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燾》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李燾》人物故事小傳
李燾(公元1115—1184年)字仁甫,號巽巖,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人。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進士。歷任史職及州郡官,以敷文閣學士致仕。長于吏治,關心民瘼。其名節學術,也見稱海內。曾仿效司馬光所修《資治通鑒》的體例,撰成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鑒長編》,用力幾近40年。取材廣博,考訂精審,年代越近,記載越詳,而且盡可能利用各種雜史和筆記等,從而成為治史之人的重要參考書籍。
[正 史]
李燾字仁甫,眉州丹棱人,唐宗室曹王之后也。父中登第,知仙井監。燾甫冠,憤金讎未報,著《反正議》十四篇,皆救時大務。紹興八年,擢進士第。調華陽簿,再調雅州推官。改秩,知雙流縣。仕族張氏子居喪而爭產,燾曰:“若忍墜先訓乎①?盍②歸思之?!比諒蛠?,迄悔艾③無訟。又有不白其母而鬻產者,燾置之理④,豪強斂跡。于是以余暇力學。
燾恥讀王氏書,獨博極載籍,搜羅百氏,慨然以史自任,本朝典故尤悉力研核。仿司馬光《資治通鑒》例,斷自建?、?,迄于靖康⑥,為編年一書,名曰《長編》,浩大未畢,仍效光體為《百官公卿表》。史官以聞,詔給札來上。制置王剛中辟⑦干辦公事。
知榮州。榮因溪為隍⑧,夏秋率苦水潦⑨,燾筑防捍之。除潼川府路轉運判官,入境,劾守令不職者四人。縣多聚斂,燾括⑩一路財賦額,通有無,酌三年中數,定為科約,上之朝,頒之州縣。
乾道三年,召對,首舉藝祖(11)治身、治家、治官、治吏典故,以為恢復之法,乞增置諫官,許六察言事,請練兵,毋增兵,杜諸將私獻,核軍中虛籍。
除兵部員外郎兼禮部郎中。會慶節上壽,在郊禮散齋內,議權作樂(12),燾言:“漢、唐祀天地,散齋四日,致齋三日,建隆初郊亦然。自崇寧、大觀法《周禮》祭天地,故前十日受誓戒。今既合祭,宜復漢、唐及建隆舊制,庶幾兩得?!痹t垂拱上壽止樂(13),正殿為北使權用(14)。正除(15)禮部郎中,言中興祭禮未備,請以《開寶通禮》、《嘉祐因革禮》、《政和新儀》令太常寺參校同異,修成祭法。
四年,上《續通鑒長編》,自建隆至治平,凡一百八卷。時《乾道新歷》成,燾言:“歷不差不改,不驗不用。未差無以知其失,未驗無以知其是。舊歷多差,不容不改,而新歷亦未有大驗,乞申飭歷官討論?!蔽迥辏w秘書少監兼權起居舍人,尋兼實錄院檢討官。
子厚試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燾素謂唐三百年不愧此科者惟劉去華,心慕之,嘗以所著《通論》五十篇見蜀帥張燾,欲應詔,不偶而止。其友晁公溯以書勉之,燾答以當修此學,必不從此舉。既不克躬試(16),于是命二子厚、塾習焉。至是,吏部尚書汪應辰薦厚文行可應詔,故有是命。
左相陳俊卿出知福州,右相虞允文任恢復事,更張舊典。宰相以燾數言事,不樂,燾遂請去。除直顯謨閣、湖北轉運副使,陛辭,以欲速變古為戒。
又奏:“《禹貢》九州,荊田第八,賦乃在三,人功既修,遂超五等。今田多荒蕪,賦虧十八?!鄙厦畻l畫。既至,奏:“京湖之民結第而廬,筑土而坊,傭牛而犁,糴種而殖,谷苗未立,睥睨(17)已多,有橫加科斂者。今宜寬侵冒之禁,依乾德詔書止輸舊稅,廣收募之術,如咸平、元豐故事,勸課有勞者推恩?!痹t從之??傪A呂游問入奏燾攝(18)其事。歲饑,發鄂州大軍倉振之,僚屬爭執不可,燾曰:“吾自任,不以累諸君?!睂と鐢祪斨?。游問返,果劾燾專(19),上止令具析,不之罪也。
八年,直寶文閣,帥潼川兼知瀘州,首葺石門堡以扼夷人,奏乞戒茶馬司市敘州羈縻馬毋溢額,戒官民毋于夷、漢禁山伐木造舟,奏移鎖水于開邊舊池,皆報可。
淳熙改元,被召,適城中火,上章自劾。提刑何熙志奏焚數不實,且言《長編》記魏王食肥彘,語涉誣謗,上曰:“憲臣按奏火數失實,職也,何預國史?”命成都提刑李蘩究火事,詔熙志貶二秩罷,燾止貶一秩。
燾及都門,乞祠,除江西運副,且許臨遣。或勸以方被讒,無及時事,燾曰:“圣主全度如此,竭忠所以為報。”遂奏:“日食、地震皆陰盛,主敵國小人,不可不慮?!鼻疑辍盁o變古、無欲速”兩言,又上《快箴》,引太祖罷朝悔乘快決事以諫,上曰:“朕當揭之座右。”進秘閣修撰、權同修國史、權實錄院同修撰。
燾為左史時,嘗乞復行明堂禮,謂:“南郊、明堂初無隆殺,合視圜壇,特免出郊浮費?!敝潦巧暄灾?,詔集議,嬖幸(20)沮止。其后周必大為禮部尚書,申其說,始克行。權禮部侍郎。
七月壬戌,雷震太祖廟柱,壞鴟尾,有司旋加修繕。燾奏非所以畏天變,當應以實。上諭大臣:“燾愛朕,屢進讜言?!辟n金紫。嘗請正太祖東向之位。
四年,駕幸太學,以執經特轉一官。燾論兩學釋奠,從祀孔子,當升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蘇軾,黜王安石父子;從祀武成王,當黜李勣。眾議不葉(21),止黜王雱而已。真拜侍郎,仍兼工部。
《徽宗實錄》置院已久,趣上奏篇(22),燾薦呂祖謙學識之明,召為秘書郎兼檢討官。夜直宣引,奏:“近者蒙氣蔽日,厥占不肖者祿(23),股肱耳目(24)宜謹厥與?!辟n坐。欲起,又留賜飲、賜茶。尋詔監視太史測驗天文。
九月丁酉,日當夜食,燾為社壇祭告官,伐鼓禮廢,特舉行。厚既中制科,為秘書省正字,尋遷著作郎兼國史實錄院編修檢討官。父子同主史事,縉紳榮之。
燾感上知遇,論事益切,每集議,眾莫敢發言,獨條陳可否無所避。近臣復舉其次子塾應制科,以閣試不中程黜。厚偶考上舍試卷,發策問制科,為御史所劾,語連及燾,厚罷,燾亦知常德府。
初,政和末,灃、辰、沅、靖四州置營田刀弩手,募人開邊,范世雄等附會擾民,建炎罷之。乾道間,有建請復置者,燾為轉運使,嘗奏不當復,已而提刑尹機迫郡縣行為,田不能給。燾至是又申言之,請度田立額,且約帥臣張栻列奏,詔從之。境多茶園,異時禁切商賈,率至交兵,燾曰:“官捕茶賊,豈禁茶商?”聽其自如,訖無警。
累表乞閑,提舉興國宮。秋,明堂大禮成,以其首議,復除敷文閣待制。頃之,厚、塾繼亡,上欲以吏事紓(25)燾憂,起知遂寧府。
七年,《長編》全書成,上之,詔藏秘閣。燾自謂此書寧失之繁,無失之略,故一祖八宗之事凡九百七十八卷,卷第總目五卷。依熙寧修《三經》例,損益修換四千四百余事,上謂其書無愧司馬遷。燾嘗舉漢石渠、白虎故事,請上稱制臨決,又請冠序(26),上許之,竟不克就。
又奏:“陛下即位二十余年,志在富強,而兵弱財匱,與‘教民七年可以即戎者’異矣”。一日,召對延和殿,講臣方讀《陸贄奏議》,燾因言:“贄雖相德宗,其實不遇。今遇陛下,可謂千載一時?!彼炫e贄所言切于今可舉而行者數十事,勸上力行之。上有功業不足之嘆,燾曰:“功業見乎變通,人事既修,天應乃至?!边M敷文閣直學士,提舉佑神觀兼侍講、同修國史。薦尤袤、劉清之十人為史官。
十年七月,久旱,進祖宗避殿減膳求言故事,上亟施行。丁丑雨。一日宣對,燾言“外議陛下多服藥,罕御殿,宮嬪無時進見,浮費頗多。”上曰:“卿可謂忠愛,顧(27)朕老矣,安得此聲。近惟葬李婕妤用三萬緡,他無費也。”遂因轉對,乞用祖宗故事召宰執赴經筵。
太史言十一月朔,日當食心八分。燾復條上古今日食是月者三十四事,因奏之曰:“心,天王位,其分為宋。十一月于卦為復,方潛陽時,陰氣乘之,故比他食為重,非小人害政,即敵人窺中國?!泵魅諏ρ雍偷?,又及晉何曾譏武帝無經國遠圖。
十一年春,乞致仕,優詔不允。上數問其疾增損,給事中宇文價傳上旨,燾曰:“臣子戀闕,非老病,忍乞骸骨?!币蜻祪r時事,勉以忠藎。又聞四川乞減酒課額,猶手札贊廟堂行之。
病革,除敷文閣學士,致仕。命下,喜曰:“事了矣?!笨谡歼z表云:“臣年七十,死不為夭,所恨報國缺然。愿陛下經遠以藝祖為師,用人以昭陵為則?!鞭o氣舒徐,乃卒,年七十。
上聞嗟悼,贈光祿大夫。他日謂宇文價曰:“朕嘗許燾大書‘續資治通鑒長編’七字,且用神宗賜司馬光故事,為序冠篇,不謂其止此。”
燾性剛大,特立獨行。早著書,檜(28)尚當路,檜死始聞于朝。暨在從列(29),每正色以訂國論。張栻嘗曰:“李仁甫如霜松雪柏?!睙o嗜好,無姬侍,不殖產。平生生死文字間,《長編》一書用力四十年,葉適以為《春秋》以后才有此書。
有《易學》五卷,《春秋學》十卷,《五經傳授》、《尚書百篇圖》、《大傳雜說》、《七十二子名籍》各一卷,《文集》五十卷,《奏議》三十卷,《四朝史稿》五十卷,《通論》十卷,《南北攻守錄》三十卷,《七十二侯圖》、《陶潛新傳》并《詩譜》各三卷,《歷代宰相年表》、《唐宰相譜》、《江左方鎮年表》、《晉司馬氏本支》、《齊梁本支》、《王謝世表》、《五代將帥年表》合為四十一卷。
謚文簡,累贈太師、溫國公。
《宋史·李燾傳》卷三八八
[注 釋]
①若:爾,汝;墜:墜落,拋棄;先訓:祖先的教誨。②盍:何不。③迄:終究;艾:止。④理:立案處理。⑤斷自建隆:上起建隆年間。建隆,宋太祖趙匡胤年號(公元960—963年)。⑥迄于靖康:下到靖康年間。靖康,宋欽宗趙桓年號(公元1126—1127年)。迄,至,到。⑦辟:征召。⑧隍:沒有水的護城壕。⑨率:大抵,一般;潦(lao):同“澇”。雨水過多,淹沒莊稼。⑩括:總括。(11)藝祖:太祖,指趙匡胤。(12)權作樂:權且奏樂。(13)垂拱:唐武則天年號(公元685—688年);止樂:不奏樂。(14)北使:金使;權用:暫且使用。(15)正除:正式任命。(16)克:能;躬試:親自應試。(17)睥睨:窺伺。(18)攝:代理。(19)專:專權,專斷。(20)嬖幸:受皇帝寵幸的人。(21)葉:通“協”,和。(22)趣上奏篇:朝廷催促上奏實錄成篇。趣(cu),催促。(23)厥占不肖者祿:其占卜說是不肖者為官。厥,其。(24)股肱耳目:指皇帝身邊的近臣和重臣。股肱,股,大腿。肱,手臂從肘到腕的部分。此用以比喻帝王左右輔助得力的臣子;謹:謹慎;與:給予,任命為官。(25)紓:解除。(26)冠序:在書前作序。冠,加在前面。(27)顧:但。(28)檜:指奸相秦檜。(29)暨:及,到;從列:隨從之列。
上一篇:《李建成》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李建成》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李百藥》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李百藥》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