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
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的創始人。生于普魯士的萊茵省特里爾城,父母均猶太人。早年時代先后在波恩大學、柏林大學、耶拿大學學習法律和哲學并獲博士學位。在哲學方面努力把黑格爾的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結合起來。1840年1月開始為科隆的《萊茵報》撰稿,同年10月進入《萊茵報》當編輯,負責撰寫有關各種社會和經濟問題的社論?!度R茵報》被普魯士當局查封之后,馬克思去巴黎研究法國的共產主義,并同法國和德國工人的共產主義者團體發生聯系。寫出《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同A·盧格共同出版《德法年鑒》,1844年發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論證宗教是“人民的鴉片”,并號召以“無產階級起義”實現哲學的觀念。后被基佐政府逐出法國。1845年2月前往布魯塞爾,開始了同恩格斯的畢生合作關系。兩人合寫一部《神圣家族》,詳細批判B·鮑威爾的黑格爾唯心主義。又在合寫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充分闡述了他們的唯物史觀。從而確立了自己的學說。指出:資本主義社會階段不可能一躍而過;無產階級不可能一下子跳進共產主義;工人運動需要有一個科學的基礎。他還在《哲學的貧困》(1847)一書中與法國社會主義思想家蒲魯東論戰,指出,在任何既成的經濟體系中,對立的東西是不可能取得平衡的,社會結構是由生產力確定的過渡性的歷史形態。1847年6月“正義者同盟”(后改為“共產主義者同盟”)在倫敦開會,派代表去見馬克思。馬恩兩人一道參加這一組織,擬定了同盟的宣言。1847年12月—1848年1月參加了同盟第二次代表大會的領導工作,并受大會委托,同恩格斯一起起草了同盟的綱領——《共產黨宣言》。宣言提出10項措施(如征收高額累進稅等)作為走向共產主義的最初步驟。宣言斷定無產階級的勝利將是最后的斗爭,會使階級社會永遠結束。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1848年初,歐洲的幾個國家突然爆發革命。當革命在奧地利和德國得到成功時,馬克思返回萊茵蘭。在科隆他擁護工人階級同民主主義資產階級聯合的政策,反對提名獨立的工人候選人競選法蘭克福國民議會議員,并通過《新萊茵報》要求實行立憲民主和同俄國交戰。他成為工人聯合會的領導人。1849年5月遭到驅逐。他前往巴黎,又被驅逐出境。1849年8月去倫敦,重新加入“共產主義者同盟”,主張采取更大膽的革命政策。1850年3月與恩格斯合寫《中央委員會告共產主義者同盟書》,要求為革命的“永久化”而斗爭。1851年,他成為《紐約論壇報》駐歐洲記者,在1851—1862年間撰寫將近500篇文章和社論。1859年發表《政治經濟學批判》,在序言中表現了他的唯物史觀,并為詳盡論證剩余價值理論奠定了基礎。1864年國際工人協會成立,馬克思雖非協會的創始人或領導者,但不久即成為它的主要靈魂。1864年9月在倫敦舉行第一次公開集會時,他起草的《國際工人協會成立宣言和臨時章程》,強調合作運動和議會立法的積極成就。巴黎公社使馬克思成為一位國際人物,他對巴黎公社的成立表示堅決的支持。作為第一國際的領袖,馬克思的名字在整個歐洲成為巴黎公社所體現的革命精神的同義語。在1872年海牙國際代表大會上,馬克思終于擊敗了巴枯寧領導的左翼反對派組織“國際社會民主同盟”向總委員會的領導權進行的挑戰。并批判了第一國際內部的蒲魯東派、工聯派、投降主義、無政府主義、分裂主義,為馬克思主義在國際工人運動中的主導地位奠定了基礎。當拉薩爾派與他自己的追隨者于1875年合流建立德國社會民主黨時,他寫了《哥達綱領批判》,批判了拉薩爾改良主義。馬克思一生中作出兩項偉大的發現,即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和資本主義社會的運動規律。馬克思的巨著《資本論》第一卷于1867年在柏林出版,第二卷和第三卷由恩格斯編輯,分別于1885年和1894年出版。他指出,生產發展的每個階級都與相應的階級結構有聯系,階級斗爭必然導致無產階級專政,最后出現一個無階級的社會。馬克思對社會學理論的最重要貢獻是“辯證”的分析方法,即認為每一種社會制度都有引起“矛盾”的內在力量,只有新的社會制度才能解決這些矛盾。
上一篇:靜態思維修養
下一篇:高級國際問題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