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在陜西興平縣境內,有一座規模宏大的陵墓,就是西漢最有作為的封建皇帝武帝劉徹之陵—茂陵。在茂陵東一公里處,還有座綠樹掩映、高大如山的陪陵。每當人們看見這座巍峨高聳的陵墓,都不由地想起我國歷史上最年輕的將領——驃騎將軍大司馬冠軍侯霍去病。
英俊驍勇 膽氣過人
霍去病是漢武帝時大將軍衛青的外甥。系衛青姐衛少兒所生。霍去病出生時,其外祖母衛媼和母親衛少兒還都是平陽公主家的侍婢。后來,其姨母衛子夫貴為皇后,舅父衛青受寵,霍去病也結束了奴隸生涯,到了漢武帝身邊。霍去病英俊驍勇,膽氣絕人,而且善于騎射,深得武帝喜愛。不久,武帝任其為侍中。時年十八歲。
當時,正是漢朝與匈奴激烈交戰的時候。元朔六年 (前123年)武帝任命霍去病為剽姚校尉,隨衛青出征作戰。“剽姚”是勇健輕捷的意思。霍去病果然不負重托,在這次作戰中,他憑一身虎膽,獨自率八百精銳騎兵,遠離主力幾百里襲擊敵人,結果以少勝多,斬敵二千多人,殺死匈奴單于的叔祖父籍若侯產,生俘單于叔父羅姑比,大勝而歸。武帝見霍去病有超群的軍事才能,遂破格封其為冠軍侯,放手讓他領兵作戰。霍去病一躍成為僅次于大將軍衛青的青年統帥。
鐵騎千里 威震河西
元朔六年,由大將軍衛青指揮實施的著名的河南之戰已經結束。由于右賢王失敗北逃,匈奴在大漠以南的廣大地區,只剩下東方左賢王和河西休屠王、渾邪王的軍隊。從軍隊力量看,左賢王較強,但從對漢王朝的威脅看,河西匈奴軍隊更為嚴重。河西,即今河西走廊地區,因位于黃河以西,故亦稱河西。河西走廊歷來是內地通往西域交通要道,東西長約一千公里,南北寬一百至二百公里。雖也有沙磧戈壁,但綠洲斷續相連,水草豐盛。特別是祁連山一帶,草木茂盛,禽獸成群,地勢險要,最宜于發展畜牧業。先秦時期,月氏、烏孫、樓蘭等游牧民族在這個地區駐牧。漢文帝四年(前176年),匈奴從居延澤沿弱水(今額濟納河流域) 進入河西走廊,“滅月氏……定樓蘭、烏孫、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國,皆以為匈奴①”。從此,河西走廊便處于匈奴族的統轄之下了。匈奴占據河西地區后,將酒泉地區封給渾邪王,武威地區封給休屠王。渾邪王和休屠王利用河西優越的地理條件,不僅控制了西域各民族,斷絕了內地與西域的交通,而且向南與羌族結成軍事同盟,向北與單于王庭達成犄角之勢,經常配合匈奴單于越河東進,襲擾內地,威脅著西漢都城的安全。
漢武帝在河南之戰結束后,決定實施第二階段的戰略任務,即組成強有力的騎兵部隊,進攻河西匈奴軍,以打通通往西域的商路,解除長安翼側威脅,鞏固已收復的河南地區。武帝經深思熟慮,將這一重要軍事任務,大膽地交給了年僅二十歲的霍去病。
元狩二年(前121年)三月,漢武帝封霍去病為驃騎將軍,令其率領萬余騎兵進軍河西。進攻河西匈奴軍比收復河南之戰困難更大。不僅因為匈奴右賢王有十幾萬兇猛強悍的騎兵,而且地形復雜,征途遙遠,孤軍作戰,供給困難。但是生龍活虎的霍去病,面對困難,毫不畏懼,他滿懷信心地接受了任務,領兵出發,開始了第一次收復河西之戰。
霍去病率部經金城(今甘肅蘭州西北)、令居(今甘肅永登西)越過烏鞘嶺,穿過烏盩(音力)山,跨過狐奴河,一路猛沖猛殺,勢如破竹,六天掃蕩了匈奴五個部落。接著,霍去病人不下鞍,馬不停蹄,大膽深入,又越過焉支山(今甘肅山丹大黃山)千余里,殺死匈奴盧胡王、折蘭王,俘虜渾邪王子及相國、都尉等,共殲敵八千九百多人。渾邪王、休屠王等隨敗軍遠逃。唐代詩人李白在《塞上曲》中謳歌道: “命將征西極,橫行陰山側。燕支落漢家,婦女無花色。”原來,焉支山是座名山,不僅地勢險要,而且滿山滴翠,鳥語花香,素有“胭脂山”之稱。李白在詩中形容: 由于焉支山(胭脂山)被霍去病收復,匈奴婦女都沒有胭脂修飾容貌了。
漢武帝為了擴大戰果,決心繼續作戰,徹底消滅河西匈奴軍。這年夏季,武帝再次派遣霍去病并增以公孫敖,率騎兵數萬由北地(郡治在今甘肅環縣東南)出發,向河西進攻; 另以張騫、李廣率騎兵萬余,從右北平出發,進攻匈奴左賢王,策應霍去病行動。
這次作戰,霍去病根據匈奴軍飄忽不定、進銳退速的特點,吸取了前次作戰時正面進攻迫敵潰逃的教訓,決定改取側后襲擊的作戰方法。他命公孫敖率兵一部,沿焉支山北麓向渾邪王、休屠王王庭正面進攻,以吸引匈奴注意力,自己率剩余兵力,采取大迂回行動,向西直插居延海(今甘肅額濟納旗東)然后由北向南卷擊,與公孫敖合擊匈奴軍于祁連山地區。但是,當霍去病和公孫敖由北地分道出發后,公孫敖卻迷失了方向,未能按計劃參加作戰。霍去病率軍繞過居延海,沿弱水折向東南。古弱水即今額濟納河流域,沿河向南可經酒泉直達祁連山。漢軍向弱水上游疾進,穿過小月氏地區,再轉向東南,在祁連山與合黎山之間的黑河流域與渾邪王、休屠王的軍人展開激戰。結果大獲全勝,共殲敵約三萬余,俘虜王子、相國、將軍、都尉等百余人,單桓王、酋涂王等二千五百人投降。這次作戰,霍去病以驚人的膽略,在無后方支援和其它部隊配合的情況下,充分發揮騎兵作戰的特點,突飛猛進,靈活機動,深入匈奴軍側后二千余里,消滅匈奴軍于祁連山麓,取得了河西之戰的重大勝利,也創造了我國古代騎兵集團遠程奔襲作戰的典型戰例。
在霍去病的多次襲擊下,河西匈奴軍損失精兵數萬,無力再戰。渾邪王懼怕單于問罪,勸說休屠王共同降漢。漢武帝派霍去病率軍前往受降。對于降漢,休屠王狐疑不決,終究變卦反悔,被渾邪王斬殺。霍去病渡過黃河后,與渾邪王的部隊遙遙相望。渾邪王的一些部將見漢軍陣容齊整,心存疑懼。霍去病為防其嘩變,當機立斷,親率精銳馳入匈奴營中,控制渾邪王,同時命令殺死企圖逃走之人,迫使渾邪王以下四萬余人拱手歸降。這次受降的成功,促成了河西之戰的全面勝利,有利于漢匈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國家的統一,這與霍去病的歷史功績是分不開的。河西之戰結束后,漢武帝先后在河西設置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移民生產。從此,漢朝打開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在軍事上,河西之戰的勝利,斬斷了匈奴單于的右臂,摧毀了單于王庭的右翼屏障,對匈奴軍的打擊是沉重的。據《史記·匈奴列傳》 “正義”引《西河故事》云: “匈奴失祁連、焉支二山,乃歌曰‘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反映了匈奴對失去河西地區的哀惜。
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霍去病又奉命與衛青分兵兩路出塞,組織指揮了規模宏大的漠北之戰。這次作戰,漢武帝以霍去病為右翼主將,命其率領經嚴格挑選的作戰勇猛的精壯士卒約五萬人,出代郡(郡治在今河北蔚縣東北)尋殲匈奴單于部隊。另以衛青率左翼軍出定襄,配合霍去病作戰。霍去病率軍出代郡,經右北平(郡治在今河北薊縣)度過大漠,北進二千余里,未獲單于,卻抓到了單于近臣章渠。并與左賢王軍相遇。霍去病擊敗該軍后,又深入進攻,越過難侯山,渡過弓盧水(今蒙古克魯倫河),一路斬旗奪將,銳不可擋,直抵狼居胥山(今蒙古烏蘭巴托東),俘獲匈奴屯頭王、韓王、將軍、相國以下共七萬余人,霍軍僅損失了十分之二,以較小的代價取得了輝煌的戰果。
霍去病所以敢于率騎兵進行無后方遠距離作戰,并所向披靡,主要因為他訓練并掌握了一支精銳強干的騎兵部隊。他統率的騎兵,都是經其本人嚴格挑選的,個個身強力壯,騎藝精熟,能吃苦耐勞。其中包括許多自愿歸漢的匈奴騎兵,他們精于騎射,熟悉地形,勇敢善戰,成為霍軍中戰力極強的力量。其次是較好地解決了部隊戰時補給問題。在無邊無際的沙漠地帶作戰,如果水草和糧秣運輸問題不解決,就會人渴馬乏,喪失戰斗力。霍去病在作戰過程中,大膽依靠留居匈奴的漢人和投降漢朝的匈奴人,使漢軍沒有陷入困境。當然,在三出河西的作戰中,博望侯張騫也起了極大作用。張騫曾多次奉命出使西域,聯絡月氏、烏孫等國,兩次為匈奴所俘,在匈奴生活了十年。元朔三年才返回長安。他不僅掌握了匈奴內部組織情況,而且由于注意偵察地形,對西域的地形地貌了如指掌,“知善水草處”。依靠張騫等人作先導,霍去病得以選擇出敵不意的行軍路線,并堅持循水草而行動的原則,“取食于敵”,保證了騎兵集團深遠作戰的順利進行。霍去病本人作戰指揮的才干是異常卓越的。史書記載,他平時少言寡語,但富有膽識,打起仗來奮勇當先,勇猛過人,“常與壯騎先其大軍”而動。正因為有以上主客觀條件,所以造就了他這樣一位年青的將才。
匈奴未滅 無以家為
霍去病在短短的軍事生涯中,六次率兵出擊匈奴軍,共斬俘匈奴軍十余萬人,開辟了河西酒泉地區,對鞏固西漢封建統治建立了巨大功績。在漠北之戰后,漢武帝賞賜他采邑五千八百戶,封為驃騎將軍。后又加封為大司馬,賞賜一萬七千多戶,其高官厚祿,僅次于大將軍衛青。但是,霍去病立志獻身軍旅,并不以家為念。一次,漢武帝為其建造了一所漂亮的住宅,請他前往觀看,霍去病謝絕說: “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①。體現了他公而忘私,以身許國的可貴精神。
元狩六年(前117年),霍去病不幸病卒,年僅二十四歲②。漢武帝痛失愛將,特在茂陵墓地,為霍去病建造一座形似祁連山的墳墓,以表彰這位年輕的軍事家的赫赫戰功。著名詩人李白贊道:
嚴風吹霜海草凋,
筋干精堅胡馬驕。
漢家戰士三十萬,
將軍兼領霍驃姚。
流星白羽腰間插,
劍花秋蓮光出匣。
天兵照雪下玉關,
虜箭如沙射金甲。
云龍風虎盡交回,
太白入月敵可摧。
詩人以熱烈動人的筆觸,歌頌了霍去病神威奮發,橫槍策馬,摧毀強敵的英雄氣概。
注釋
① 《史記·匈奴列傳》。① 《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② 一說二十九歲。參見張大可《衛青·霍去病生年試探》,(甘肅《社會科學》1982年第1期)。
上一篇:《霍去病》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下一篇:《韋孝寬》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