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遵頊
李遵頊,夏都五年(1162)生于西夏都城興定府(今寧夏銀川),乃齊王李彥宗之子。少年時,李遵頊在其父督促之下,致力于學習,學業日有長進,青年時已經博通群書,具有較高才學。同時,他堅持演兵習武,堪稱文武雙全。夏天慶十年(1203)李遵頊參加西夏科舉考試,考中進士第一名,成為狀元。后來李彥宗去世,李遵頊繼承父爵,受封為齊王,不久升任大都督府主,統領西夏軍事力量。
皇建二年(1211)七月,李遵頊發兵圍住宮廷,發動政變,廢襄宗皇帝李安全而自立為帝,是為神宗,改元“光定”。由狀元而皇帝,這在中國歷史上不僅是史無前例,也是后無來者的,堪稱空前絕后的奇事。廢帝李安全第二天就不知何因死去,從此李遵頊坐穩了皇位,并立長子李德任為皇太子。李遵頊為皇帝后,為報復應天五年(1909)蒙古第3次入侵西夏時,西夏向金國求援而金國拒不發兵救援的事,便一改聯金抗蒙傳統,以依附蒙古進攻金國為國策。光定七年(1217),西夏應蒙古征調出兵3萬,隨蒙古大軍攻打金國,卻被金國在寧州附近打得大敗。蒙古依然向西夏征兵,李遵頊拒絕蒙古的要求。這年十二月,蒙古以此為借口第4次出兵攻打西夏,大軍包圍西夏政治中心國都中興府(興定府于1205年改稱中興府)。為躲避蒙軍兵鋒,李遵頊出奔西涼(今甘肅武威)。他轉而采取聯金抗蒙政策,起用主張聯金抗蒙的秘書監蘇寅孫為樞密都承旨,請求與金國議和修好,以抵御蒙古進攻,卻遭到金國拒絕。李遵頊恨金國不給面子,轉而采取聯宋攻金策略。光定九年,李遵頊派遣使者到四川與宋朝守將聯絡,遂達成攻金協議。光定十年,夏宋聯軍攻金取得惠州大捷,李遵頊方感到出了一口惡氣。接著,西夏軍乘勝直逼鞏州,但宋軍配合不力,嚴重受挫,損失重大,聯宋攻金策略遂告失敗。光定十一年,李遵頊又采取聯蒙攻金方略,實則是做蒙古的附庸,西夏受蒙軍調派,出兵攻打金國的鳳翔,在鳳翔城下又被金軍打得大敗。本來就不強盛的西夏,由于連年征戰,國力大大衰敗,領土大片喪失,臨近亡國險境。
光定十三年,對西夏中興喪失信心的李遵頊廢堅持聯金抗蒙的太子李德任,同時宣告退位,把皇位傳給次子李德旺,自稱“上皇”,心灰意冷地打發余年,不再過問政事。李德旺即位,是為獻宗。
獻宗乾定四年(1226),蒙古大軍發起滅亡西夏戰役。退位賦閑的李遵頊在驚懼中死去,享年65歲。謚號曰“英文皇帝”,廟號神宗。
先當狀元而后做皇帝,李遵頊是中國歷史上惟一一個,遺憾的是他缺乏治國理政的才能,大政方針屢屢改變,夏朝一步一步走向衰亡。他死后第二年,夏朝就滅亡了。
上一篇:李迪
下一篇:李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