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世俊
馬世俊是清代第10位狀元,字章民,號甸臣,明朝萬歷三十六年(1608)出生于江蘇溧陽縣。其先世竹湖、孟河二公官至太史。馬世俊生當兵燹連綿、災荒不斷的明末清初,社會動蕩,家道衰落。父親長兄皆感人生艱辛,世途險惡,皆隱居,不求功名。馬世俊不為環境所惑,仍對科舉功名充滿信心。
馬世俊自幼天資聰慧,攻讀刻苦,少年時就聞名鄉里。在考中狀元以前,馬世俊善作詩,工于書畫,而以才子之名著稱。其詩多酸辛之語,悲戚之情,充溢關心勞動人民的樸質思想。他讀《酷吏列傳》后,曾作《泰山婦人行》: “去年五夫作虎脯,今年吾子葬虎腹。便欲辭家擇樂土,趦趄未行心畏縮。君不見商君論囚渭水赤,寧成一怒誅三族。殺身豈肯全寡妻,破家無復存茆屋。婦人猶在泰山下,終身辛苦守煢獨。吁嗟乎! 食夫食子留我身,翻射猛虎何其仁。”他的詩不僅感情充蘊,而且抒情寫景妙語層出,狀物傳神,使人仿佛身臨其境。《長興舟中》詩云: “洞庭芳草連天遠,震澤孤帆帶雪飛。”《早發濟寧》詩云: “碧湖千嶂山,斜日小亭收。”《得容兒書》詩云: “凍云催暮色,薄雪舞空塵。”《懷吳見末》“素交真似水,大隱豈須山”,表現唐人的神情風韻。故時人對其詩文評價尤高,說他的詩盡洗詩人習致,通于鬼神聲,等于金石情,達于潛思,藏于雋旨。后人詩選多收其詩,《江蘇詩征》卷111收27首,《清詩紀事初編》卷4收2首,《國朝詩別裁集》卷6收3首。作詩之外,馬世俊生平精嫻書畫,史稱他的書法有王羲之的體勢,繪畫有王維的風格。所畫多為山林水色,書畫好作巨幛。康熙元年(1662)曾在北京畫山水卷,自題《后觀山歌》。時人評價他的書畫不專師法,自出機杼,聳拔奪目。《國朝畫識》、《國朝畫征續錄》、《中國畫家大辭典》和《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把他作為書畫名家收入其中。
馬世俊才學出眾,聲名傳揚,科舉路途并不平坦。他自幼苦讀,夢寐以求魚躍龍門,屢屢參加科舉考試。順治十四年(1657),馬世俊年屆50歲參加丁酉科鄉試,中式為舉人。次年,入京參加戊戌科會試,名落孫山。落第留京期間,窮困失意。為了以后參加科舉有人推薦,他求見司寇龔芝麓,把其代表作投獻給他。是文論述賢與不賢、亡國之主與興國之主的關系,論述細密,情詞懇切,以致司寇淚如雨下,盛贊馬世俊為才子。于是,歲暮贈炭金800兩,勉勵他來年再試。有人慰藉與理解,雖是好事,但落第的愁苦還得獨自品味。他羨慕別人上榜進宮,傷感自己下第歸鄉。《喜丁酉諸同年登第》詩流露矛盾心情: “同有鄉園夢,諸君未可歸。風回游子棹,露拂早朝衣。名姓通青鎖,文章動紫微。憐余似秋雁,猶及傍南飛。”
好事多磨, 科場失敗沒有摧垮馬世俊。順治十八年(1661),馬世俊參加辛丑科會試及第。殿試時,貢士對策多是敷衍為文,馬世俊此次對策卻是侃侃直書: “稱王者天下為家,不宜示同異。”此論傳出,時人稱頌。榜發,狀元馬世俊,榜眼四川遂寧人李仙根,探花浙江歸安人吳光。朝廷授官馬世俊修撰,后廷侍讀。釋褐授官之日,馬世俊因家境貧寒,生性樸素,不能具備軒馬,于是鞭策蹇驢,由一老蒼頭攜抱朝廷賜的官袍隨其后,徒步返歸寓所,傳為士林佳話。馬世俊作詩云: “卻憐十里無車騎,自愧才疏欲避名。”其實,馬世俊徒步歸寓所,事出有因。按清代慣例,狀元釋褐歸寓所,有車馬官員陪送。是年正月順治皇帝死,狀元及第,喜慶歡送之禮多有節制。
康熙三年(1664)馬世俊任甲辰科會試同考官。官事之余,賦詩作畫,如山水卷《后觀山歌》、詩《泰山婦人行》作于斯時。
康熙五年(1666),馬世俊辭世。其著作有《匡庵文集》12卷、《匡庵詩集》6卷、《華陽游志》和《李杜詩匯注》,自編八股稿本《馬章民稿》。
上一篇:陸肯堂
下一篇:馬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