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譜的佚散
大量古譜的佚散,是中國傳統音樂的一大遺憾。
我國究竟何時起有了自己獨特的記譜形式,目前尚缺乏明確的資料記載。一般認為,周代《六經》中的《樂經》,可能是附于《詩經》的一種樂譜,可惜早已失傳,可能是亡于秦始皇焚書之時。
《漢書·藝文志》的書目部分,在“河南周歌詩”七篇之后,另有“河南周歌聲曲折”七篇的篇目,在“周謠歌詩”七十五篇之后,又有“周謠歌詩聲曲折”七十五篇的記載。照理說,這有別于“歌詩”的“聲曲折”應就是當時的樂譜。顧名思義,這種樂譜或許是用曲折的線條畫成的“曲線譜”,但是漢代的“聲曲折”因無實物可憑,至今很難肯定其模式。
《碣石調·幽蘭》是目前見到的最古老也是僅見的一首用文字記述彈奏手法的琴曲,為梁代丘明所傳,而這一唐人手抄本是我國學者楊守敬于1885年在日本訪求古書時發現的,后由當時駐日公使黎庶昌將其刊影在他所編的《古逸從書》上。今天,該譜的原件仍保存在日本京都西賀茂的神光院里。
古琴的記譜法,由文字譜發展為減字譜被認為是一個劃時代的變革。其首創者是唐代的曹柔。但唐代的減字譜至今尚未發現。唐代的燕樂半字譜,即有管色譜系統的笛子、篳篥譜,也有弦索譜系統的琵琶譜和五弦琵琶譜,據文獻記載,它們是當時非常流行的記譜方法。但今天它們的讀譜法均早已失傳。唐代著名的《霓裳羽衣曲》相傳是唐玄宗根據河西節度使楊敬述所獻《婆羅門曲》加工改編而成,在唐開元年間非常盛行。后幾經沉浮,終于在局勢動蕩的唐末逐漸失傳。今天,人們只能從宋代姜白石填詞的一段《霓裳中序第一》中略見《霓裳羽衣曲》音調;只能從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一詩的文字中窺見其結構的宏大和氣勢的磅礴了。
今天所能見到的全部隋唐燕樂的曲譜,幾乎沒有一件存在于中國本土!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琵琶譜抄件《天平琵琶譜》,上有琵琶譜六行,標題為《番假崇·一乘摩邪行》,是一首佛曲。抄于唐玄宗天寶六年(公元747年)以前。該譜是本世紀初在日本奈良東大寺正倉院中被發現的。《五弦琵琶譜》寫于公元842年,共有28曲。其中《王昭君》、《秦王破陣樂》、《飲酒樂》、《圣明樂》、《崇明樂》、《夜半樂》、《三臺》七曲,是唐人石大娘于公元773年所遺。原譜現藏于日本陽明文庫。《開成琵琶譜》于唐文宗開成三年(838年)抄畢,內收二十七種調弦法及四十一曲,原藏于日本人舊伏見官家,今藏日本宮內廳書陵部。《南宮琵琶譜》為日本清和天皇之子貞保親王所輯,成書于公元921年,收“調子譜”十三種,其中有“手彈曲”兩首。該譜今天也藏于宮內廳書陵部。此外,現藏于日本內閣文庫的由源博雅編輯的《長竹鄉竹譜》二卷,輯成于公元967年,內有笛曲五十首。另有大量箏曲被保存于十二世紀成書的《類箏治要》二十卷之中。
聞名于世的《敦煌曲譜》最先發現于我國敦煌,共抄有“品弄”、“傾杯樂”、“又慢曲子”、“急曲子”、“西江月”、“長沙女引”等二十五首曲子。是五代時的寫卷。它于1900年連同數量繁多的佛經、史籍、詩詞以及地志、戶籍、信札等一起,被道士王圓箓發現。但是,1908年,《敦煌琵琶譜》和六千余卷經卷、文書和繪畫一起,被法國人伯希和騸買。原稿現藏于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以上只是中國佚散曲譜的一部分,但僅是這一部分也足以為我們敲響了警鐘;一定要珍惜和保存祖國傳統的音樂文化。
上一篇:古埃及為何失去體育領先世界的地位
下一篇:古譜的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