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赫三秦魂·漢中之旅·午子山·陜南“小華山”
午子山位于漢中西鄉縣堰口鎮,為巴山余脈。巴山宛然至此,忽被大小兩峽截為三峰,居中之主峰即有陜南“小華山”之譽的午子山。
傳世芳名
午子山,又名武子山、母子山、午子觀。這些芳名都有一番來歷。
相傳遠古時代,這里是片大海。有段時間,大海由一條孽龍掌管,將各個水域鬧得天昏地暗。玉皇大帝遣天兵天將前來收服,不料被孽龍噴水擊敗。王母娘娘獻“廢海斬孽龍”之計,命開山神于午時劈開大海東側之山,引水入東海。到半夜子時,海水即退掉一半。孽龍眼看無處安身,即橫過身軀堵住山口。開山神以為山口長住,便又于子時按天的方位,從午位和子位猛砍兩斧,當下將孽龍變為三截。翌日,大海干涸,開山神斧砍之處即為現大小兩峽,孽龍三截僵尸成三峰。為紀念開山神斬龍之功,人們以其開山、砍龍的午時子時及孽龍被砍的午位、子位的兩層意思,將主峰取名午子山。
武子山之名,得于殷商時代。相傳那時午子山前后為商之一部落小國。部落王仁愛,老百姓忠厚,頗若世外桃源。不料有一年,商紂王向午子山部落索取美女和虎皮狐裘,部落王不從,便遭紂王大軍圍剿。一名叫武子的壯漢率領午子山人與賊軍展開殊死搏斗,最后壯烈犧牲。后人為紀念武子,便將午子山改名武子山,并立碑刻石于山頂,每年三月三全部落人皆上山祭奠武子。
母子山一名和西漢戚姬母子有關。戚姬,即劉邦愛姬戚夫人,傳為劉邦被項羽封為漢中王,前往赴任途經西鄉時所娶。戚姬美麗賢慧,又得一子如意,深得劉邦寵愛。戚姬為保如意平安長命,年年清明到午子山朝拜。劉邦即在午子山為其修一梳妝臺。據說午子山滿山的白皮松,即是戚姬一次梳妝時,狂風刮翻粉盒,白粉飛至樹干所染就。現山上仍有梳妝臺遺跡。戚姬的得寵深為呂后所嫉。太子劉盈,為呂后所生,生性柔弱,劉邦幾次欲立如意,這使呂后更恨戚姬。劉邦死后,呂后專權。除枉殺功臣外,亦對戚姬母子加以迫害。她先下詔,削去戚姬宮冠,將她打入宮內米房,讓其天天舂米。戚姬苦不堪言,又想念遠在趙地為王的如意,自編淚歌曰:“兒當王,母遭殃,世道黑暗太炎涼;老天快快把眼睜,叫兒回來救救娘……”呂后聞之,倍加仇恨。乃下詔如意回京,在長安宮中以毒酒將其毒死。接著又對戚姬施以酷刑:剁其手足,割耳挖眼,下藥使之聾啞。然后當作“人豬”扔進廁所,并叫她兒子漢惠帝劉盈前往觀看,以教唆劉盈像她那樣心狠手毒。劉盈看后,氣憤填膺卻又奈何母親不得,便裝病不理朝政。消息傳到戚姬家鄉,百姓無不切齒痛罵呂后。隨后,人們將戚姬的尸體葬于午子山前故里,并將午子山更名為母子山。后世還建有祭奠戚夫人的“娘娘暖閣”。對此傳說,人或有疑問:史載戚姬為定陶人,且陜西洋縣城西戚氏村亦有戚氏墓,究竟何處為真?酈道元《水經注》及《續修陜西省通志稿》、《漢中府志》、《西鄉縣志》、《西鄉縣勝跡錄》等都記載說,戚姬為西鄉縣城南二十五里人,故里有“戚夫人”墓。
午子觀一名的出現和道教創始人張道陵的孫子漢中王張魯有關。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張魯則把漢中治理得井井有條。他在治理漢中的過程中,大力宣傳他的滅師道教,并在漢中所屬名山,包括午子山修建了道觀,供太上老君和張道陵神位,讓教徒每年三月三和九月九日上山朝拜。從此午子山即成道教勝地。此后,歷代多有增修。先是陸續在山腳、山腰、山頂增修了底觀、腰觀、頂觀(亦名下觀、中觀、上觀)。南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重建頂觀正殿詡圣保真君殿、藥王殿、福寺殿等。明孝宗弘治十年(1497),重修底觀圣水觀、玉皇殿、東岳殿、豐都殿,并由底觀至頂沿山道鋪砌石階,形似云梯。明武宗正德二年(1507),重修腰觀的涇洋宮、三清殿、三官堂、四圣宮,并沿土寨立碑十余通。明正德七年(1512),增建頂觀的寢宮、雷祖殿、元祖殿、后寨門、紫金城(又名鐵城,城圍面積千余平方米)。清雍正十一年至乾隆十年,又翻修各殿、小廟及石階。因午子山道教事盛,久而久之,午子山又叫成了午子觀。可惜,現除頂觀尚存部分建筑外,皆已毀圮。
三大美景
午子山山勢雄奇,風光綺麗。明崇禎時吏部尚書李遇知有《午子山》詩云:“飛登千盤漫陡巔,振衣冉冉白云邊。上方靈氣誰能識?身到煙霞便是仙。”民間亦有歌謠云:“西鄉有座午子山,搭把椅子能上天。有心登至山頂上,可同玉皇諞閑傳。”
午子山諸多景觀中,以午子朝霞、圣水靈潮、龍洞飛泉為最。其中午子朝霞、圣水靈潮,還在西鄉八景之列。
因午子山山高多煙云,且樹木又特別蔥郁而富有生氣,故每當晴天旭日東升彩霞飛空時,午子山景色格外迷人,故有“午子朝霞”之美稱。民間傳說,山上原有豺、狽二精為害生靈,太上老君用他的煉丹爐鑄造了萬把斬妖劍,在一日清晨太陽出山時,一齊刺向林中的豺、狽二精。正是那萬劍飛出的道道霞光,形成午子朝霞的美景。
龍洞飛泉,又名龍泉瀑布。傳說早年西鄉所有水域,統由一條龍主管。它執政清廉,布雨及時。可是他死后,除老大外,其余九個兒子都耽于酒色。一年大旱,老大為救萬民,領著穿山甲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新開二洞,第一個即今之魚洞,第二個即今之龍洞。該洞深不可測,煙霧籠罩。霖雨來時,泉水奔流,傾瀉似瀑,遂成龍洞飛泉之壯觀。沒想龍洞既成,他的弟弟,那些懶龍們便一齊涌進洞里享福,將布云播雨的任務忘得干干凈凈。百姓氣憤至極,紛紛趕到龍洞投石擊懶龍。懶龍們身受石擊,疼痛不已,便口嘖水柱。受石越大疼痛越甚,嘖的水柱亦就越大。于是,此處又有一奇觀:游人投石擊水,水嘖成柱,投石愈大,水柱越高。
圣水靈潮,為午子山側小峽龍泉之奇觀。該泉水自石穴涌出,一日三潮,水隨潮溢減,潮起水濁,潮息水清,故謂之“圣水靈潮”。此景相傳與虞舜的好友善卷有關。善卷才智超群,為人厚道。他認為舜殺大禹之父鯀不盡人情,便外出遍游名山。至午子山,為奇景所迷,便隱居于此。舜常來此看望善卷,年老時還想禪位于他,但善卷堅辭。一年西鄉大旱,善卷在小峽處挖出泉眼,卻不料它一夜之間變成洪流,反而造成水災。善卷和百姓投石填洞,但無濟于事。善卷深感慚愧,便舍身堵洞。適逢大力神路過,以一大石蓋住洞口。洪水被制服,可澆地又不夠。百姓又祈求善卷在天之靈再予幫助。善卷便以嘴呼吸泉水,呼即多出,吸則少出。呼時用力,海底泥沙泛起,故水濁;吸時,泥沙漸沉,水即清。百姓見泉水大小自如,清濁有序,便殺豬宰羊祭祀善卷神靈。善卷亦拋棄仙位,永居泉內為民興利。他在泉內一天呼吸三次,泉水便每日三潮。人們為感激善卷恩德,便將善卷當年隱居處取名仙人坪,把他和舜常游憩的大小峽稱圣水峽,把小峽泉水稱圣水靈潮。
除了三大美景外,午子山還有不少具有特色的景觀:郁郁蔥蔥的白皮松林樹皮形如魚鱗甲殼,綠葉銀桿,千姿百態,情趣橫生,且山陰處反倒格外茂盛俊秀;山頂藥王殿內有藥王孫思邈塑像,殿外有兩棵高大古藥樹,枝葉繁茂,綠蔭如蓋,記載著孫思邈為民造福的功績,寄托著一代代人民對他的思念;殿內尚有明嘉靖時鐵鑄無頭佛像一尊,傳為當年仿照一“騷和尚”被砍頭的模樣所鑄;午子山左側山峰名飛鳳山,傳為鳳凰仙女所變,其上有鳳憩亭,原為仙女初到午子山時率百鳥鳴唱之處,山下臨河石崖有“飛鳳山”三個遒勁大字,傳為蜀漢大將張飛以丈八長矛所刻;另有“虎頭崖”摩崖大字,傳為當年掣伏白虎星的鳳兒用扁擔尖騰空而寫。
上一篇:赫赫三秦魂·西安之旅·驪山·錦繡驪山故事多
下一篇:煌煌荊楚吟·湘南之旅·永州·零陵八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