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澄隱》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蘇澄隱》人物故事小傳
蘇澄隱,生卒年不詳,字棲真,號頤素先生。真定(今河北保定)人。宋初道士。一作“蘇澄”。澄隱生于亂世,不戀功名利祿,出家龍興觀為道士。他潛心鉆研道家經典,深通《老子》和《莊子》。又苦心探求養生之術,多有所得,年有80,猶有年少之顏。后唐明宗(公元926—933年)在位常召之,辭疾不至。開運末(公元946年),契丹主兀欲立,求有名僧道加以恩命,惟澄隱不受。當時公卿們各賦侍以贈。宋太祖開寶二年(公元969年)聞求名,特下詔求見,作建隆觀居之,不就。求之養生之術。澄隱回答說:“臣之養生,不過精思煉氣而已。帝王之養生則異于是。《老子》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欲而民自正。無為無欲,凝神太和。’帝軒帝堯享國永年,皆得此道。”宋太祖對其所談的“精思煉氣”的道年養生,“無為無欲”的帝王養生以及“無為而治”的思想深為贊賞,特下詔厚賞,以示褒揚。
〔正 史〕
蘇澄隱字棲真,真定①人。為道士,住龍興觀,得養生之術,年八十余不衰老。后唐明宗②嘗下詔召之,又令宰相馮道致書諭旨,歷清泰③、天福④中繼有聘命,并辭疾不至。開運⑤末,契丹主兀欲立,求有名稱僧道加以恩命,惟澄隱不受。當時公卿自馮道、李崧、和凝而下,皆在鎮陽,日造⑥其室與談宴,各賦詩以贈。周廣順⑦、顯德⑧中,詔存問之。
太祖⑨征太原還,駐蹕鎮陽,召見行宮,命中使掖⑩升殿,謂之曰:“京師作建隆觀,思得有道之士居之,師累辭召命,豈懷土耶?”……對曰:“臣之養生,不過精思練氣爾,帝王養生即異于是。老子曰:‘我無為(11)而民自化(12),我無欲而民自正。’無為無欲,凝神太和,昔黃帝、唐堯享國永年(13),得此道也。”上大悅,賜紫衣一襲(14)、銀器五百兩、帛五百匹。年僅百歲而卒。
《宋史·方技傳》卷四六一
〔注 釋〕
①真定:今河北正定。②后唐明宗:李嗣源(公元926—930年在位)。③清泰:后唐末帝李從珂年號(公元934—936年)。④天福:后唐高祖石敬瑭年號(公元936—942年)。⑤開運:后晉出帝石重貴年號(公元944—946年)。⑥造:拜訪。⑦廣順:即公元951—953年。⑧顯德:顯德年即公元954年。⑨太祖:太祖即宋太祖趙匡胤。⑩掖:扶持。(11)無為:道教教義的基本概念,原是先秦道家提倡的一種人類活動的準則,個人的行為要以“道”為法,順意自然,切莫隨意妄為,也就是“無為”,道即“無為”。(12)化:教化。(13)永年:長年,形容時間很長。(14)襲:衣物的全套。
[相關史料]
太祖征太原還,至真定,幸龍興觀,道士蘇澄隱迎鑾駕①,霜發星冠,年九十許,氣貌翊竦②。上因延問③甚久,自言頃④與亳州⑤道士丁少微、華山陳摶,結游于關洛,嘗過從⑥。鹿皮居士。上問曰:“得何術?”對曰:“臣得長嘯引和之法。”遂令長嘯,清入杳冥⑦,移時不絕,上嘿久,低迷寢,殆⑧食頃,方欠伸,其聲略⑨不中斷。上大奇之,因⑩問養生之要,隱對曰:“帝王養生異于是,老子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欲而民自正,無為無欲,凝神太和。唐堯所以享國永圖,得此道也。”遂賜號頤素先生。
宋·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卷四二
[注 釋]
①鑾駕:皇帝所乘的車駕。②翊竦:翊,嚴肅謹慎的樣子,竦:肅敬。③延問:詢問。④頃:近來,短時間內。⑤亳州,今安徽亳縣。⑥過從:交往。⑦杳冥:元影無蹤。⑧殆:等到。⑨略:全。⑩因:于是。
上一篇:《聶士成》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聶士成》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范長生》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范長生》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