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李廣》人物故事小傳
李廣(公元前?—前119年),隴西成紀(今甘肅莊浪西北)人,西漢中期著名將領。李廣出身將門,是戰國末期秦國名將李信的后代,從小酷愛騎射,練就一身硬功夫。漢文帝前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李廣從軍抗擊匈奴,因功為中郎,補文帝武騎常侍。景帝時,李廣先后任上谷、上郡、隴西、北地、雁門、云中太守。武帝時,改任未央衛尉,負責皇帝的保衛工作。漢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李廣率軍北擊匈奴,因寡不敵眾,負傷被俘。李廣佯裝已死,奪馬逃回。后任右北平(今遼寧凌源南)太守,由于李廣箭法高超,匈奴稱他為“飛將軍”,數年不敢進犯。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至三年,李廣作為后將軍率兵配合大將軍衛青于漠南地區大敗匈奴。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漢武帝發動圍攻河南匈奴戰爭,李廣率兵4000,擔任牽制任務,被匈奴4萬兵力圍困。李廣沉著待援,逼退匈奴。四年,大將軍衛青北擊匈奴,李廣仍年老請戰,任前將軍,受命迂回匈奴側翼,因迷失道路,未能參戰,衛青問罪,李廣憤愧自殺。李廣歷任7郡太守,與匈奴作戰達40余年。著有《李將軍射法三篇》,今已失傳。
〔正史〕
李廣,隴西成紀①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時為將,逐得燕太子丹者也。廣世世受射。孝文十四年②,匈奴大入蕭關③,而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用善射,殺首虜多,為郎④,騎常侍。數從射獵,格殺猛獸,文帝曰:“惜廣不逢時,令當高祖世、萬戶侯豈足道哉!”
景帝即位,為騎郎將⑤。吳楚反⑥時,為驍騎都尉⑦,從太尉亞夫⑧戰昌邑下,顯名。以梁王⑨授廣將軍印,故還,賞不行。為上谷⑩太守,數與匈奴戰。典屬國(11)公孫昆邪為上泣曰:“李廣材氣,天下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確,恐亡之。”上乃徙廣為上郡(12)太守。
匈奴侵上郡,上使中貴人從廣,勒習兵擊匈奴。中貴人者將數十騎從,見匈奴三人,與戰,射傷中貴人,殺其騎且盡。中貴人走廣,廣曰:“是必射雕者也。”廣乃從百騎往馳三人。三人亡馬步行,行數十里。廣令其騎張左右翼,而廣身自射彼三人者,殺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縛之上山,望匈奴數千騎,見廣,以為誘騎,驚,上山陳。廣之百騎皆大恐,欲馳還走。廣曰:“我去大軍數十里,今如此走,匈奴追射,我立盡。今我留,匈奴必以我為大軍之誘,不我擊。”廣令曰:“前!”未到匈奴陳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馬解鞍!”騎曰:“虜多如是,解鞍,即急,奈何?”廣曰:“彼虜以我為走,今解鞍以示不去,用堅其意。”有白馬將出護兵。廣上馬,與十余騎奔射殺白馬將,而復還至其百騎中,解鞍,縱馬臥。時會暮,胡兵終怪之,弗敢擊。夜半,胡兵以為漢有伏軍于傍欲夜取之,即引去。平旦,廣乃歸其大軍。后徙為隴西、北地、雁門、云中太守。
武帝(13)即位,左右言廣名將也,由是入為未央衛尉(14),而程不識時亦為長東衛尉。程不識故與廣俱以邊太守將屯。及出擊胡,而廣行無部曲行陳,就善水草頓舍,人人自便,不擊刁斗(15)自衛,莫府(16)省文書,然亦遠斥候(17),未嘗遇害。程不識正部曲行伍營陳,擊刁斗,吏治軍簿至明,軍不得自便。不識曰:“李將軍極簡易,然虜卒犯之,無以禁;而其士亦佚樂,為之死。我軍雖煩擾,虜亦不得犯我。”是時漢邊郡李廣、程不識為名將,然匈奴畏廣,士卒多樂從,而苦程不識。不識孝景時以數直諫為太中大夫,為人廉,謹于文法。
后漢誘單于以馬邑城(18),使大軍伏馬邑傍,而廣為驍騎將軍(19),屬護軍將軍(20)。單于覺之,去,漢軍皆無功。后四歲(21),廣以衛尉為將軍,出雁門擊匈奴。匈奴兵多,破廣軍,生得廣。單于素聞廣賢,令曰:“得李廣必生致之。”胡騎得廣,廣時傷,置兩馬間,絡而盛臥。行十余里,廣陽死,睨其傍有一兒騎善馬,暫騰而上胡兒馬,因抱兒鞭馬南馳數十里,得其余軍。匈奴騎數百追之,廣行取兒弓射殺追騎,以故得脫。于是至漢,漢下廣吏。吏當廣亡失多,為虜所生得,當斬,贖為庶人。
數歲,與胡潁陰侯(22)屏居藍田南山中射獵。嘗夜從一騎出,從人田間飲。還至亭,霸陵(23)尉醉,呵止廣,廣騎曰:“故李將軍。”尉曰:“今將軍尚不得夜行,何故也!”宿廣亭下。居無何,匈奴入遼西(24),殺太守,敗韓將軍(25)。韓將軍后徙居右北平(26),死。于是上乃召拜廣為右北平太守。廣請霸陵尉與俱,至軍而斬之,上書自陳謝罪。上報曰:“將軍者,國之爪牙也。司馬法(27)曰:“登車不式,遭喪不服,振旋撫師,以征不服;率三軍之心,同戰士之力,故怒形則千里竦,威振則萬物伏;是以名聲暴于夷貉,威棱憺乎鄰國。’夫報忿除害,捐殘去殺,朕之所圖于將軍也;若乃免冠徒跣,稽顙請罪,豈朕之指哉!將軍其率師東轅,彌節白檀,以臨右北平盛秋。”廣在郡,匈奴號曰“漢飛將軍”,避之。數歲不入界。
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矢,視之,石也。他日射之,終不能入矣。廣所居郡聞有虎,常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騰傷廣,廣亦射殺之。
石建(28)卒,上召廣代為郎中令(29),元朔六年(30),廣復為將軍,從大將軍出定襄。諸將多中首虜率為侯者,而廣軍無功。后三歲,廣以郎中令將四千騎出右北平,博望侯張騫將萬騎與廣俱,異道。行數百里,匈奴左賢王將四萬騎圍廣,廣軍士皆恐,廣乃使其子敢往馳之。敢從數十騎直貫胡騎,出其左右向還,報廣曰:“胡虜易與耳。”軍士乃安。為圜陳外鄉,胡急擊,矢下如雨。漢兵死者過半,漢矢且盡。廣乃令持滿毋發,而廣身自以大黃射其裨將,殺數人,胡虜益解。會暮,吏士無人色,而廣意氣自如,益治軍。軍中服其勇也。明日,復力戰,而博望侯軍亦至,匈奴乃解去。漢軍罷,弗能追。是時廣軍幾沒,罷歸。漢法,博望侯后期,當死,贖為庶人。廣軍自當,亡賞。
初,廣與從弟李蔡俱為郎,事文帝。景帝時,蔡積功至二千石。武帝元朔中,為輕車將軍(31),從大將軍擊右賢王,有功中率,封為樂安侯。元狩二年(32),代公孫弘為丞相。蔡為人在下中,名聲出廣下甚遠,然廣不得爵邑,官不過九卿(33)。廣之軍吏及士卒或取封侯。廣與望氣王朔(34)語去:“自漢擊匈奴,廣未嘗不在其中,而諸妄校尉已下,材能不及中,以軍功取侯者數十人。廣不為后人。然終無尺寸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豈吾相不當侯邪?”朔曰:“將軍自念,豈嘗有恨者乎?”廣曰:“吾為隴西守,羌嘗反,吾誘降者八百余人,詐而同日殺之,至今恨獨此耳。”朔曰:“禍莫大于殺已降,此乃將軍所以不得侯者也。”
廣歷七郡太守,前后四十余年,得賞賜,輒分其戲下,飲食與士卒共之。家無余財,終不言生產事。為人長,爰臂,其善射亦天性,雖子孫他人學者莫能及。廣吶口少言,與人居,則畫地為軍陣,射闊狹以飲。專以射為戲。將兵乏絕處見水,士卒不盡飲,不近水,不盡餐,不嘗食,寬緩不苛,士以此愛樂為用。其射,見敵,非在數十步之內,度不中不發,發即應弦而倒。用此,其將數困辱,及射猛獸,亦數為所傷云。
元狩四年,大將軍、票騎將軍(35)大擊匈奴,廣數自請行。上以為老,不許;良久乃許之,以為前將軍(36)。
大將軍青出塞,捕虜知單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廣并于右將軍軍,出東道。東道少回遠,大軍行,水草少,其勢不屯行。廣辭曰:“臣部為前將軍,今大將軍乃徙臣出東道,且臣結發而與匈奴戰,乃今一得當單于,臣愿居前,先死單于。”大將軍陰受上指,以為李廣數奇,毋令當單于,恐不得所欲。是時公孫敖新失侯(37),為中將軍,大將軍亦欲使敖與俱當單于,故徙廣。廣知之,固辭。大將軍弗聽,令長史封書與廣之莫府,曰:“急詣部,如書。”廣不謝大將軍而起行,意象慍怒而就部,引兵與右將軍食其合軍出東道。惑失道,后大將軍。大將軍與單于接戰,單于遁走弗能得而還。南絕幕,乃遇兩將軍,廣已見大將軍,還入軍。大將軍使長史持精醪遣廣,因問廣、食其失道狀,曰:“青欲上書報天子失軍曲折。”廣未對。大將軍長史急責廣之莫府上薄。廣曰:“諸校尉亡罪,及我自失道。吾今自上薄。”
至莫府,謂其麾下曰:“廣結發與匈奴大小七十余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徙廣部行回遠,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余,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矣!”遂引刀自剄。百姓聞之,知與不知,老壯皆為垂泣。而右將軍獨下吏,當死,贖為庶人。
《漢書》卷五四
〔注 釋〕
①隴西成紀:隴西,秦郡名,今甘肅東部。成紀,漢縣名,治所在今甘肅莊浪西北。②孝文十四年:公元前166年。③蕭關:漢時關中四關之一,在今寧夏固原東南。④郎:即中郎,官名。負責守衛宮禁門戶,皇帝外出充當車騎護從。⑤騎郎將:官名。統領騎郎的將官。⑥吳楚反:詳見本書的《周亞夫》注釋⑩。⑦驍騎都尉:武官名。禁衛軍統領輕捷騎兵的將官。⑧太尉亞夫:詳見本書《周亞夫》。⑨梁王:即梁孝王劉武。⑩上谷:郡名,戰國時期燕置,漢治沮陽,今河北舊懷來東南。(11)典屬國:主管外族降人及諸屬國事宜的官員。(12)上郡:治所在今陜西榆林東南。(13)武帝:景帝子劉徹,公元前140—前87年在位。(14)未央衛尉:衛央宮禁衛軍官員。(15)刁斗:古代軍隊行軍時使用的一種用具,又稱鐎。銅質,有柄,能容一斗。白天用來燒水煮飯,夜間巡更時又作敲擊之用。(16)莫府:即幕府,主將所居的帳幕。(17)遠斥候:在距敵很遠的地方即布置哨兵。斥候,偵察兵。(18)漢誘單于以馬邑城:漢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采納王恢建議,派遣馬邑(今山西朔縣)土豪聶壹為間諜出使匈奴,勸匈奴單于斬馬邑令丞取城以降,可得財物。單于信之,發兵十萬入塞。途中發覺受騙而返,史稱“馬邑之謀”。(19)驍騎將軍:武官員。漢代統領騎兵之將領。(20)護軍將軍:當指當時的統帥韓安國。(21)后四歲:即漢武帝元公光年,公元前130年。(22)故潁陰侯:漢初潁陰侯灌嬰之孫灌強于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襲封,后因罪免,所以稱故潁陰侯。(23)霸陵:漢文帝陵墓。(24)遼西:古郡名。治所在今遼寧義縣西。(25)敗韓將軍:漢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韓國安領兵屯守漁陽,被匈奴擊敗。(26)右北平:郡名。治所在今遼寧凌源西南。(27)司馬法:古代兵書名。舊題司馬穰苴撰。一卷。《史記·司馬穰苴傳》稱:“齊威王使大夫追論古者司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號曰《司馬穰苴兵法》。“書中所言規制,多與周禮相出入,故《漢書·藝文志》將其列入禮類。今傳世本共五篇:仁本、天子之義、定爵、嚴位、用眾。(28)石建:石奮之子,為人孝謹,漢武帝時為郎中令。(29)郎中令:武官員。秦置漢沿,為九卿之一。主掌守衛宮殿門戶,屬官有郎、大夫、謁者。(30)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31)輕車將軍:武官名。漢武帝時置,為統領車兵的將官。(32)元狩二年:元狩,漢武帝年號。二年,即公元前121年。(33)九卿:漢代官制,以奉常(又稱太常)、郎中令(又稱光祿勛)、衛尉、太仆、廷尉、典客(又稱大鴻臚)、宗正(又名宗伯)、治粟內史(又名大司農)、少府為九卿,位次三公。(34)王朔:西漢著名陰陽家。(35)大將軍、票騎將軍:大將軍,古代武官名。戰國始置,漢沿襲其制。為將軍的最高稱號,職掌統兵征戰。此處指衛青。票騎將軍,即驃騎將軍,武官名。漢武帝時始置,位居三司(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之上,品秩同大將軍。此處指霍去病。(36)前將軍:漢時設有前、后、左、右將軍,前將軍位居大將軍下。(37)公孫敖新失侯:公孫敖,義渠(今甘肅寧縣西北)人。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以擊匈奴有功,封合騎侯。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因行軍遲緩誤期,免職罷爵。
〔相關史料〕
六月,匈奴入雁門,至武泉,入上郡,取苑馬。吏卒戰死者二千人。隴西李廣為上郡太守,嘗從百騎出,卒遇匈奴數千騎,見廣,以為誘騎,皆驚,上山陳①。廣之百騎皆大恐,欲馳還走。廣曰:“吾去大軍數十里,今如此以百騎走,匈奴追射我立盡。今我留,匈奴必以我為大軍之誘,必不敢擊我。”廣令諸騎曰:“前!”未到匈奴陣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馬解鞍!”其騎曰:“虜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廣曰:“彼虜以我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堅其意。”于是胡騎遂不敢擊。有白馬將出,護其兵;李廣上馬,與十余騎奔,射殺白馬將而復還,至其騎中解鞍,令士皆縱馬臥。是時會暮,胡兵終怪之,不敢擊。夜半時,胡兵亦以為漢有伏軍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廣乃歸其大軍。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漢景帝中元六年
李廣者,隴西成紀人也。廣家世世受射。孝文十四年,匈奴大入蕭關,而廣以良家子從軍,用善騎射,殺首虜多,為武騎常侍。嘗從行,有所沖陷折關及格猛獸。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及景帝初,吳楚反時,廣為驍騎都尉,從太尉亞夫擊吳楚軍,取旗,顯功名于昌邑。以梁王授廣將軍印,故還,賞不行。(廣為漢將,私受梁印,故不復行賞也。)徙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戰。典屬國公孫昆邪為上注曰:“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敵戰。恐亡人。”乃徙為上郡太守。匈奴入上郡,景帝使中貴人②從廣擊之。中貴人將騎數十馳騁,見敵三人,與戰。三人射傷中貴人,殺其騎且盡。中貴人奔告廣,廣曰:“此必射雕者③也。”乃以百騎往,殺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射雕者也。已縛之上馬,敵人驚,盡上山列陣。廣之百騎皆大恐,欲馳還。廣曰:“吾去大軍數十里,今以百騎走,敵人追射。我立盡。今我留,敵人必以我為大軍之誘,不敢擊。”因令諸騎去敵營二里所,皆下馬解鞍,敵果疑不敢擊。有白馬將出護其兵,廣突前射殺之,復還至騎中,解鞍,令士皆縱馬臥。敵終疑之,夜半皆引去。平明,李廣乃歸其大軍。
武帝時,以廣為未央衛尉,程不識為長樂衛尉④。及出擊敵,廣行無部伍行陣,就善水草屯,會止,人人自便,不擊刁斗以自衛,幕府省文書,遠斥候,未嘗遇害。程不識正部曲行伍營陣,擊刁斗,士吏治軍簿至明,軍不得休息,然亦未嘗遇害。不識曰:“李將軍極簡易,士卒樂為之死;然敵猝犯之,無以禁也。我軍雖煩擾,然敵不得犯我。”是時,二人皆為名將,然敵人畏李廣之略,士卒多樂從李廣而苦程不識。
其后,廣出雁門擊敵。敵兵多,破敗廣軍,生得廣。單于素聞廣賢,令曰:“得李廣必生致之。”敵置廣兩馬間,絡而盛臥。行十余里,廣佯死,睨其旁有一敵騎善馬,廣暫騰而上敵馬,因推墮敵,取其弓,鞭馬南馳數十里,復得其余軍,因引而入塞。敵數百騎追之,廣取敵弓射殺追騎,以故得脫。至漢,贖為庶人。
廣家與故潁陰侯孫屏居蘭田南山中。嘗夜從一騎出獵,與人田間飲。還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廣。廣騎曰:“故李將軍”。尉曰:“今將軍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廣宿亭下。居無何,匈奴入殺遼西太守。于是天子乃召拜廣為右北平太守。廣即請霸陵尉與俱,至軍而斬之。
廣居右北平,敵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不能復入矣。廣廉,得賞賜輒分其麾下,飲食與眾共之。將兵至絕乏之境,見水,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士卒以此愛樂為用。廣猿臂善射,專以射為戲。其射,見敵急,非在數十步之內,度不中不發,發即應弦而倒。
廣之從弟李蔡與廣俱事孝文帝。蔡為人在下中,名聲出廣下甚遠,然蔡封為列侯,位在三公⑤,而廣不得爵邑,官不過九卿。廣之軍吏及士卒或取封侯,廣與望氣王朔語曰:“自漢擊匈奴,廣未嘗不在其中。然列校以擊敵功封侯者數十人,獨廣無尺寸之功以封邑,何也?豈吾相不當侯耶?且因命也?”朔曰:“將軍自念,嘗有所恨乎?”廣曰:“吾嘗為隴西守,羌反,吾誘而降者八百人,吾詐而同日坑之,至今大恨。”朔曰:“禍莫大于殺已降,此乃將軍所以不封侯也。”
元狩四年,廣從大將軍衛青擊匈奴。青捕虜知單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廣并于右將軍軍,出東道。廣自請曰:“臣結發而與匈奴戰,愿居前部。”青陰受上誡,以為廣老,數奇,勿令當單于,恐不得所欲。廣不謝而走,意甚慍怒。及就部曲,引兵出東道。軍無向導,遂失道,后于大將軍。大將軍使長史問廣失道狀,且責廣之幕府對簿。廣曰:“諸校尉無罪,乃我自失道。”至幕府,因謂其麾下曰:“廣結發與匈奴大小七十余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徒廣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余矣,終不復對刀筆之吏。”遂引刀自剄。廣軍士大夫一軍皆哭。百姓聞之,知與不知,老壯皆為垂泣。
斷曰:
李廣為將,才氣無雙。世世受射,射無不當。三人與戰,中貴受傷。殺其二人,擒一以償。孤軍擊敵,解鞍其旁。敵疑為誘,轉奔而亡。不擊刁斗,部伍偏強。凡戰可侯,侯則未嘗。細推其故,禍在殺降。迷道自剄,天意難量。
明·黃道周《廣名將傳》卷二
〔注 釋〕
①陳:“陳”通“陣”,猶言列陣。②中貴人:也稱“中貴”。帝王所寵幸的宦官。③射雕者:射雕的能手,借喻善于射擊的人。④長樂衛尉:長樂宮禁衛軍官員。⑤三公:又稱“三司”。即太尉、司徒、司空的合稱。
上一篇:《李勣》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李勣》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李彪》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李彪》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