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沉帝王夢·京郊之旅·頤和園·湖山真意
以樂壽堂之邀月門為起點,是一條蜿蜒曲折的長廊。它臨昆明湖,傍萬壽山,西至石丈亭,全長700余米,共二百七十二間,是我國園林中最長的廊道,它像一條錦帶把前山各組建筑連為一體,同時在山水之間畫出了一條對比顯明的界線,有著攜領湖山的作用。
攜領湖山貫神韻
長廊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專為其母孝圣皇太后散步和觀雨賞雪之用。英法聯軍燒毀,光緒時重建。老北京人傳說頤和園本無長廊,只有一條很寬的臨湖路。一日慈禧由佛香閣向下望,總覺得湖邊缺點什么,便要附近耍龍燈的百姓天天在湖邊舞龍燈。龍象征著皇上,她從山上俯觀山下之龍,便是凌壓皇上。這可害苦了百姓,他們白天黑夜舞龍燈,累倒的不計其數,卻不敢稍有停歇。一位監工為此寢食不安,一夜夢中得魯班點化,悟到修長廊以解救百姓。于是園中便有了這條宛若臥龍的長廊。
長廊無磚石支撐,卻歷百年而無損,隨山前高低起伏之勢而建,漫步其間卻無高低不平之感,其建筑之精美可見一斑。廊中分布著留佳、寄瀾、秋水、清遙四座八角重檐亭,象征春夏秋冬四季,既有點景作用,又在一定距離倚襯和支撐著長廊。西端石丈亭是一座小庭院,院中立一高丈余寬數圍的太湖石,遠望似一堆云朵,近觀像一叢蓮花。相傳此石是一位愛石如命、人稱“石癲”的河南知府曾有搜集到的。此公見此石,如癡如醉,具官服行大禮口稱石丈,以示敬奉,今石頭西側仍留有“……我題石丈亭。乾隆寶翰”等字樣。與長廊相聯屬的建筑有排云門、對鷗舫和魚藻軒等。排云門位居長廊正中,對鷗舫居東,魚藻軒居西,對稱列于廊前臨水處。對鷗舫名舫實軒,傍水對鷗,魚藻軒名軒實榭,《詩經》“魚藻”篇意在歌頌周武王,乾隆以此名軒,既寫實景,又暗比武王。
石丈亭旁有一石舫名清宴舫,長36米,兩層,全用巨石雕砌而成。舫造于乾隆二十年,其前身是明朝圓靜寺的放生臺,改舫后每年四月初八“浴佛日”,乾隆陪其生母孝圣皇太后至此放生,然后由嬪妃宮女陪同模仿隱居之士在湖中垂釣。乾隆曾寫《石舫記》,引用唐魏征諫太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之語勉勵自己“勵精圖治”。清宴舫中原有中式艙樓為英法聯軍燒毀,光緒十九年(1893)改建成洋式艙樓,兩側各加機輪。盛夏時,慈禧在此用早點吃夜宵,“清宴舫”之名由此而易。相傳石舫本為石制兵船,上有石纜石炮。因慈禧重修頤和園挪用了海軍費,故軍機大臣命人造此船以掩人耳目。慈禧游園見此船卻大發雷霆,因船上炮口正對著萬壽山。經百官解釋勸說,慈禧勉強同意只拆掉大炮。不久慈禧又下令將石舫重新修成豪華壯觀的雕樓畫舫,作為她飲酒作樂的場所。
雕梁畫棟駐游人
長廊雖長卻不乏味。沿廊而行,廊外景隨步移,左右立柱和上下楣欄將兩旁景物剪裁成一幅幅連續的動觀畫面掠眼而過,令游人目不暇接;而廊內梁坊上一萬四千多幅蘇式彩畫更引人駐足玩味,因而長廊又有畫廊的美稱。
長廊彩畫絢麗斑斕,內容豐富。當年乾隆帝派如意館畫師去杭州寫生,得西湖實景五百四十六幅,然后移繪到長廊柁上,另外還繪制了人物故事、翎羽花卉等內容的彩畫。慈禧重修時,也曾兩次派人到西湖寫實。如今長廊自邀月門內第一幅彩畫“西湖全景”起,凡迎面橫梁上前后皆繪有不同的西湖風景。廊內外枋上千余幅半圓形畫面則間隔繪山水、花鳥、人物等,其中人物故事上涉遠古之三皇五帝,下及清朝,跨五千年。凡歷史故事如“文姬謁墓”、“商山四皓”、“米芾拜石”、“草船借箭”、“漂母分食待韓信”等,民間傳說如“姜太公釣魚”、“江妃”、“祝雞公”、“嫘祖養蠶”、“和合二仙”、“趙顏求壽”等,神話寓言如“藍橋搗藥”、“麻姑獻壽”、“牛郎織女”、“洛神”、“東郭先生”等,小說如《三國演義》、《紅樓夢》、《西游記》、《水滸傳》、《封神演義》、《楊家將》、《說岳全傳》、《聊齋志異》等,戲曲如《鍘美案》、《白蛇傳》、《玉堂傳》、《打漁殺家》等,詩詞典故如“牧童遙指杏花村”、“松下問童子”、“功名未必勝鱸魚”、“伯牙摔琴謝知音”、“秉燭夜游”等,均在取材范圍之內。欣賞這些彩畫,便如翻閱一部記錄滄海桑田的歷史巨著,一幅包羅萬象的風情畫卷。
六十年代中期,長廊彩畫被視為“四舊”強令涂掉,園內老工人借口使用油漆涂蓋費時,只用白粉覆蓋,因而后來易于復原。
神仙排云出
萬壽山前山布局基本保持清漪園原狀,只是宮殿樓閣更密集,其間以中軸線上排云殿、佛香閣等最為著名。
排云殿舊址即清漪園大報恩延壽寺中的大雄寶殿,是專為慈禧祝壽而建的。“排云”語出晉郭璞《游仙詩》中“神仙排云出”之句,以示慈禧自比神仙,企求長生不老之意。排云殿依山筑室,步步遞高,黃瓦玉階,是全園最富麗之建筑。據說慈禧原打算把排云殿作為自己的寢宮,因地基本為佛殿舊址,落成時,慈禧突然病倒。她認為是沖犯佛神的不祥之兆,于是放棄原有打算,改居樂壽堂,而以此處為慶典朝賀之用。
排云門前臨湖有“云輝玉宇”牌樓,兩旁銅獅和十二塊太湖石都是暢春園遺物,其中十二塊太湖石稱壓石,又稱“衙石”或“排衙石”,形似十二生肖,原為風水壓物,慈禧令人移置于此,以補救牌樓勢孤之嫌。傳說此石乃李蓮英的“作品”:慈禧一日心血來潮要讓十二生肖來為她看園子,李蓮英絞盡腦汁想出妙方,派人從暢春園上千塊太湖石中選出這十二塊象形石。
據《清宮瑣記》載,每年七夕節,慈禧看罷燈彩戲《天河配》之后,在晚上六點多鐘帶著皇后、宮女、太監以及王府的福晉們,到排云殿下湖畔的供桌前,拈香行禮,供桌上擺著兩個黃緞神位,一個寫“牽牛河鼓天貴星君”,一個寫“天孫織女福德星君”,供品為瓜果。慈禧和皇后單獨行禮,其他人則一起行禮。禮畢便隨慈禧的轎子回頤樂殿,一邊吃飯一邊繼續看戲。
排云門與二宮門之間有長方形蓮池,上架金水橋。進二宮門即排云殿,殿前平臺及銅鑄陳列物均用皇宮規格。慈禧曾在此殿舉辦過多次慶壽典禮,殿中陳設的九龍寶座和沉香木大壽字,以及用臺灣產的烏木制成的屏風等,就是她七十大壽時臣仆們送的壽禮。舉行賀拜典禮時,慈禧坐在寶座上,光緒跪拜在二宮門內中央,一品官跪拜在金水橋前,二品官跪拜在橋南,三品以下跪拜在排云門外。排云門內外設有《中和韶樂》和《丹陛大樂》演奏班以及儀仗等。排云殿外的東西配殿,是收放壽禮的地方。
慈禧舉辦“萬壽慶典”之花費極為驚人,僅她六十壽典一次使用銀兩竟達7070194兩,相當于當時清政府一年財政收入的八分之一,比當年建清漪園還多260萬兩 。這筆巨款或是動用軍費和鐵路工程款而來,或是向各省強征慶典報效而來,橫征暴斂只為滿足其窮奢極欲的揮霍,卻不顧內有餓殍遍地,外有強敵壓境。翌年(1895)她簽訂了割地賠款的《馬關條約》,有人在北京城門上題聯道:“萬壽無疆,普天同慶;三軍敗績,割地求和。”十年后,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清廷被迫簽訂《辛丑條約》,慈禧卻又要大辦七十壽辰。章炳麟先生撰聯道:“今日幸頤和,明日幸海子,幾忘曾幸古長安。億兆民膏血全枯,只顧一人歌慶有;五句割云南,六句割臺灣,此刻又割東三省,數千里版圖盡棄,每逢萬壽祝疆無。”
如今排云殿內仍為當年慈禧受賀的陳設,隔扇門等使用萬字不到頭的花樣,以喻示長壽。
云外飄天香
佛香閣建在一座21米高的石砌臺基上,加上閣自身的高度,達41米,高出萬壽山頂,成為全園的中心和制高點。閣式樣仿武昌黃鶴樓,八面三層四重檐攢尖頂,頂為黃琉璃筒瓦綠剪邊,以八根大鐵梨木為擎天柱,內供接印佛三尊。整個建筑結構繁復,巍峨莊嚴,從園內園外不同視點均可看到,因而佛香閣成為頤和園的標志。
佛香閣名源于佛經。據《摩詰經·香積品》:“有國名眾香,佛號香積。其國香氣比于十方諸佛世界之香,最為第一;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樓閣。”此閣下層匾額“云外天香”意即祀神之香氣飄游天外。史書記載,乾隆十五年建大報恩延壽寺時,這里準備仿南京延壽寺的百丈五色琉璃塔建一座九層延壽塔以供奉舍利,施工過程中乾隆曾多次親往察看并賦詩,如塔至五層時乾隆詩云“塔影漸高出嶺上”,至第八層時又有“閱時塔影漸橫云”詩句。經八年時間第八層完工后,卻突然“奉旨停修”,并將已修好的八層全部拆除,改建為佛香閣。拆塔建閣的原因可能出于風水迷信上的考慮,如《養吉齋叢錄》說“因考《春明夢余錄》謂京師西北隅不宜建塔,遂罷更筑之議”,實際上更可能是由于萬壽山山形不宜建塔,而且與玉峰塔的借景重復,從造園的藝術效果看,建閣比建塔更為適宜。
佛香閣于咸豐十年(1860)被英法聯軍燒毀,光緒十七年重建,光緒二十年完工,用銀78萬余兩,是頤和園里最大的工程項目。佛香閣東面假山上有敷華亭,西邊有擷秀亭,亭內均有石洞,東可通轉輪藏,西可達寶云閣。
佛界智慧海
萬壽山頂為智慧海,是一座兩層宗教建筑,取佛教頌揚佛的智慧如海的意思,建于乾隆年間。柁、窗全用大理石壘砌而成,外表嵌飾以五色琉璃磚。整座建筑不施寸木,俗稱“無梁殿”。殿內供無量壽佛,琉璃磚上滿刻觀音佛像,又稱無量殿。1900年8月15日,沙俄侵略軍將智慧海搶劫一空,至今智慧海里鑲嵌的小佛像個個臉上殘缺,就是那時留下的傷痕。
智慧海前有一座五彩琉璃牌坊,名為“眾香界”,牌坊前后石額上題“眾香界”和“祗樹林”,與“智慧海”、“吉祥云”構成一首佛家的三字偈語。
佛香閣東側山坡上有一組木結構建筑,名為轉輪藏。古印度神話中言轉輪王有轉寶,可降服四方,佛教襲用此說。轉輪藏用于收藏佛經佛像,東西二亭中各設有安放佛經佛像的木架,中有軸,地下設機關,推之木架即可轉動,故名轉輪藏。封建帝王入室祈禱,只要用手扶一下轉動的木塔,就算將塔內經書全念一遍。轉輪藏仿杭州法云寺藏經閣建造。
轉輪藏正樓和兩翼廊亭環抱中有一座高達9.87米的石碑。石碑造型渾厚,正面刻有乾隆手書“萬壽山昆明湖”六個大字,背面刻乾隆《萬壽山昆明湖記》,記述了擴展昆明湖的目的和經過。碑文稱開挖昆明湖不是為自己享樂,而是為了治水。可挖了昆明湖,此處“既具湖山之勝,概能無亭臺之點綴”(乾隆《清漪園記》),于是乾隆不顧自己在圓明園完工后所言“不肯舍此重費民力建園矣”,又大興土木建清漪園。后來乾隆在《清漪園后記》中說:“今日清漪園非重建乎?非食言乎?……雖云治水,誰其信乎?”并在文中保證不會因沉湎于園林而影響治國。
神工鑄銅亭
佛香閣西側的銅亭,名寶云閣,為一銅鑄佛殿,高7.55米,重41.4萬斤,歇山重檐頂,四面菱花隔扇、柱梁斗拱、椽瓦、寶塔乃至匾額、對聯等,都是銅制仿木結構,花紋采用我國傳統的拔蠟法鑄造。銅亭通體呈蟹青冷古銅色,下有漢白玉須彌座臺基承托,造型精美,工藝復雜,為舉世罕見的珍品。
銅亭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號稱“金亭”,以顯示皇權的高貴和尊嚴,乾隆還在亭前牌坊上題寫了“側峰橫嶺圣來參”的詩句。清代,每逢初一、十五,由喇嘛在此誦經為帝后祈福。銅亭周圍是一組方環形建筑,稱五方閣。“五方”源自佛家語“五方色”,佛教密宗有“東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之說,五方閣意為聚五方之色,比喻天下歸心,四海升平。喇嘛是密宗僧人,故在此念經祈禱,舉行參拜儀式。
在老北京的傳說中,銅亭乃慈禧所鑄。據說英法聯軍燒毀清漪園后,慈禧異想天開,想造一座銅亭。由于國庫空虛,李蓮英便出主意在東宮門外擺九口大缸,宣布凡過往行人一律往缸里投一枚銅錢以示效忠。不滿一年,就搜刮了40多萬斤銅錢。銅亭鑄好后,四角的立柱卻豎起即倒。風水先生說須兩對童男童女作陪殉方能造好銅亭,于是慈禧命人到海淀街上抓來四名童男童女,灌進水銀埋在四根柱子底下,這樣銅亭才修好。不過慈禧一走進銅亭,就聽到有冤魂喊“還我性命”,慈禧又下令在銅亭北邊石壁上掛起一丈來高的佛像,四周還鑿成蓮花框。
實際上,英法聯軍火燒清漪園時,由于銅亭難以燒毀,侵略者就將閣內佛像陳設劫掠一空,僅余一銅供桌,銅亭的許多窗扇至今仍流存國外。1945年日本投降時,日軍將閣內供桌盜運至天津,后被追回。據說銅亭內還曾有一把重800斤的銅椅,慈禧為討好洋人要將它送給一位德國大力士,結果激怒了園內一花匠,他將銅椅扔進了湖中。慈禧惱羞成怒,命人射死了花匠,那把銅椅卻怎么也打撈不到,據說是被南湖島上的龍王搬走了。
聽鸝賞心畫中游
排云殿兩邊,依山勢對稱布置了許多建筑,如前山西
部有聽鸝館和畫中游。聽鸝館是原清漪園內的一座小戲樓,是帝后欣賞音樂和戲曲的地方。當時戲樓坐北朝南,正殿坐南朝北。慈禧重修時,將兩座建筑的位置調換,另在東部增建一四合院,名“富貴無極”。傳說慈禧對聽鸝館的修建非常挑剔,要求墻面嚴絲合縫,不能塞進頭發,否則便是想讓大清根基不牢;地面要平滑如鏡,潑水不留點滴,否則便是想讓老佛爺不能平平安安。第一任工程總監因未達此而被斬首,接任的張御史明知此事難辦,便求教于太傅翁同龢,翁讓他以重金打點李蓮英,又教他把地面磨出斜面。聽鸝館返修后,慈禧驗收時又命李蓮英用頭發比磚縫,李蓮英裝模作樣轉了一圈,回答說塞不進;慈禧命人往地上潑水,水往一面流,順排水溝流出,此時翁同龢便出面說:“水流一處,是百川歸一的象征。山河一統,百水同流,正表明全國上下臣服于大清。”結果慈禧心花怒放,張御史也官升兩級,還得了一件黃馬褂。
今聽鸝館并無黃鸝,但老北京人說,此處確有過鸝鳴。原來一年秋天頤和園內一棵玉蘭樹開了一朵花,慈禧覺得這不是吉兆,心頭不快,便命人將花深埋地下,并讓李蓮英傳旨說她要到聽鸝館聽黃鸝鳴叫。李蓮英宣完圣旨,便愁壞了,最后想到找一位會口技的人去蒙混過關。太監中只有一剛進宮的小太監學過口技,李蓮英找到他,又是央求又是作揖,小太監才答應幫忙。于是,就有了聽鸝館黃鸝的叫聲是李蓮英磕頭磕出來的說法。
聽鸝館北的半山坡上有一巨石,上刻四個大字“燕臺巨觀”,巨石下有一組點景建筑,名“畫中游”。畫中游的亭臺樓閣別具一格,各建筑物之間以爬山廊聯接,利用山形地勢的高低,筑有不同高度的平臺,而且建筑的不同形體相互搭配,構圖豐富。登閣眺望湖光山色,猶如置身畫中。相傳這畫中游是乾隆皇帝親自設計的。當初乾隆三下江南,回到北京后便想仿照江南景致造清漪園。他找來樣式雷制作燙樣(即模型),可燙樣完成后他總覺得聽鸝館后空著塊地方不合適,找人設計了多種圖樣,均不滿意。乾隆日思夜想,后于夢中見一白須老者帶二使女前來,使女手中各持一畫軸,打開后是兩幅畫著樓臺亭閣的圖畫,美妙絕倫。老者邀乾隆去畫中一游,乾隆興致勃勃,邊游邊吟:“金山竹影幾千秋,云鎖高飛水自流。萬里長江飄玉帶,一輪明月滾金球。遠至湖北三千里,朕到江南十六州。美景一時觀不盡,天緣有份畫中游。”夢醒后乾隆把夢中所見畫了下來,命內務府制成燙樣,這就是畫中游。
前山東部,與畫中游、聽鸝館相對應的有景福閣、寫秋軒、意遲云在亭、重翠亭等建筑。景福閣位于山頂,慈禧很喜歡此處,每年七月初七在此祭牛郎織女,八月中秋在此賞月,九月重陽在此登高,吃福(野雉)、祿(鹿肉)、壽(羊肉)、喜(關東鱘鰉魚)。盛夏伏暑時節,慈禧常與后妃、宮女在閣內壓寶、推牌九,名叫“過陰天兒”。1903年后,慈禧還多次在此處接見和宴請外國使節。
邀瑞祈祥紫氣浮
頤和園內有六處城關,既是點景又是當年園內分區防衛據點,其中著名的有“紫氣東來”、“文昌閣”、“赤城霞起”等。
前山東南腳處有紫氣東來城關。史載,春秋時函谷關令尹喜望見東方紫氣蒸騰,預言必有圣人過此,不久,老子乘青牛而來。后人多以紫氣為祥瑞之氣,這座城關之名便源于該典故。相傳此處原有一紫色石頭,高五六尺,粗有一抱,日光照射下玲瓏剔透,發出耀眼的紫光,將四周染出一片霞光,而且此石一經觸撞便發出悅耳的聲音。后來皇上便在石旁筑一城關,題名“赤城霞起,紫氣東來”。日軍進園搶掠時,此石化為一團紫色煙霧飄向天空。現城關門洞旁有一石臺,即當年托寶石的臺座。
前山東部山頂有千峰彩翠樓,也是一座城關式建筑。慈禧重修頤和園時,風鑒家說,山頂太空,可望見園外六郎莊。郎與狼同音,慈禧屬羊,一羊遇一狼尚且不敵,今一羊遇六狼,故內憂外患日甚一日。于是慈禧在山頂建千峰彩翠樓以鎮六狼,又改六郎莊為太平莊。平時宮內管羊肉叫福肉或壽肉,禁用“吃羊肉”三字。
文昌閣城關在東堤北端,內供文昌帝君銅像。“文昌”本是星名,又叫文曲星,古代把魁星以上六星總稱文昌星,星相家視之為吉星,主大貴,道教又尊為主宰功名祿位之神,稱梓潼神。元代仁宗封梓潼神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從此稱為文昌帝君。文昌閣上建有十字形二層樓閣,既是東堤上主要景物,又可供人登樓觀景。
宿云檐城關介于小蘇州街與半壁橋之間,原供關圣帝君。據《日下舊聞考》:“此城關額曰宿云,檐曰貝闕。上有樓,奉關帝,御書額曰‘浩然正氣’。”
涵虛鑒遠龍鎮龜
由空中俯視,昆明湖被長堤隔為三部分,每一部分中間都有島嶼,據說是象征海上仙山蓬萊、方丈和瀛州。位于湖東南部的南湖島最大,占地一公頃多,又稱蓬萊島。島上有龍王廟,建于明代。乾隆向東開拓湖區時,保留并修葺了龍王廟,改名為廣潤靈雨祠,龍王廟周圍陸地被挖去,成為湖島,故島俗稱龍王廟。
南湖島與萬壽山遙相呼應,構成對景,同時起著豐富水面景物的重要作用。島上建筑除龍王廟外,還有鑒遠堂、涵虛堂、月波樓等,其中涵虛堂坐落在島北假山上,為全島主體建筑。堂南有露臺,慈禧曾把此處作為閱兵將臺,親率光緒以及后妃等皇室成員前來閱兵。她命李鴻章調來北洋海軍“水師學堂”新畢業的陸戰隊,乘炮艦在湖中演習水操,東西湖岸陳列炮隊和馬隊。演習開始后,因湖水激濺上岸,慈禧不高興,傳旨停演,海軍不理,繼續前進。李鴻章急忙搖動令旗,水兵立即停演。慈禧大怒,說水兵只聽軍令不聽圣旨,有叛心,從此她不再看水操。當時水軍的起居、用膳都用一只大銅鐘報時。八國聯軍洗劫頤和園時,將銅鐘移走,現掛在北大校園的鐘亭里。
南湖島與東堤之間有十七孔橋連接。橋長150米,橋身有若長虹,呈弧線形。橋下配置了十七個大小不一的孔洞。橋正中額欄上北題“靈鼉偃月”,南書“修煉凌波”,橋上對聯概括前湖景致為“煙景學瀟湘細雨輕航暮嶼,晴光總明圣軟風新柳春堤”。南湖島、十七孔橋與橋頭八方亭這組建筑構成巨龜之形,以象征長壽。傳說頤和園全部竣工后,慈禧派李蓮英去巡視。李蓮英命開閘進水時,壽海中的巨龜忽然動了起來,一時湖面波濤翻滾,狂風大作。這時墻外傳來一陣牛叫,原來是園外六郎莊農民收工趕著耕牛經過。聽到牛叫,大龜居然不動了,湖水也平靜下來。第二天李蓮英趕緊下令鑄一銅牛立在八方亭附近,并刻上“鎮海神牛”四字。慈禧又令造龍王廟于島上,讓龍王爺騎在大龜身上,防止它興風作浪。
關于龍王廟,還有一段精彩的傳說。一年夏天大雨連綿,湖水暴漲,玉帝令龍王水走永定河,固執的龍王卻讓水經安河橋奔了清河,結果把東灘一帶淹得汪洋一片。玉帝大怒,將龍王困在耶律楚材墓地的一眼井里。一日龍王出井消悶,臥在西堤棗針堂外,被兩名巡夜者撞見。慈禧得知此情,立即下令在棗針堂東南建龍王廟,在廟南、北、西三面各筑碼頭,并在北碼頭上造一小院落,專備龍王入湖沐浴后登岸乘涼。
眾說紛紜鳳凰墩
在昆明湖東南隅,離繡漪橋不遠有一圓形小島,名鳳凰墩,關于這一名稱的來歷,有不同的傳說。
一說從前有一對鳳凰常在島上落腳,慈禧得知后降旨捉金鳳凰,宣布捉到金鳳凰者賞金千兩,官升三級。可許多人去捉,都空手而歸。最后李蓮英親自出馬,從凌晨等到中午,終于看到兩只金鳳凰飛來落在島上的老柳樹上,然后鉆到樹窟窿里。李蓮英趕緊爬到樹上,把手伸進樹窟窿去摸,不料兩條大蛇突然沖出來,李蓮英又驚又怕,從樹上摔下來昏死過去,直到晚上才被小太監找到抬回樂壽堂。此事傳開后,這座圓形小島便被叫作鳳凰墩。
一說圓島上有座六層木質結構的燈樓,有十幾丈高,每層有六盞燈,共三十六盞。燈樓是李蓮英建議為慈禧守夜而修,慈禧的貼身侍女鳳凰因好奇而偷看了慈禧過生日用的珍寶,被罰至孤島點燈,鳳凰姑娘從此不能再離開小島。一個冬夜,衣服單薄的鳳凰在點燈時摔倒,油燈引燃了整座樓,頃刻火光沖天,有人看到一只金鳳凰由火中飛出,飛向香山,那正是鳳凰姑娘的家鄉。后來這座島就取名為鳳凰墩,被燒毀的燈樓叫鳳凰樓。
又說鳳凰墩本名游龍閣,是為龍王準備的行宮。慈禧專權,不喜“龍”字,一日在南湖島游玩時問及此島,一小太監如實稟告,惹得慈禧大怒,小太監因此竟差點喪命。后李蓮英出主意改名鳳凰墩,還派人在上面栽種了一百棵梧桐樹,可是一棵都不活。此事氣得龍王跑到園子西北角的河中去安身,常在如意門外河中顯形,故人們在那兒修了座青龍橋。
據史書載,鳳凰墩實為仿無錫運河中黃埠墩而建。乾隆攜母乘舟下江南,途中其母生病,御舟在黃埠墩靠岸,太后入佛寺休養。乾隆在寺中眺望惠山頂之龍光塔,龍心大悅,返京后即在園內建鳳凰墩,以望玉峰塔,還賦詩云:“佛席一時憩,開窗四面涼,如觀子昂畫,饒是益清香。”墩上原建有鳳凰樓敞閣,內鑄銅鳳凰。道光帝有皇子四人,公主九人,公主倍于皇子,道光為此惱怒,恰有風鑒家將此事歸因于鳳凰樓,道光即刻下令將鳳凰樓拆毀。
金牛伏臥望碧水
昆明湖東岸原在暢春園西,故稱西堤。開拓昆明湖后,成為東岸,便改稱東堤。東堤上著名的景物有知春亭、廓如亭、銅牛等。
銅牛鑄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牛背鑄有篆文《金牛銘》,銘文道:“夏禹治河,鐵牛傳頌。義重安瀾,后人景從。制寓剛戊,象取厚坤。蛟龍遠避,詎數鼉黿。潫此昆明,潴流萬頃。金寫神牛,用鎮悠永。巴丘淮水,共貫同條。人稱漢武,我慕唐堯。瑞應之符,逮于西海。敬茲降祥,乾隆乙亥。”相傳大禹治水時,因牛性識水,每治一處,便鑄鐵牛一頭,沉入水底,防止洪水泛濫。所以銘文說夏禹治理河水,鐵牛世代傳頌,其意義在于使波瀾安定,后人便紛起追隨效法。戊是天干的第五位,朱熹在注釋《詩經·小雅·吉日》中“吉日維戊”一句時說戊是剛日。古代凡外事用剛日,“吉日”詩寫周宣王田獵,是外事,故用剛日。此詩“制寓剛戊”句表明制此神牛,寓有復古和追慕天道剛正之意。“坤”在《易經》的卦象中代表地,所謂“坤厚載物”。“象取厚坤”句表明在湖邊置銅牛符合《易經》卦象,有利于神靈保佑土地。這兩句寫置銅牛的重大意義,下面進一步解釋:因為連蛟龍見神牛都遠遠躲避,又何況鼉黿這些水獸呢?鼉即揚子鱷,力猛能壞堤岸,黿即大鱉。“潫此昆明”四句說昆明湖中碧波回旋,流水匯成萬頃水面,有了金鑄神牛,就可以永遠鎮住洪水。“潫”是水波回旋的樣子,“潴”即積聚。“巴丘”即巴丘,因避孔子名丘之諱,故刻為“丘”,此處舉西南的巴山和東南的淮水,代指天下,這四句說清漪園的山水連著天下的山水,人們稱贊漢武帝的武功,我卻欽慕唐堯安民的仁德。“西海”是昆明湖的舊稱,昆明湖的神牛降下吉祥,就是天下太平的符瑞。經過這樣一番解釋,神牛的設置就是關系到天下土地安全的大事了,同時又是效法大禹治水的作法,用來鎮水。
在民間傳說中,銅牛是一個叫牛娃的放牛娃變成的。從前甕山上有一條作惡多端的火龍,害得周圍百姓無法生活。牛娃立志為民除害,便不遠千里拜師學藝,為了長力氣,他吃下一種金丹,因此殺死火龍之后他自己化為金牛。那火龍是玉帝的侄子下凡,玉帝聽說牛娃殺死了火龍,氣得暴跳如雷,要派天兵天將下界去砸碎金牛,幸有太白金星據理力爭,玉帝才改令將金牛變為銅牛,金牛雖化身銅牛,仍不屈服,至今仍昂首怒視長空。
過去石舫的西北面有座織女亭,與銅牛正好構成牛郎織女的寓意,而昆明湖又恰似銀河,橫亙于牛郎織女之間。據說一年七月七,銅牛突然離開銅座走進湖里向織女亭那邊游去,游到中途,因精疲力竭,結果沉入湖底。慈禧只好下令重鑄一頭,并用鐵鏈鎖住,豈知第二年七月七,這第二頭銅牛又動了起來,竟掙斷了鐵鏈,慈禧忙派幾名壯漢拼命拽住牛尾巴,由于使勁太大,把牛尾巴都拉斷了。今天我們看到的銅牛是光緒年間仿制的,而且牛尾巴也是后來接上去的。
東坡后裔葬頤園
文昌閣東北角有一處耶律楚材祠。本來皇家園林屬“靜域之區”,自然絕不準許有墓葬,可耶律楚材的墓冢為何破例保留在園內呢?
原來耶律楚材是契丹人,作過元朝宰相,是歷史上的名臣,為元初政權的確立作出過巨大貢獻。他死后葬在甕山之南。乾隆建園時,墳墓早已湮沒。當時滿漢矛盾尖銳,乾隆為緩和民族矛盾,提出重社稷大業,不分民族,并特地尋找耶律楚材墓址,修墓建祠,還將祠門開在園內,園門為避開墓冢甚至破例明顯地偏南。
民間傳說耶律楚材墓本在甕山南坡上,民工修園時遇到一扇石門,石門內有一口大石棺,棺內有一顆碩大的頭骨,左邊有一石匣黃金,右邊有一石匣白銀,石門背后刻著幾行小字,內容是:“我本長白女真人,左有金來右有銀。后世英主施恩典,教我永住湖水濱”。乾隆和文武百官見到詩句,不解其意,最后劉墉揭開了謎底,告知乾隆此棺內葬的是耶律楚材,他生前最喜愛甕山這塊寶地,故死后葬于此,可又擔心后世皇帝在甕山修建園林,挖掉他的墓,故留詩請求不要將他的墳墓遷往別處。乾隆聽罷,便傳旨在昆明湖東岸選好墓穴,將石棺重新安葬,以顯示他寬洪大量,連前代功臣都可享受他的恩典。
另有一則傳說云,修建清漪園時挖到耶律楚材的墓穴后,乾隆派大臣汪由墩查辦此事。汪由墩深知耶律楚材在歷史上的聲望和地位,有心保護這座墳墓,恰好民工在墓穴下層挖出兩尊石像,一尊是耶律楚材,一尊是他的夫人,而他的夫人正是蘇東坡的四世孫。汪由墩知乾隆酷愛詩詞,曾竭力搜求宋代詞圣蘇東坡的遺墨和同東坡有關的史物,就立即去稟報,乾隆一聽,高興得手舞足蹈,趕忙降旨說:東坡后裔與遼東丹王突欲八世孫婚配,乃屬幸事,又歸葬京都,頗為京都增輝。蘇小小葬在西子湖,于是西湖成了杭州的勝跡,東坡后裔若葬在這里,亦會成為京師的一大勝景。就這樣,耶律楚材墓被留在頤和園里。
柳拂長堤橫玉帶
昆明湖西堤橫穿湖西北部,長2.5公里。堤上設置六座形式各異的橋,這西堤六橋是仿杭州西湖的蘇堤六橋,既為造景,又供休息,故橋上多建亭。六橋的名稱由南往北依次是:柳橋、練橋、鏡橋、玉帶橋、豳風橋、界湖橋。柳橋因河柳得名,西堤上遍植垂柳,富于一種清幽的情趣;練橋取六朝詩人謝眺“澄江靜如練”的詩意;鏡橋則取李白詩“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的境界,乾隆也有詩詠:“若道湖光宛是鏡,阿誰不是鏡中人。”豳風橋在清漪園時名桑苧橋,與耕織圖為鄰,橋旁植桑。光緒時避咸豐名諱(咸豐名奕詝,“詝”與“苧”同音),改今名。“豳風”出自《詩經》,仍與農業生產有關。
西堤六橋中以玉帶橋最為引人注目。這是一座單孔拱券石橋,橋拱高而薄,像一條玉帶,半圓形橋洞與水中倒影交織成一輪透空明月,可謂奇觀妙景,如橋上對聯所寫“螺黛一痕平鋪明月,虹光百尺橫映水簾”。當年乾隆乘舟去玉泉山,就從玉帶橋下經過。
西堤外還有寬廣的湖面,稱西湖。西湖北半部有一圓形小島名治鏡閣島。當年島上建有圓形城堡式高大建筑群,可與佛香閣媲美,1860年被毀,現僅存城堡。民間傳說中,此島過去叫團城,是慈禧擴展湖面時留出的,李鴻章想在島上造一座致敬閣,以表示他對慈禧的耿耿忠心。挖湖的民工本是這一帶的百姓,因擴展湖面而家園被毀,他們早已憤怒之極,聽說又要修致敬閣,就群起怠工,修好臺基后就以料備不齊為由泡了幾個月的工,李鴻章催運來石料、木料,民工就在夜里把料偷走,結果致敬閣最終也沒造起來。
西湖西南隅有藻鑒堂島,島上有池“鑒藻”,名由是出。除藻鑒堂外,還有一組名叫“賞觀堂”的建筑,據說慈禧當年在此賞月。是處風光幽靜,但聞風聲、雨聲、鳥聲,空靈縹緲,如在世外,自有一份閑適高逸的樂趣。
上一篇:浩浩燕趙歌·承德之旅·避暑山莊·湖光山色
下一篇:浩浩燕趙歌·石家莊之旅·隆興寺·滹沱河畔的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