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傳達”與“傳達偏差”
翻譯是我們了解外國作品的一座橋梁,然而不同的語言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譯文往往不能完全傳達出原文的神韻,有的甚至會產生“傳達偏差”,所以說翻譯也是一門遺憾的藝術。
著名翻譯家嚴復年輕時就因了翻譯上的“無法傳達”而遭了厄運。據說是1879年,26歲的嚴復從英國學成回國,受到光緒帝的召見。當時皇帝正在抽水煙,一手捧著煙具,一手點著紙媒。光緒指著手里的紙媒問嚴復:“這在英國叫什么?”然而當時英語里根本找不到“紙媒”這個詞匯,嚴復搜腸刮肚也翻譯不出,一陣沉默之后,皇帝變色道:“你們享用孤家的薪奉這么多年,竟連這么一個平常的小東西都不懂,還談得上什么學問?今后,汝等不可錄用。”從那以后,嚴復便失去了為國一展其才的機會,只好搞譯著一輩子!而實際這個悲劇的造成并非嚴復的無能,而是“紙媒”一詞確實無法翻譯。
這種不能翻譯的事,其實很多。比如中國話稱味美為“鮮”,雞鴨湯是鮮的,這個“鮮”字就沒有辦法直譯成英文。其他象拆字,國文詩等都是無法直譯的。特別是那些雙關語句,象毛澤東的“楊柳輕飏直上重霄九”,更是難以譯好。有一次,一位俄文譯者翻譯到這句時,還為此事專門討教過茅盾先生,最后俄譯本不得不加上一長串注釋。
其他國家之間的語言互譯也有類似的現象:愛斯基摩人的語言中沒有“羊”字,于是Lamb of God(上帝的羔羊)只好譯成Seal of God(上帝的海豹)了。
這種無法直譯的現象對讀者來講固然是一種遺憾,但畢竟還是出于客觀上的原因。有些翻譯上的笑話卻是因為譯者的原因,如對外語習慣用法和詞的多義性掌握不夠、對外國典故不了解,從而造成了一些傳達上的偏差。
希臘神話中,銀河是赫拉的乳汁飛散出來形成的。所以稱為theMilk-way。半個世紀前,上海的一名翻譯家竟把它直譯為“牛奶路”。而在另一處,他又將神話中的半人半牛怪(Der Zen-taur)錯譯為半人半馬,于是當時便有這樣一首打油詩:“可憐織女星,化為馬郎婦。鳥鵲疑不來,迢迢牛奶路。”盡管這位翻譯家事后很想改過來,但畢竟已成為終生憾事,貽笑方家。
1947年有一部英國電影《The Voice of the Turthee》有人竟將其譯為《烏龜的聲音》。其實這個典故出自《圣經·所羅門之歌》,turthe實為tur-thedoue(斑鳩)的縮寫,全名直譯應為“斑鳩之聲”,意譯為“春到人間”。
這些因對外國習俗不了解而造成的誤譯,對翻譯者來講就不僅僅是遺憾而是教訓了。
上一篇:“無敵”艦隊終有敵
下一篇:“星云假說”遭冷遇四十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