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期戰爭形勢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以前的漫長歲月,史稱先秦時期。
中國古代戰爭發端于傳說中的“三皇”時代,形成于“五帝時期”。見諸文字最早的戰爭為神農氏伐斧燧氏之戰(約公元前35世紀),其后是部落聯盟間規模較大的黃帝與蚩尤涿鹿之戰(約公元前3000年)。至顓頊、堯、舜、禹時,戰事日多。禹以前的聯盟有簡單的管理機構,領袖、首領擁有數量不多、已具有軍隊性質的“營衛”隊,戰時即為作戰骨干。作戰方式極為原始,由首領率全體或部分人員,使用由生產工具轉化來的石、骨、木質兵器,蜂擁而上,進行群體格斗。交戰勝負,取決于參戰人員的數量、體力及勇敢程度。
約公元前2070年,啟憑借武力殺掉伯益,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王朝。
約公元前2059年,啟興兵討伐有扈氏,雙方在叫甘的地方進行一次決戰,啟勝,鞏固了夏王位世襲制。由夏經商至西周滅亡的1400年,是中國古代戰爭緩慢發展的時期。商中期前的戰爭,主要有羿、寒浞之亂,少康中興及商滅夏鳴條之戰。戰時軍隊以使用石質兵器的步兵為主,有少量戰車;商中期后的戰爭,有武丁攻鬼方,紂攻東夷,周成王東征淮夷,昭王南征荊楚,穆王西征犬戎等。這時的軍隊已裝備青銅兵器,戰車增多,發展為車、步兩兵種。周滅商牧野之戰,戰車的機動性、沖擊力得到充分發揮。
西周滅亡(公元前770年)后,周平王宜臼在晉、鄭等諸侯國的援助下,自鎬京(今陜西西安西北)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重建周朝統治,這一時期稱為東周。史學界又將東周分為兩個時期,自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至周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歷時294年,為春秋時期;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為戰國時期。
春秋時期,是中國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化的歷史時期。奴隸、平民的不斷起義和新舊階層斗爭的興起,促進奴隸制的瓦解和封建生產關系的產生。其后,周王室日趨衰微,在140多個諸侯國中涌現出一批強國,相互兼并、爭雄,出現了連綿不斷的兼并戰爭和爭霸戰爭。
春秋時齊國發達最早。齊桓公(公元前685至前643年在位)任用管仲,國勢強大,在抗擊北部戎、狄族侵犯中拯救了一些中原小國,同時抗拒了楚國北上。公元前651年,諸侯盟會于葵丘,齊桓公成為霸主。繼為霸主的晉文公(公元前636至前628年在位)繼續抗拒楚國北進,主持了踐土之盟。此后,秦穆公(公元前659至前621年在位)稱霸于西戎;楚莊王(公元前613至前591年在位)則北向窺測周王室,于敗晉后稱霸中原。公元前546年宋國向戌倡議召集弭兵之會,各國承認晉楚霸權。公元前6世紀下半期,江南吳國崛起,一度進占楚都。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公元前495至前473年在位)開江淮運河北上,會諸侯于黃池,成為霸主。公元前473年,越滅吳。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普遍建立了常備軍,奴隸也開始被征入伍參戰,車戰進入極盛時代;戰爭由實力制勝發展為謀略制勝,戰略戰術發展迅速,產生了對后世影響極大的戰爭理論巨著——《孫子兵法》。春秋近300年的戰爭史,內涵豐富,特征鮮明,地位突出,對后世提供了久盛不衰的啟示。
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從奴隸制進入封建社會的大轉變時期。在長達254年的歷史中,見諸史籍的戰爭達200多次。登上政治舞臺的新興地主階級為了推進封建改革和擴大統治權力,整軍經武,革新軍制,增強裝備。戰國七雄之間,從政治、軍事、外交各方面連橫合縱,兼并征戰,異常頻繁,異常激烈。戰國初期魏國最強,于公元前344年稱雄。繼之秦國崛起,蠶食韓、魏、趙國,并向南取蜀、奪取楚國漢中之地。公元前260年秦趙長平之戰,創造了先秦戰史上最大的殲滅戰。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先后滅韓、趙、燕、魏、楚、齊,統一天下。
戰國時期的戰爭史,集中表現在:一是戰略形勢的變化及其戰爭指導的得失,直接導致各國戰局勝負命運。二是兼并戰爭日趨殘酷,規模擴大和頻率加快帶來作戰方式的明顯變化。軍隊機動性更為增大,戰術的運用更為靈活,筑城體系及城池攻守作戰的技術、戰術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三是新興地主階級的軍制較之于以往奴隸制軍制有了根本性變化,文武分職并有了獨立的軍事指揮系統;各國都先后實行了普遍兵役制,軍隊發展為步、車、騎、水多個兵種,殺傷力大的鐵兵器和弩普遍裝備于軍隊。四是戰國諸子對戰爭規律的探索和揭示日漸系統化、理論化。
上一篇:《元朝形勢(10年)》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即墨之戰(公元前79年)》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