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長生》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范長生》人物故事小傳
范長生(公元?-318年),一名延久,又名九重,或名文(一作支),字元。西晉和十六國時期涪陵丹興(今四川黔江)人。又被稱為范賢。居青城山(在四川灌縣城西南,相傳張道陵修道于此),是當地天師道的首領。擁有部曲賓客千余家。西晉末年,巴蜀流民在李特、李流兄弟的領導下舉行起義。李特兄弟是漢末張氏五斗米道徒的后裔,信奉的也是天師教。李特戰死之后,李流所領導的起義軍無處獲得糧草,士眾饑困,情況十分危急。西晉將領涪陵人徐(yu)叛降李流,勸說范長生供給李流軍糧,使李流軍轉危為安。李流死后,李特的兒子李雄繼續率領流民占據巴蜀,并且想把范長生迎立為君。范長生竭力推辭,并且勸李雄稱王。于是李雄于公元303年9月稱成都王,拜范長生為丞相。范長生勸李雄稱帝,李雄稱帝后加范長生為四時八節天地太師,封西山侯,免軍役及賦稅。李流、李雄領導的流民軍中大多為天師道信徒,正是依靠了天師道宗教首領及地主的范長生的支持,他們才得以轉衰為興,割據一方。這個以李氏宗黨為首的流民上層與以范氏家族為首的巴蜀地主階級的聯盟的基礎是共同的宗教信仰—天師道。著有《易》注,見唐李鼎祚《周易集解》。
〔正 史〕
李流字玄通,特①第四弟也。……特之承制也,以流為鎮東將軍,居東營,號為東都護。特常使流督銳眾,與羅尚相持。……特既死,蜀人多叛,流人大懼。流與兄子蕩、雄收遺眾,還赤祖,流保東營,蕩、雄保北營。流自稱大將軍、大都督、益州牧。
……雄渡江,害汶山太守陳圖,遂入郫城,流移營據之。三蜀百姓并保險結塢,城邑皆空,流野無所略,士眾饑困。涪陵人范長生率千余家依青城山,尚參軍涪陵徐舉求為汶山太守,欲要結長生等,與尚掎角討流。尚不許,舉怨之,求使江西②,遂降于流,說長生等使資給流軍糧。長生從之,故流軍復振。
《晉書·李流載記》卷一二○
特起兵于蜀,承制,以雄為前將軍。流死,雄自稱大都督、大將軍、益州牧,都于郫城③。……雄以西山范長生巖居穴處,求道養志,欲迎立為君而臣之。長生固辭。雄乃深自挹損,不敢稱制④,事無巨細,皆依于李國、李離兄弟。國等事雄彌謹。
諸將固請雄即尊位,以永興元年僭稱成都王,赦其境內,建元為建興⑤,除晉法,約法七章。以其叔父驤為太傅,兄始為太保,折沖李離為太尉,建威李云為司徒,翊軍李璜為司空,材官李國為太宰,其余拜授各有差。追尊其曾祖武曰巴郡桓公,祖慕隴西襄王,父特成都景王,母羅氏曰王太后。范長生自西山乘素輿詣成都,雄迎之于門,執版延坐,拜丞相,尊曰范賢。長生勸雄稱尊號,雄于是僭即帝位,赦其境內,改年曰太武。追尊父特曰景帝,廟號始祖,母羅氏為太后。加范長生為天地太師,封西山⑥侯,復其部曲不豫軍征,租稅一入其家。⑦
《晉書·李雄載記》卷一二一
永和初,桓溫征蜀,進撫督梁州之漢中、巴西、梓潼、陰平四郡軍事,鎮彭模。撫擊破蜀余寇隗文、鄧定等,斬偽尚書仆射王誓、平南將軍王潤,以功遷平西將軍。隗文、鄧定等復反,立范賢子范賁為帝。初,賢為李雄國師,以左道惑百姓,人多事之,賁遂有眾一萬。撫與龍驤將軍朱燾擊破之,以功進爵建城縣公。
《晉書·周訪傳附撫傳》
[注 釋]
①特:指李特。李流是李特的第4個弟弟。②江西:長江以西,江北。③郫城:今四川郫縣。④稱制:建號稱王。⑤建興:李雄稱成都王,改元建初為建興(公元304年)。⑥西山:西山在今陜西寶雞西北。⑦“復其”句:部曲是魏晉時依附于世家大族的一般平民。李雄免了范長生的部曲的軍役。
[相關史料]
初,特妻羅氏,夢雙虹自門升天,一虹中斷。羅曰:“吾二兒若有先亡,在者必有大貴。”雄少時,辛冉相,當貴。有劉化者,道術士也。言關隴民皆當南移,李氏子中惟仲俊天姿奇異,終為人主。鄉里人多善之。與叔父庠并以烈氣聞,人多歸之。
既克成都,眾皆饑餓,驤乃將民入郪王城食谷芋。
雄遣信奉迎范賢,欲推戴之。賢不許,更勸雄自立。
永興元年,①冬十月,楊褒、楊珪共勸雄稱王,雄遂稱成都王。……具置百官,下赦,建元大武。②迎范賢為丞相。從弟置,流子也,以不陪列誅之。賢既至尊為天地太師③,封西山侯,復其部曲軍征不預,租稅皆入賢家。賢名長生,一名延久,又名九重,一曰支,字元,涪陵丹興④人也。
《華陽國志·李特雄期壽勢志》
[注 釋]
①永興元年:晉惠帝司馬衷年號,公元304年。②建元大武:當作“改元建興”,國號大成。李特的年號為建初。③太師:當作“四時八節天地太師”,是道教首領的尊號。④丹興:今四川黔江。
上一篇:《蘇澄隱》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蘇澄隱》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茅坤》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茅坤》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