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士成》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聶士成》人物故事小傳
聶士成(公元?—1900年),字功亭,安徽合肥人,清末著名軍事將領。武童出身。初從袁甲三鎮壓捻軍,補把總。同治初,改隸淮軍劉銘傳部,往援江、浙、閩、皖,鎮壓太平軍,升副將。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升任總兵。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聶士成率師赴臺灣,擊退入據基隆之法軍。十七年,從葉志超擊敗熱河朝陽金丹教起事。十八年,授太原鎮總兵,自請巡視東三省、俄羅斯、朝鮮八道,編成《東游紀程》,是為極具價值的軍事地理手冊。二十年,中日戰爭時,隨葉志超屯軍朝鮮牙山,取得成歡之捷,擊斃日軍甚眾。在遼東戰役中,扼守大高嶺,收復連山關、分水嶺。時東北其它戰場,頻頻失利,京師戒嚴。聶士成奉命星馳入關,拱衛畿輔。以功授直隸提督。后奉命仿德軍營制操法,編練武衛四軍,成為清軍精銳。二十六年,義和團運動爆發,奉命剿辦,駐楊村觀變。八國聯軍趁機侵華,聶士成率武衛前軍誓死抗擊,終在天津八里臺戰死。贈太子少保,謚忠節。
〔正 史〕
聶士成,字功亭,安徽合肥人。初從袁甲三軍討捻,補把總。同治①初,改隸淮軍,從劉銘傳分援江、浙、閩、皖,累遷至副將。東捻敗,賜號力勇巴圖魯,擢總兵。西捻平,晉提督。光緒十年②,法人據基隆,率師渡臺灣,屢戰卻敵。還北洋,統慶軍駐旅順。十七年,海軍大閱禮成,晉頭品秩。調統蘆臺淮、練諸軍,擊熱河朝陽教匪,擒斬其酋楊悅春,賞黃馬褂,易勇號曰巴圖隆阿。明年,授山西太原鎮總兵,仍留蘆臺治軍。請單騎巡邊,歷東三省俄羅斯東境、朝鮮八道,圖其山川厄塞,著《東游紀程》。
逾歲,日韓亂起,隨提督葉志超軍牙山。聞高陛兵艦毀,語志超曰:“海道梗,牙山不可守。公州背山面江,勢便利”。從之。士成乃先諸軍發,次成歡,遇伏,迷失道,吏士無人色。士成見二鶴立岡阜,語眾曰:“彼處無隱兵也!”遂出險,往就志超。志超已棄公州行,追及之。士成議趨平壤合大軍,而鴻章檄令內渡,以故平壤陷,得免議。志超逮問,宋慶接統諸軍,遣士成守虎山。未幾,銘軍潰,諸軍皆走,士成猶悉力以御。日軍大集,力不支,退扼大高嶺。是時遼西危棘,士成請奇兵出敵后截其運道,諸帥不從,乃自率師逼雪里站而陣。除夕,置酒飲將士,預設伏以待,日軍果來襲,大敗之分水嶺,斬日將富剛三造。優詔褒勉,授直隸提督。
和議成,還駐蘆臺。北洋創立武衛軍,改所部三十營為前軍,與宋慶、董福祥、袁世凱并為統帥。慶、福祥用舊法訓練,世凱軍仿日式,士成軍則半仿德式,是為武衛四軍。
二十六年③,拳匪亂④,戕總兵楊福同,命士成相機剿辦。匪焚黃村、廊坊鐵軌,士成阻止之,弗應,擊殺數十人。其黨大恨,訴諸朝,朝旨訶責士成。時匪麇集天津可二萬,遇武衛軍輒詬辱,士成檢勒部下毋妄動。榮祿慮激變,馳書慰解之,士成復書曰:“匪害民,必至害國!身為提督,境有匪不能剿,如職何?”乃郁郁駐楊村觀變。會英、法諸國聯軍至,士成三分其軍,一護鐵路,一留蘆臺,而自率兵守天津。連奪陳家溝、跑馬廠、八里臺,徑攻紫竹林,喋血八晝夜,敵來益眾,燃毒煙炮,我軍稍卻。士成立橋上手刃退卒,顧諸將曰:“此吾致命之所也,逾此一步非夫矣!”遂殞于陣,腸胃洞流。詔賜恤。閱二載,以世凱言,贈太子少保,謚忠節,建專祠。
《清史稿》卷四六七
〔注 釋〕
①同治: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的年號,公元1862—1874年。②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③二十六年:即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④拳匪亂:指義和團運動。
上一篇:《耶律奴妻蕭氏》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耶律奴妻蕭氏》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蘇澄隱》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蘇澄隱》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