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
北洋軍統帥,政治、軍事謀略家。字慰庭,號容庵,1859年生于河南項城一個大官僚地主家庭。他雖自幼讀書,但不喜章句之學,卻對兵書有濃厚興趣。由于兩次鄉試落榜,于是投靠淮軍統領吳長慶,升任慶軍營務幫辦。1882年6月,清廷派兵赴朝鮮鎮壓“壬午兵變”,袁世凱也隨軍前往。抵朝后,他被命為先鋒,任代理營長。淮軍進駐漢城后,軍紀敗壞,奸淫擄掠,袁自愿擔當整頓軍紀任務。他大膽稽查,嚴懲不貸,于是“將士懾服,敢犯秋毫,軍聲乃振。”袁世凱由此初露鋒芒,聲望陡升,深得李鴻章的賞識,保舉他“駐扎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成了派駐朝鮮的辦事大臣。1895年,在眾多要臣的保舉下,袁世凱接練“定武軍”,在短短的時間內,就完成對編制、餉章、募兵、訓練方法和后勤體制的重大改革。全軍由4750人擴充為7000余人,并改定武軍為“新建陸軍”。袁在軍事上所進行的一些改革,成了他耍反革命兩面派的政治資本。1898年秋,當戊戌維新的關鍵時刻,他出賣了維新派志士,表明他是一個政治野心家和投機分子,他所編練的新軍是維護封建統治,鎮壓人民革命的工具。義和團運動興起后,袁世凱受命署理山東巡撫,前往鎮壓義和團。1990年6月,八國聯軍侵占大沽,清廷命他入京防衛,他只派少數部隊應付一下,實則按兵不動。榮祿的“武衛軍”被八國聯軍擊潰,而袁世凱則保存了實力。1901年11月7日李鴻章病死,西太后遂于當天令袁世凱署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這時,清政府面臨內外交困的政治局面,宣布實行“新政”,其中改革軍制、普練新軍成為重要內容。由練兵起家的袁世凱,自然成了編練新軍的急先鋒,借機發展北洋軍事力量,使北洋新軍擴為6個鎮,7萬余人。袁世凱軍事力量的強大,引起朝廷的不安,于是調袁世凱為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剝奪了他對北洋軍的直接指揮權。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后,清政府極為惶恐,不得不重新起用袁世凱。袁借機逼迫清政府授予軍政大權。清政府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任命袁為欽差大臣,節制水陸各軍。11月8日,咨政院選舉他為內閣總理大臣,中央軍政大權全部落入他手中。此時全國革命形勢迅速發展,各省紛紛宣布獨立。袁見武力無法撲滅革命,便與革命黨人達成清帝退位,宣布共和,由袁世凱出任總統的協議。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就職,竊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實。然而袁貢凱并不滿足于此,還夢想登上皇帝寶座。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終于宣布恢復帝制。但袁這樣做不得人心,不僅全國人民同聲致討,就連北洋軍內部也分崩離析。1916年6月6日,袁世凱在全國人民的聲討和唾罵聲中憂郁病死。
上一篇:行軍須知
下一篇: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