒泉,以防其北入寧夏、蒙古。及大包圍之勢形成,鐘琪即攻郭隆寺(在今青海西寧市東北),奪三嶺,焚十七寨、廬舍七千余,斬首六千。
郭隆寺之戰后,清軍決定攻打設于柴達木之丹津大本營。羹堯建議以兵二萬,分四路發動進攻。鐘琪以青海地域遼闊,叛軍不下十萬,分兵非良策,提出趁春草未生,愿率精兵五千、馬一萬,兼程進軍,攻其不備。雍正深表贊成。二年(公元1724年)二月,鐘琪出師,途中見野獸狂奔,知有敵,即令加強戰備,揮兵急進,果遇敵數百,全殲之。又夜襲哈達河,然后南越崇山,至柴達木河上游。繼沿柴達木河西行,探知丹津在騰吉里克(在柴達木下游東南),鐘琪令部隊銜枚夜行,黎明抵敵營;時丹津尚睡木起,及聞清軍至,衣婦人服,倉皇逃竄;其部眾皆人不及衣,馬不及鞍,驚慌四散。鐘琪窮追之,日行三百里,數日后,追至桑駱海(似應為今青海格孜湖),紅柳蔽天,一望無邊,乃引兵還。鐘琪自出師至此,前后十五日,大獲勝利,計斬敵萬人,降數萬。青海平,授三等公。繼平莊浪衛(今甘肅永登縣)之亂。
莊浪衛之西山,綿亙二百余里,南臨大通河,四面懸岸峭壁,地勢險峻。莊浪頭目寫爾泰受丹津扇動,聚眾數萬,搶劫行旅,殺害官吏,年羹堯每討之而不能平。及青海平,鐘琪率兵五千前往討伐。寫爾泰盡徙老弱、輜重、牲畜于東山,唯留精銳與清軍周旋。四月,鐘琪自河口(莊浪河入黃河之口)入其地,即分兵為二,一部據西山之隘,作擊西之勢,而自引兵擊東山,擒斬大半。然后回兵攻西山,兩戰皆大破之,余眾逃入石堡城,恃險固守。鐘琪遂挑選善于攀登爬岸敢死之士,乘夜援蘿登壁出其背,斬關而入,敵懼而降。凡五十余日,悉討平之。命兼甘肅提督,繼遷甘肅巡撫、川陜總督。鐘琪上任,首請在陜、甘兩省實行“攤丁入地”之賦稅制度,雍正準其請,遂成定制。繼又以河東糧少丁多、河西糧多丁少,奏請區別對待:河東丁隨糧辦,河西糧照丁攤。雍正亦從之。
鐘琪統領大軍,轉戰青、藏,平定叛亂,屢建戰功。至是,督三省天下勁兵處,名高位重,因而受人妒嫉,謠言紛起,有說鐘琪是岳飛后裔,欲報宋、金之仇;有說鐘琪將領陜、川兵謀反。雍正曰:“數年以來,讒鐘琪者不只謗書一篋(箱)。”旋殺造謠者一人,但“鐘琪為岳飛后裔,欲報宋、金之仇”之傳聞,卻給雍正留下了陰影,從此對鐘琪疑心重重。
七年(公元1729年)三月,靖州諸生曾靜因落榜而不滿,遂謀叛逆,密使其徒張熙投書鐘琪,勸使反。鐘琪捕熙審之,熙不承認主使者;鐘琪同熙入密室,設壇盟誓誘之,熙中計,一一從實說出。雍正一方面表揚鐘琪之忠,同時又寬宥曾靜之罪,就是雍正疑心之表現。
及策妄阿拉布坦死(公元1727年),其子噶爾丹策零立。策零年少好戰,隱藏青海反叛者羅卜藏丹津,攻殺屯田新疆之清兵。雍正遂以傅爾丹為靖邊大將軍,屯阿爾泰山,自北路進;鐘琪為寧遠大將軍,屯巴里坤(屬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自南路進,擬會師伊犁。
八年(公元1730年)五月,策零表示愿執丹津以獻,雍正令傅爾丹與鐘琪赴京商議。而策零以鐘琪不在,率兵二萬突襲官軍牧場,將駝馬全部擄去。次年春,鐘琪為直搗策零巢穴,奏請移師吐魯番、巴爾庫爾。雍正不滿,曰:“鐘琪前既輕言長驅直入,又為敵盜駝馬,既恥且憤,必欲進剿,直搗巢穴,能必勝乎?”鐘琪又上言:“敵將自吐魯番侵哈密,擾安西(屬今甘肅省)、肅州(今酒泉縣)邊界。我軍眾寡莫敵,當持重堅壁固守。”雍正益不滿,曰:“以二萬九千人而云眾寡莫敵,何懦怯至此?”繼而鐘琪副將軍石云倬貽誤戰機,致敵逃去,又禁追擊。鐘琪以云倬敗事,奪官,捕送京師治罪。但雍正反而責鐘琪,曰:“鐘琪素諳軍旅,本非庸才,但以懷游移之見,致戰守乖宜。前車之鑒,非止一端。”此種不滿情緒,立即為不滿鐘琪者所利用,紛紛上書歷數鐘琪“罪狀”。其中最為激烈者要數大學士鄂爾泰,他劾鐘琪:“專制邊疆,智不能料敵,勇不能殲敵。”降三等侯,削少保。繼而,廣泗劾鐘琪:調兵籌餉,統馭將士,種種失宜。雍正盡奪鐘琪官爵,交兵部拘禁。十二年(公元1734年),大學士等奏請斬之。雍正恐朝野反對,改為監候(清刑律,判處死刑等候秋審再行裁定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放歸鄉里。鐘琪筑室成都郊外,游于山水間,吟詠自適,完全是一付隱士形象,人們幾乎忘記他曾是一位叱咤風云之大將軍。
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大金川(位于四川大渡河上游,在今丹巴縣北)藏族土司莎羅奔發動叛亂。乾隆以云貴總督張廣泗為四川總督,率師討之。征討數月,毫無進展。乾隆乃命大學士訥親為經略,起用鐘琪,授四川提督。
鐘琪至川西軍中,與廣泗定下進攻之策;訥親至,予以否定,下令三日之內攻下噶爾崖(在今金川縣南崇化鎮)。官軍慘敗,死者二千余,訥親為之膽寒,乃依廣泗之計。而廣泗意氣用事,故意以軍務難之,由是將相不和,士氣瓦解。又廣泗左右有奸細,官軍一舉一動,莎羅奔皆能及時及之,鐘琪察之,密言于廣泗,廣泗不聽。又歷時數月,仍毫無進展,乾隆切責之。鐘琪奏其原因,乾隆怒斬廣泗;以訥親濫用職權,賜死軍前。另命傅恒為經略。
傅恒至軍,斬奸細,斷敵內應,并刻期進剿,但仍進展,始知不易,乃上書言易守難攻之狀。乾隆令罷兵。詔未至,鐘琪選精兵三萬五千,分兩路,北路自黨壩(在今金川縣)、瀘河(似為大金川之上游支流),水陸并進;南路自甲索(在今小金縣西北)攻馬牙崗、乃當兩溝。然后兩軍合攻勒烏圍(在今丹巴縣北)、噶爾崖。
鐘琪率北路軍自黨壩攻康八達山梁,大破之。繼進至塔高山梁,又破之。莎羅奔曾從鐘琪定西藏;及鐘琪為川陜總督時,處事公平,以金川所屬山寨還莎羅奔,莎羅奔感激之至。及鐘琪屢獲勝利,莎羅奔懼而遣使至鐘琪營請降。鐘琪率十三騎至勒烏圍,莎羅奔頂經宣誓,愿奉約束。乾隆對鐘琪大加嘉獎,加太子太保,復封三等公,賜號“威信公”。
及還軍,鐘琪以年老體衰奏請歸家。乾隆從其請,留任四川提督。后,曾兩次平定西藏叛亂。十九年(公元1754年)正月,重慶爆發了以陳琨為首之民眾反抗斗爭。鐘琪帶病前往鎮壓。及師還至資中(屬今四川省),死。時年六十九。謚曰襄勤。
鐘琪歷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主要從事反對分裂祖國之戰爭。他沈毅多智略,治軍有方,嚴于管理,又以身作則,與士卒同甘苦,故人樂為之用。且受到朝廷重用,終清之世,漢大臣拜大將軍、滿州士卒受其指揮者,僅鐘琪一人。乾隆稱之為“三朝武臣巨擘(意為杰出人物)”。
上一篇:《岑彭》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下一篇:《岳飛》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