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田松陰生平簡介,吉田松陰歷史評價,吉田松陰怎么死的?
吉田松陰(1830—1859),日本近代史上一位有深遠影響的民族主義思想家和教育家。
吉田松陰名矩方,字子義、義卿,通稱寅次郎、虎之助,號二十一回猛士、蓬頭子,1830年8月4日①生于長州(今山口縣)萩城松下村,是長州藩士杉百合之助次子,家祿26石。6歲過繼給叔父吉田大助(食祿57石)。吉田松陰受他父親和叔父的影響,“少小尊攘志早決”,幼時就用土塊擺成宮闕模樣,說要模仿戰國時的織田信長修復荒廢了的皇宮。9歲時,他作為日本的山鹿流派兵法的見習教師出現在藩校明倫館。
山鹿流派兵法祖師山鹿素行在十七世紀批判崇拜中國的思想,鼓吹世界日本中心主義,日本皇室中心主義。吉田松陰年方弱冠,不僅在兵法方面頗有造詣,而且領悟和繼承了山鹿素行的尊王思想。15歲時曾給藩主講解《孫子·虛實篇》,很得藩主賞識。他愛讀四書五經、《李氏焚書》、王陽明的《傳習錄》等漢學著作和《靖獻遺言》、《日本外史》、《新論》等日本德川時期水戶學派鼓吹尊王思想的著述,十分崇拜中國古代的偉大愛國主義者屈原和日本歷史上的著名尊王家楠木正成等歷史人物。
1849年,吉田松陰開始了他的游歷生涯。這一年,他曾奉藩主之命巡視大津、豐浦、赤馬關海岸,對如何加強長州藩的防守提出了自己的見解。翌年出游九州,所到之處遍訪文武名士,訪問中國和荷蘭商館,參觀荷蘭商船,增加了許多有關海外的新知識。1851年,他首次到達江戶(今東京),拜見了對他一生有重大影響的、主張“東洋道德、西洋藝術(指科學技術)”的著名學者佐久間象山,結下師生之誼。年底他未獲藩政府許可就和逆友宮部鼎藏去日本東北地方旅游,結果以擅離藩邸之罪被削去士籍,褫奪食祿。1853年1月,藩主同意他去日本各地游學10年。他隨即整裝出發,途經四國、大阪、畿內、伊勢等地,5月24日再至江戶。
6月3日,美國海軍少將培理率艦開進浦賀灣逼迫日本開國。吉田松陰聞訊立即趕至浦賀,目睹培理一行的驕橫無理和幕府官吏的卑躬屈膝,感到無限憤慨,相繼寫了《將及私言》、《急務條議》、《海戰策》、《急務策》等文,向幕府和藩府提出自己的防備之策。翌年1月,培理率艦隊再至時,吉田松陰在佐久間象山的影響下,思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審夷情,何以制夷”。他認為,閉關自守無益于維護民族獨立,只有通過取長補短使國家很快富強起來,才能抵抗外來的侵略。為了“探知其實情”,“通宇內形勢”,他以“富岳雖崩、刀水雖竭”而矢志不移的決心克服重重困難,于3月27日夜間偷偷登上美艦,希望搭乘美艦去海外游學。但培理不予應允,將他送回岸上。因為違犯了德川幕府的出海禁令,11月吉田松陰被關進長州野山監獄。他的出海之舉雖然失敗,但這是一聲震動日本200余年鎖國體制的驚雷,在幕末志士中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影響。
1855年12月,吉田松陰出獄,被軟禁在家。翌年7月,得藩主允許,在松下村塾講授“家學”。他主辦的松下村塾與專門招收武家子弟的明倫館有很大的不同,他的學生中,既有中上級武家子弟,也有下級武士乃至商人農民的子弟。他把全部精力傾注于教育事業。他的教學目的很明確,就是“上明君臣之義與華夷之辨,下又不失孝悌忠信”。他制定的教育綱領《士規七則》中第一條就說“人有五倫,而君臣、父子為最大,故人之所以為人,忠孝為本”。為此他曾給學生規定“不可違背二親之命”,要“晨起盥梳,拜祖先”,“東拜天朝,雖病臥不可忌”。義勇質樸、讀書尚友等也是他施教的重要內容。所以,他名義上講授“家學”,實際上并不是單講書本上的學問,而是和當時的國內外形勢結合起來,力圖把他的尊王攘夷①思想灌輸給自己的門生。他在講課時,每講至忠臣孝子殺身殉節一類的事情就熱淚盈眶,甚至滴落書上,講至逆臣窘君則怒不可遏。他用自己的心血培育出一大批成就明治維新大業的社會棟梁。如久坂玄瑞、高杉晉作、木戶孝允、伊藤博文、山縣有朋、品川彌二郎、山田顯義等人。他們或是尊王攘夷運動的中堅分子,或是建立明治政權、進行資產階級改革并向外擴張的骨干力量,在明治維新的歷史舞臺上扮演了一些舉足輕重的角色。有許多人雖未直接受教于吉田松陰,也受到他尊王攘夷思想和行動的深刻影響。吉田松陰因此在日本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吉田松陰最初并不反對德川幕府。他認為,“兄弟鬩墻,外御其侮,大敵在外,豈國內相責之時哉”。他希望“幕府真能一日感悟,奉皇敕,率諸侯,安兆民,馭群夷”,無愧于“征夷大將軍”的稱號。但是,1858年德川幕府違背天皇旨意與美國締結《通商條約》,使得吉田松陰對幕府所抱的希望破滅了。他制定了襲擊幕府老中(相當于閣員)間部詮勝的計劃,欲以博浪鐵椎的決心,糾集同志在京都“獲間部之首”,以表“勤王之忠”,“發天下士民之公憤”。這一計劃未能實行。吉田松陰因“過激罪”再度入獄。1859年7月被解至江戶。10月27日,他高聲吟誦著辭世之詩,泰然自若地走赴刑場:
“吾今為國死,死不負君親。
悠悠天地事,鑒照在明神。”
為了挽救民族危亡、推進尊王攘夷運動,吉田松陰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時年29歲。德川幕府妄圖用血腥的鎮壓和屠殺撲滅尊王攘夷運動,維持搖搖欲墜的封建統治。但是,吉田松陰和其他志士的鮮血沒有白流,它使得更多的尊王攘夷志士覺醒,奮起,開始以實際行動推翻德川幕府的腐朽統治。著名日本歷史學家德富蘇峰評價吉田松陰“恰似難產之母,自身雖死,其兒卻得發育成長”,“他乃維新改革最好之急先鋒”。
吉田松陰一生著述極多,均收集在1936年山口縣教育會編輯出版的《吉田松陰全集》中。其主要著作有《未忍焚稿》、《未焚稿》、《幽囚錄》、《野山雜著》、《講孟余話》、《野山獄文稿》、《丙辰幽室文稿》、《丁巳幽室文稿》、《戊午幽室文稿》、《己未文稿》及《留魂錄》等,深刻地反映了吉田松陰的以尊王攘夷為核心的民族主義思想。
吉田松陰在遇難前寫下了著名的《留魂錄》。文首有一句和歌是:“身雖朽于武藏原野,大和魂卻永不泯滅。”他所謂的“大和魂”,就是指的崇敬天皇的精神。他認為日本乃是天皇“萬葉一統”的皇國,自天照大神以來“列圣相承,寶祚隆永”,非他國可比,日本亦因此“尊于宇內”。“天下非一人之天下”的說法,只適合于中國,而不適于日本的“國體”。因此,他主張挽救民族危機的方法,只能是明確日本獨有的“國體”,即通過鼓吹尊王思想以振奮國民精神。“美夷與歐同至我有備何所懼,此備非艦非炮乃吾列島之大和魂”。在他看來,日本的一切皆在天皇主權之下,天皇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德川幕府對皇室不恭“是天地反覆、陰陽倒置,而綱常滅絕也。凡在神州(指日本)者,豈旁觀坐視之時哉!”正因為他有如此根深蒂固的尊王思想,他才能提出影響頗大的“草莽崛起論”,在“幕府、諸侯早如醉人,扶之無術”的時候,不惜肝腦涂地,要“以草莽崛起之力,近以維持本藩,遠則輔佐天朝中興”。
吉田松陰通曉歷史,達觀形勢,十分清楚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在東方的侵略事實,所以能識破西方列強在花言巧語掩蓋下的侵略擴張本性,指出了開國后日本面臨的嚴重的半殖民地危機。他以美國并吞墨西哥的事實,揭穿美國駐日領事哈理斯標榜的無領土野心的謊言,“唯以其尚無力反假借仁義之言”,一旦力足,無疑將對日本侵略擴張。西方列強概莫能外。他認為德川幕府在培理的威逼下接受美國的國書,就同中國清王朝在鴉片戰爭中的屈辱議和沒有什么兩樣,“若甘從無策、無能、無智的幕府指揮,無異于從瞽者行路必陷歧途”。對付西方列強的入侵,“善戰而后可和,善攻而后可守。今不能戰而言和,不能攻而言守,章程雖嚴,約束雖謹,其必與趙宋、滿清歸一轍而后已”。他的這一見解是十分深刻的。
吉田松陰的尊王攘夷思想固然有其階級的歷史的局限性,但它符合當時日本民族的利益,是民族獨立與愛國主義精神的表現,在歷史上有進步意義。當然,吉田松陰還不是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家,而是民族主義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堅決反對德川幕府的腐朽統治,為此獻出生命,卻還沒有徹底反對封建制度的覺悟。這是由他所處的封建武士階級的地位決定了的。
同時,吉田松陰還具有強烈的民族擴張主義思想。“神州臨萬國,乃是大道根”。吉田松陰從尊王的根本點出發,認為大和民族在世界各國的競爭中不應居于第二流,而應該君臨萬國。日本不僅不應該制于外,而且應反過來制外。他理想中的日本帝國的邊界北起堪察加,南至我國領土臺灣和菲律賓,甚至要擴展至南洋、澳洲,西則把朝鮮及我國東北囊括進日本的版圖。用他自己的話說還要“并吞五大洲”。他并且提出,日本在與西方列強交往中遭受的損失應從朝鮮和我國東北得到補償。“仆竊為國家思今之策,既與俄美和,決不可自我生事,宜嚴章程,謹約束,不令其至驕悍。我應乘隙奪取滿州而逼俄,霸占朝鮮而窺清,控制南洋而襲印度。三者先擇其易為者為之,是天下萬世可繼之業也。”很明顯,吉田松陰的理想就是建立一個以日本為霸主的東方大帝國聯盟。
吉田松陰的這一民族擴張主義思想對他的門生及整個一代人影響巨大,成為從明治維新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日本發展資本主義和軍國主義的指導思想。盡管如此,吉田松陰仍不失為在日本近代史上起過進步歷史作用的民族主義思想家,是明治維新的先驅之一。
本文由謀略學網整理發布,若轉載本篇文章,請保留本文出處與鏈接。
轉載請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mouluexue.com/renwuzhi/2020051591.html
上一篇:吉斯林生平簡介,吉斯林歷史評價,吉斯林怎么死的?
下一篇:吉田茂生平簡介,吉田茂歷史評價,吉田茂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