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武》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春秋戰國時代,是一個思想解放、百家爭鳴、群星燦爛的時代。在這些色彩各異的群星中,中外馳名的《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可算是一顆璀燦奪目、別具異彩的軍事明星。
孫武字長卿,春秋末年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人。他的祖先原是陳國的公子陳完。公元前672年,陳完因內亂逃到齊國,并擔任了管理百工的工正之職。不久,陳完改稱田完。田完的第五世孫田書,因為攻打莒國立了戰功,齊國國君齊景公便把樂安封給他作為采邑,并賜姓孫氏。這樣,田書又稱孫書。這位具有軍事才能的孫書就是孫武的祖父。
后來,齊國發生內亂,孫武便離開齊國,投奔到今江蘇、安徽、浙江一帶的吳國。他在吳國先是過著一種半自耕農式的隱居生活,公元前512年得到大臣伍子胥的竭力推薦,受到吳王闔閭的召見,并任命為將軍。《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等一些史書記載,吳王看了孫武呈獻的十三篇兵法之后,還用一百八十名宮女讓孫武進行操練,以考察孫武訓練部隊的實際才能。于是,孫武演出了一幕吳宮斬美姬的膾炙人口的故事。吳宮教戰,不過是一個軍事寓言,旨在說明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的思想。
孫武在吳國的主要事跡,是協助吳王舉行了自商周以來規模最大、戰場最廣、戰線最長的吳楚柏舉之戰。吳國的都城在姑蘇(今江蘇蘇州市),楚國的都城在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兩地相距千里之遙。公元前506年,吳王決定大舉攻楚。孫武與伍子胥等人參預制定了以楚國郢都為戰略目標,實施遠距離戰略襲擊的作戰方針。這年冬天,吳王闔閭親自出馬,率領吳軍主力三萬余人,聯合唐、蔡兩國,溯淮河西進,利用大別山蔭蔽部隊行動,迅速前出到漢水,同楚軍隔水對陣。最后,經過柏舉(今湖北麻城東北)決戰,重創楚軍,接著又在追擊中五戰五勝,順利地占領郢都,達到了預期的戰略企圖。
十年之后,吳王闔閭在同越國的戰爭中受傷而死,其子夫差繼位。孫武又繼續輔佐吳王夫差,并于公元前484年發起艾陵(今山東萊蕪東北)之戰打敗齊國軍隊,公元前482年黃池會盟之后,吳國終于取代晉國成為霸主。
孫武的卓越戰功,現存的史書語焉不詳,他后來的結局以及生卒年月也無從查考。然而他的不朽名著《孫子兵法》十三篇卻完整地流傳下來了。
《孫子兵法》歷來被稱為 “兵學鼻祖”,無論在中國、在外國,它都是得到公認的世界第一部軍事學名著,久負盛譽。
《孫子兵法》問世之后,即在社會上廣泛流傳。《韓非子·五蠹》說: “境內皆言兵,藏孫、吳之書者家有之。”從漢代起,即有人為《孫子》作注,對后世影響最大的注家,是三國時軍事家曹操。自此以后,注家蜂起,迄今大體有百數十種之多。
《孫子兵法》在國際上的流傳也日益廣泛。早在唐代中期,日本遣唐使者吉備真備就把《孫子兵法》等中國古籍帶回日本。在世界各國中,日本對《孫子兵法》的譯注、研究的專著迄今大約有一百六十余部,不僅數量最多,闡發也甚為深刻。據初步統計,《孫子兵法》還有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朝鮮文、越南文、希伯萊文等數十種不同文本。有不少外國軍事評論家給予《孫子兵法》以高度的評價。例如美國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所長約翰·柯林斯在其所著《大戰略》一書中這樣寫道: “孫子是古代第一個形成戰略思想的偉大人物。…孫子十三篇可與歷代名著包括二千二百年后克勞塞維茨的著作媲美。今天沒有一個人對戰略的相互關系、應考慮的問題和所受的限制比他有更深刻的認識。他的大部分觀點在我們當前環境中仍然具有和當時同樣重大的意義。”類似這樣的美譽,不勝例舉。事實上,當今的世界上,一些軍事問題的專門學者,仍然在努力研究《孫子兵法》,試圖從中探索指導未來戰爭的借鑒。
為什么一部產生于兩千多年前的《孫子兵法》,經歷了兩個社會形態之后,至今仍葆其美妙的青春呢? 考其原因,除了《孫子兵法》是一部我國新興地主階級在軍事領域中的奠基石,富有革新、進步的思想之外,更為重要的是孫武揭示了許多基本的軍事原則。他從軍事斗爭優勝劣敗這一基本原理出發,提出了制定作戰計劃,集中兵力,確定主攻方向,善于實施機動,注意密切協同,創造主動態勢,立于不敗之地,等等。這些主張,至今仍然是作戰的重要原則,不能違背。
孫武所以能提出若干反映軍事規律的軍事原則,是與他具有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注意從戰爭的客觀實際出發密切相關的。毛澤東同志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指出: “中國古代大軍事學家孫武子書上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這句話,是包括學習和使用兩個階段而說的,包括認識客觀實際上的發展規律,并按照這些規律去決定自己行動克服當前敵人而說的; 我們不要看輕這句話。”今天,我們研究軍事,研究未來戰爭不要看輕這句話,同樣,學習和研究《孫子兵法》也不要看輕這句話。
我們知道,從一定意義上說,戰爭的本質就是消滅敵人,保存自己,就是在一定的區域通過武力迫使敵方屈從于我方的意志,取得戰爭的勝利。敵對雙方,失去一方也就失去了戰爭。為了從這種你死我活的流血斗爭中保全自己,保全人民,保全國家,孫武大聲疾呼: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對于己方,孫武認為,戰前要修明政治,發展生產,充實國力,所謂“修道而保法,能為勝敗之政”。竹書《孫子兵法·吳問篇》充分體現了孫武的這一治國強兵思想。《吳問篇》中,吳王向孫武詢問晉國的范氏、中行氏、智氏和韓、趙、魏這六家世卿哪個家族最后能強大起來,控制政權? 孫武對這六卿一一作了分析,最后作出判斷,晉國的政權可能最后要落到趙氏手中。他的根據就是,比較起來,趙氏的畝制是二百四十平方步為一畝,畝制最大,而所收田賦又最輕,為政者不驕奢,在下者有溫飽,再加之不窮兵黷武,因此能得到民眾較多的支持。孫武這一番議論和分析,反映了他關于修明政治,勵耕撫民,乃能制勝的思想。
在軍隊建設上,孫武同樣注重要知己。他要求加強軍隊的訓練,具備良好的武器裝備,嚴格軍隊的紀律,實行明法審令,特別是對將帥的選拔和修養提出了一系列條件和要求。主要的就是“智、信、仁、勇、嚴”。
在作戰指揮方面,孫武對于“知己”有著豐富的內容,可貴的見解。首先,他主張“勝兵先勝而后求戰”,“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這就是,沒有必勝的把握不要輕易發起攻擊,而應首先完善部署,立于不敗之地,做到無隙可乘。在思想上要 “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 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這樣才能常備不懈,保持戰備,防敵奇襲。
作戰是敵對雙方的行動,是戰斗力和主觀指導能力的競賽。敵對雙方能不能在戰場上決出雌雄勝敗,就要看指揮員是否善于提挈全軍審時度勢,抓住戰機,乘虛蹈隙,掌握戰爭的主動權。
對于戰爭的勝利,孫武有一個千百年來為兵學家們所重視和尊崇的觀點,這就是通過“伐謀”、“伐交”而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戰略思想。戰爭歷史表明,在以強大的軍事實力為后盾的情況下,對于即將爆發的戰爭,是可以通過政治、外交上的斗爭而延緩甚至終止戰爭的發生。當然,這種不經過直接交戰而消弭戰端的思想,主要地還是孫武所處的春秋時代諸侯列國之間兼并戰爭的產物,是有其一定的歷史局限性的。
但是,必須看到,孫武并不僅僅期求于 “不戰而屈人之兵”。當 “伐謀”、“伐交”不能實現之后,他也明確主張要“伐兵”,用戰爭去對付戰爭。重要的是,在 “伐兵” 中他主張“勝于易勝”,“勝已敗者也”,打敗那在戰場態勢上已處于敗局地位的敵軍。為要達此目的,既不能憑主觀空想,也不能寄希望于鬼神的保佑,而應搞好偵察,了解敵情。他強調說: “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驗于度,必取于人——知敵之情者也。”要通過 “知敵之情”的敵國鄉大夫或王公貴族的親信或逆用敵方間諜以掌握敵方軍事機密。當然,他也談到己方要派出間諜刺探敵國軍情。在戰場上,他詳細地提到了三十三種 “相敵”之法,去觀察、判斷敵軍動向。提出了用欺騙、佯動、試探性進攻等等方法去察明敵情。
從戰場上說,要察明的敵情,孫武認為主要是敵軍部署上的虛實強弱,發現敵軍既是要害而又薄弱的地域,并以之作為我軍的主攻方向,以便集中兵力,抓住戰機,快速行動,做到“攻其所不守”、“攻其所必救”,達到速戰速決、出奇制勝的作戰目的。
《孫子兵法》是我國古代軍事學術史上的一個瑰寶,它有著博大精深的內容,觸及了軍事領域中的許多方面,諸如軍事地理學、軍事后勤學、軍事心理學、軍事運籌學等各個分支學科。它的闡述雖然在今天看來是古樸的,原始的,然而作為兩千多年前的一部系統研究軍事理論的專著,卻又是彌足珍貴的,這在我們的民族文化中,是應當引為自豪和驕傲的。
上一篇:《孫武》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下一篇:《孫臏》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