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伏威》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杜伏威》人物故事小傳
杜伏威(公元597—642年),齊州章丘(今屬山東)人,隋末農民起義領袖。家境貧困,無以為生,16歲時即與輔公祏聚眾起事。隋大業九年(公元613年),率眾參加長白山(今山東長山縣境)起義軍,向江淮地區發展,會合苗海潮、趙破陣等部,眾至數萬,占據六合,進逼江都。十三年,大敗隋將陳棱,乘勝攻破高郵,進據歷陽(今安徽和縣),逐步占有江南廣大地區,自稱總管,聲威大振。但他并未乘勝滅隋,卻于次年上表隋越王楊侗,投降隋朝,被封為楚王,授東南道大總管。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杜伏威接受李世民招降,投降唐朝,被任為淮南安撫大使、東南道行臺尚書令,封吳王。五年,自請入朝,被留居長安,拜太子太師。后輔公祏起兵反唐,杜伏威在長安被唐帝毒死。
〔正史〕
杜伏威,齊州章丘人也。少落拓,不治產業,家貧無以自給,每穿窬為盜。與輔公祏為刎頸之交。公祏姑家以牧羊為業,公祏數攘羊以饋之,姑有憾焉,因發其盜事。郡縣捕之急,伏威與公祏遂俱亡命,聚眾為群盜,時年十六。常營護諸盜,出則居前,入則殿后,故其黨咸服之,共推為主。
大業九年①,率眾入長白山,投賊帥左君行,不被禮,因舍去,轉掠淮南,自稱將軍。時下邳有苗海潮,亦聚眾為盜,伏威使公祏謂曰:“今同苦隋政,各興大義,力分勢弱,常恐見擒,何不合以為強,則不患隋軍相制。若公能為主,吾當敬從,自揆不堪,可來聽命,不則一戰以決雄雌。”海潮懼,即以其眾歸于伏威。江都留守遣校尉宋顥率兵討之,伏威與戰,陽為奔北,引入葭蘆中,而從上風縱火,迫其步騎陷于大澤,火至皆燒死。有海陵賊帥趙破陣,聞伏威兵少而輕之,遣使召伏威,請與并力。伏威令公祏嚴兵居外以待變,親將十人持牛酒入謁。破陣大悅,引伏威入幕,盡集其酋帥縱酒高會。伏威于坐斬破陣而并其眾。由此兵威稍盛,復屠安宜。
煬帝遣右御衛將軍陳棱以精兵八千討之,棱不敢戰,伏威遺棱婦人之服以激怒之,并致書號為“陳姥”,棱大怒,悉兵而至。伏威逆拒,自出陣前挑戰,棱部將射中其額,伏威怒,指之曰:“不殺汝,我終不拔箭。”遂馳之。棱部將走奔其陣,伏威因入棱陣,大呼沖擊,所向披靡。獲所射者,使其拔箭,然后斬之,攜其首復入棱軍奮擊,殺數十人。棱軍大潰,僅以身免。乘勝破高郵縣,引兵據歷陽②,自稱總管,分遣諸將略屬縣,所至輒下,江淮間小盜爭來附之。伏威嘗選敢死之士五千人,號為“上募”,寵之甚厚,與同甘苦,有功戰輒令上募擊之,及戰罷閱視,有中在背便殺之,以其退而被擊也。所獲資財,皆以賞軍士,有戰死者,以其妻妾殉葬,故人自為戰,所向無敵。
宇文化及之反③也,署為歷陽太守,伏威不受。又移居丹陽,進用人士,大修器械,薄賦斂,除殉葬法,其犯奸盜及官人貪濁者,無輕重皆殺之。仍上表于越王侗,侗拜伏威為東道大總管,封楚王。太宗④之圍王世充,遣使詔之,伏威請降。高祖遣使就拜東南道行臺尚書令、江淮以南安撫大使、上柱國,封吳王,賜姓李氏,預宗正屬籍,封其子德俊為山陽公,賜帛五千段、馬三百匹。伏威遣其將軍陳正通、徐紹宗率兵來會。
武德四年⑤,遣其將軍王雄誕討李子通于杭州,擒之以獻。又破汪華于歙州,盡有江東、淮南之地,南接于嶺,東至于海。尋聞太宗平劉黑闥,進攻徐圓朗,伏威懼而來朝,拜為太子太保,仍兼行臺尚書令。留于京師,禮之甚厚,位在齊王元吉之上,以寵異之。初,輔公祏之反也,詐稱伏威之令以紿其眾,高祖遣趙郡王孝恭討之。時伏威在長安暴卒。及公祏平,孝恭收得公祏反辭,不曉其詐,遽以奏聞,乃除伏威名,籍沒其妻子。貞觀元年,太宗知其冤,赦之,復其官爵,葬以公禮。
《舊唐書》卷五六
〔注 釋〕
①大業九年:大業,隋煬帝楊廣的年號。九年,即公元613年。②歷陽:郡名:治所在今安徽和縣。③宇文化及之反:宇文化及為隋寵臣宇文述之子。性格兇險,不循法度。隋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三月,為武賁郎將司馬德勒等所推,起兵作亂。殺死煬帝,立秦王楊浩,自任丞相,把持朝政。后為李密所敗,眾多亡叛,自度必敗,遂殺楊浩自立為帝,國號許,建元天壽。終被竇建德擒殺于聊城。④太宗:即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649年)。公元627—649年在位。⑤武德四年:武德,唐高祖李淵的年號。四年,即公元621年。
上一篇:《李筌》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李筌》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杜如晦》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杜如晦》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