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饋思維修養
謀略主體自我修煉的一個重要內容。反饋思維是用歷史的聯系、傳統的力量和以前的原則來制約現在,使現在按照歷史的樣子繼續重演的思維方法。它面向過去,面向歷史,總是用過去怎樣做來要求現在,故稱“后饋式”思維方法。它用以往思維樣式要求現在,思維過程表現出一貫性運動特點,故又稱“慣性”思維方法。后饋思維方法可分為兩種類型。一是“肯定型”,即考慮問題總是不知不覺地把現在與頭腦中的“理想模型”加以比較,按歷史的面目來設計現在。二是“否定型”,即消極地總結歷史教訓,并影響甚至左右今后的行為和思想。
謀略家應認識到這種思維方法的特點:一是指向性。其“興奮點”總是歷史上某個階段,某種情況。總是通過“想當年”、“要恢復到某時期的情況”。這樣常會產生對現實的缺點、弊端感到不滿,并以歷史的成功經驗和優良傳統“改變”現在;或對歷史“理想化”、“厚古薄今”,甚至要回到過去。二是集中性。習慣于用歷史上形成的,或由先輩傳下來的舊尺子來衡量周圍的一切。三是保險性。即要求照章照舊例辦事,不冒風險。
這種思維方法在資本主義以前的社會占統治地位。由于我國封建社會很長,這種思維方式在中國人更普遍存在。如果把這種思維方法固定化、絕對化、并運用指導實踐,就會使社會倒退或停滯不前。所以,從一定意義上說,這是一種“滯后型”的思維。當然,這種思維方法也有合理因素,人類社會在前進中也需要回顧歷史、知曉傳統,借鑒以往經驗。
謀略家在運用這種思維方式時應當注意二點。一是要充分利用其合理一面。歷史上的東西不是都不好,也不是都對現在和將來無用。要善于吸收過去一些有益的東西;而且歷史、現在和未來是有連續性的。所以要學會利用這種思維方式指導工作,特別要防止重蹈歷史故轍。二是后饋思維方法和超前思維方法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二者各有特點,不能把任何一方絕對化,應當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運用,這樣既有歷史,又有未來,才能推動事物比較全面地向前發展。
上一篇:司馬法
下一篇: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