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荊楚吟·南昌之旅·繩金塔·金繩寶劍定南昌
繩金塔是豫章古城最高的古代建筑,位于進賢門外豬市街附近。建于唐代天祐年間(904—907),距今已一千多年,是南昌重要的名勝古跡。繩金塔共七層,內(nèi)園外方,呈八角形,長33.6米,高59米,與滕王閣遙遙相對,登上塔頂可俯覽南昌全城景色。
俗話說:“沒有繩金塔,就沒有南昌城。”這話怎講?據(jù)說原來古代南昌是水鄉(xiāng)澤國,狂風(fēng)一起,地動山搖,人們就像是住在木排上,電閃火生,又常引起火災(zāi)。為除去這“水、風(fēng)、火”三害,劉太守張榜招賢,征求良策,但兩三個月過去,無人應(yīng)征揭榜。
進賢門外有一六十多歲的老人叫金牛根,以打草搓牛繩為生,一日大雨,他在章江門外見一木排被大風(fēng)吹動即將漂走。但見一個漢子把竹篙插入水底,穩(wěn)住了木排。他想到“木排之地”南昌不是也可以打個地樁來穩(wěn)定嗎,此后就為此而操心起來。他跑遍了南昌九洲十八坡,尋找打地樁的地方,但三年過去還未找到。金老頭的誠意感動了神佛,神佛托夢給他,說:“進賢門外,吾佛重地,水火既濟,坐鎮(zhèn)江城。”他在他家菜園里挖到一個大鐵盒子。這盒子外圓內(nèi)方,呈八角形,里面有七層,第一層裝著四根金光閃閃的金繩子,第二層是一個漂亮的金瓶子,第三層是三百粒釋迦牟尼的舍利子,第四、五、六層各有一把寶劍,分別刻著“驅(qū)風(fēng)”、“鎮(zhèn)火”、“降妖”的字樣。第七層有一塊竹簡刻著二十個字的偈語:“一塔鎮(zhèn)洪州,千年不漂流,金繩勾地脈,萬載永無憂。”這是說,要在此建塔,塔的形狀就像鐵盒子一樣,即可除去三害。于是老頭報告太守,發(fā)動市民共同建塔,用了三年時間,建成了十七丈高的七層寶塔。在塔基下,四根金繩伸向東西南北四方,把南昌地脈勾連起來固定好。金瓶由地仙郭璞在煉丹爐中煉成寶鼎,安放在塔頂。在塔下建寺,三把寶劍高懸在法華殿上,驅(qū)風(fēng)、鎮(zhèn)火、降妖。從此,南昌得以安定。《繩金塔銘》說塔上寶鼎能“驅(qū)風(fēng)鎮(zhèn)火,降妖伏魔”,據(jù)說乾隆時南昌知府和坤、日軍黑田大佐都想偷換此鼎,均未能得逞。
繩金塔下的寺院,原稱千佛院,內(nèi)供大千佛,有法華殿、“羅漢殿”、“圓覺堂”等建筑,后改名“百福寺”,又稱“塔下寺”,為南昌四大寺院之一。寺前有半月形放生池,院內(nèi)有兩棵高大的羅漢松,還有《趙松雪碑》和禪月大師所繪《十八羅漢像》,寺基嵌有石碑《重修繩金塔記》,是同治年間振威將軍劉坤一所書,剛健雄勁,堪稱上品。
南昌四大寺院,除佑民寺、塔下寺外,還有大安寺與普賢寺。大安寺在北門內(nèi)豫章后街,初名東寺。因東漢末年西域僧人安世高曾在此居住,故名“大安寺”。此寺為東晉隆安二年(398)鎮(zhèn)西將軍謝尚所營建。唐代改名宣明寺、普濟寺,明初恢復(fù)大安寺原名。寺內(nèi)藏有三國赤烏年間的大鐵香爐,高8尺,其銘文已收入《金石萃編》。普賢寺在南昌惠民門內(nèi),今為普賢寺街。東晉隆安四年(400)由武昌人熊鳴鵒舍宅所建,故名“禪居寺”,至唐神龍元年(705),改隆興院,亦稱隆興寺。南唐時(944)袁州刺史邊鎬以30萬斤鐵鑄造了一尊普賢騎象的佛像在寺內(nèi),于是即改名“普賢寺”。明永樂時重建,民國時設(shè)普賢寺小學(xué),特設(shè)一室保存普賢佛像。
上一篇:離離原上草·呼和浩特之旅·五塔寺·金剛寶座舍利塔
下一篇:悠悠吳越曲·南京之旅·中山陵·鐘山雄峙偉陵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