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世通》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安世通》人物故事小傳
安世通,宋代道士,其先人為西域(今新疆境內(nèi))人。后遷居四川,其父曾任武官,很有才華,但不為當權(quán)者所重,父親的遭遇對安世通影響很大。他認識到社會現(xiàn)實的嚴酷,于是隱居青城山,以志道求真,但同時也關(guān)注著山外世間的變故。曾寫信給當時宋代成都帥楊輔,對當時四川宣撫副使吳曦叛宋降金一事作了評說,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處置措施,但不為楊輔及其他蜀地官所重視,因而導(dǎo)致兵敗于金。安世通雖置身世外,但對一些問題的看法還是很有見地的,在當時士人中,也屬知名之人。
[正 史]
青城山道人安世通者,本西人。其父有謀策,為武官。數(shù)以言干①當路②不用,遂自沈③于酒而終。世通亦隱居青城山中不出,吳曦反,乃獻書于成都帥楊輔曰:“世通在山中,忽聞關(guān)外之變,不覺大慟④。世通雖方外⑤人,而大人先生亦嘗發(fā)以入道之門。竊以為公初得曦檄,即當還書,誦其家世,激以忠義,聚官屬軍民,素服號慟,因而散金發(fā)粟,鼓集忠義,閉劍門,檄夔、梓,興仗義之師,以順討逆,誰不愿從?而士大夫皆酒缸飯囊,不明大義,尚云少屈以保生靈,何其不知輕重如此!夫君乃父也,民乃子也,豈有棄父而求子之理?此非曦一人之叛,乃舉蜀士大夫之叛也。聞古有叛民無叛官,今曦叛而士大夫皆縮手以聽命,是驅(qū)民而為叛也。且曦雖叛逆,猶有所忌,未敢建正朔、殺士大夫,尚以虛文見招,亦以公之與否卜民之從違也。今悠悠不決,徒為婦人女子之悲,所謂停囚長智,吾恐朝廷之失望也。凡舉大事者,成敗死生皆當付之度外⑥。區(qū)區(qū)⑦行年五十二矣。古人言:‘可以生而生,福也;可以死而死,亦福也。’決不忍汗面戴天,同為叛民也。”輔有重名,蜀中士大夫多勸以舉義者,而世通之言尤切至。輔不能決,遂東如江陵,請吳獵舉兵以討曦。未幾⑧,曦敗,獵使蜀,薦士⑨以世通為首云。
《宋史》卷四五九
[注 釋]
①干:有才干、能干。②當路:指當權(quán)者。③沈:通“沉”沉浸于。④慟:形容極為悲傷。⑤方外:世俗之外。⑥付之度外:形容意志堅定。⑦區(qū)區(qū):僅僅。⑧未幾:不多久。⑨士:賢能之人。
[相關(guān)史料]
開禧①三年(1207),二月,己未,程松罷。以楊輔為四川制置使,吳曦逐之。初,輔知成都,常言吳曦必反,常意輔能誅曦,乃密詔授輔制置使②,許以便宜③從事。青城山道人安世通獻書于輔曰:“世通雖方外人,而大人先生亦嘗發(fā)以入道之門。竊以為公初得曦檄,即當還書,誦其家世,激以忠孝,聚官屬軍民,素服號慟,因而散金發(fā)粟,鼓舞忠義,閉劍門,檄夔、梓,興仗義之師,以順討逆。而士大夫皆酒缸飯囊,不明大義,尚云少屈以保生靈,何其不知輕重如此!……區(qū)區(qū)行④五十二矣,古人言:‘可以生而生,福也;可以死而死,亦福也;’決不忍污面戴天,同為叛民也。”輔有重名。蜀亡大夫多勸舉義兵,而世通之言亦切。輔自以為不習(xí)兵事,且內(nèi)郡無兵,遷延⑤不發(fā)。曦移輔和遂寧府,輔以印授通判韓植,棄成都去。
《續(xù)資治通鑒》卷一五八
[注 釋]
①開禧:宋寧宗趙擴年號(公元1205—1207年)。②制置使:官名,地位在刺史之下,此官為遇事差遣,不常置。③便宜:方便,簡便。④行:將要。⑤遷延:延誤、耽擱。
上一篇:《孟軻》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孟軻》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宋光宗皇后李氏》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宋光宗皇后李氏》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