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之》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李洪之》人物故事小傳
李洪之(公元?—約484年),本名李文通,恒農(nóng)(今河南三門峽西南)人,文成皇后義兄,號稱北魏皇室外戚。幼曾為僧。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年間為狄道護軍。后攀附文成元皇后,以同姓結(jié)成兄妹。顯祖即位,以外戚任河內(nèi)太守、懷州刺史、秦益二州刺史,封汲郡公。所在貪殘,聞于朝野。孝文帝即位,賜死。
〔正 史〕
李洪之,本名文通,恒農(nóng)人。少為沙門,晚乃還俗。真君①中,為狄道護軍,賜爵安陽男。會永昌王仁隨世祖②南征,得元后姊妹二人,洪之以宗人潛相餉遺,結(jié)為兄弟,遂便如親。頗得元后在南兄弟名字,乃改名洪之。及仁坐事誅,元后入宮,得幸于高宗③,生顯祖④。元后臨崩,昭太后問其親,因言洪之為兄。與相訣竟日,具條列南方諸兄珍之等,手以付洪之,遂號為顯祖親舅。太安⑤中,珍之等兄弟至都,與洪之相見,敘元后平生故事,計長幼為昆季。
以外戚為何內(nèi)太守,進爵任城侯,威儀一同刺史。河內(nèi)北連上黨,南接武牢,地險人悍,數(shù)為劫害,長吏不能禁。洪之致郡,嚴設(shè)科防,募斬賊者便加重賞,勸農(nóng)務(wù)本,盜賊止息。誅鋤奸黨,過為酷虐。
后為懷州⑥刺史,封汲郡公,征拜內(nèi)都大官。河西羌胡領(lǐng)部落反叛,顯祖親征,命洪之與侍中、東郡王陸定總統(tǒng)諸軍。輿駕至并州,詔洪之為河西都將討山胡。皆保險拒戰(zhàn),洪之筑壘于石樓南白雞原以對之。諸將悉欲進攻。洪之乃開以大信,聽其復(fù)業(yè),胡人遂降。顯祖嘉之,遷拜尚書外都大官。
后為使持節(jié)使、安南將軍、秦益二州刺史。至治,設(shè)禁奸之制,有帶刃行者,罪與劫同,輕重品格,各有條章。于是大饗州中豪杰長老,示之法制。乃夜密遣騎分部復(fù)諸要路,有犯禁者,輒提送州,宣告斬訣,其中枉見殺害者百數(shù)。赤葩渴郎羌深居山谷,雖相羈靡,王人罕到。洪之芟山為道,廣十余步,以示軍行之勢。乃興軍臨其境,山人驚駭。洪之將數(shù)十騎至其里閭,撫其妻子,問所疾苦,因資遣之。眾羌喜悅,求編課調(diào),所入十倍于常。洪之善御戎夷,頗有威惠,而刻害之聲聞于朝野。
初,洪之微時,妻張氏助洪之經(jīng)營資產(chǎn),自貧至貴,多所補益,有男女幾十人。洪之后得劉氏,劉芳從妹。洪之欽重,而疏薄張氏,為兩宅別居,偏厚劉室。由是二妻妒競,互相訟詛,兩宅母子,往來如讎。及蒞西州,以劉自隨。
洪之素非清廉,每多受納。時高祖始建祿制,法禁嚴峻,習察所聞,無不窮究,遂鎖洪之赴京。高祖臨太華,庭集群官,有司奏洪之受贓狼藉,又以酷暴。高祖親臨數(shù)之,以其大臣,聽在家自裁。洪之志性慷慨,多所堪忍,疹疾灸療,艾炷圍將二寸,首足十余處,一時俱下,而言笑自若,接賓不輟。及臨自盡,沐浴換衣,防卒扶持,將出卻入,遍繞家庭,如是再三,泣嘆良久,乃臥而飲藥。
始洪之托為元后兄,公私自同外戚。至此罪后,高祖乃稍對百官辨其誣假,而諸李猶善相視,恩紀如親。洪之始見元后,紀年為兄,及珍之等至,洪之以元后素定長幼,其呼拜坐皆如家人。暮年數(shù)延攜之宴飲。醉酣之后,攜之時或言及本末,洪之則起而加敬,笑語自若。富貴赫奕,當舅戚之家,遂棄宗專附珍之等。后頗存振本屬,而猶不顯然。劉氏四子,長子神。
《魏書》卷八九
[注 釋]
①真君:即太平真君,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第五個年號,公元440—450年使用。②世祖:即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公元424—451年在位。③高宗: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公元452—465年在位。④顯祖:北魏獻文帝拓跋弘,公元466—470年在位。⑤太安: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年號,公元455—459年使用。⑥懷州:治所在今河南沁陽。
上一篇:《李夢陽》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李夢陽》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李脫》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李脫》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