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嶺山
位于景德鎮東北部,距市區45公里。盛產高嶺土,約在明萬歷年間發現并開采使用,支配景德鎮的制瓷業達兩個多世紀。高嶺土是重要的制瓷原料。由于這種原料的發現,產生了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法,配制瓷胎原料。這樣大大提高了瓷胎的耐火度,減少了制品變形,極大地改善了瓷器的質量,給制瓷業帶來了深刻變革,因此“高嶺”作為一種制瓷原料術語世界通用,這術語就來源于“高嶺山”。現在山麓的東埠村是古時高嶺土的集散地。昌江支流東河把村分成兩部分,河東岸保留有巨型條石砌成的碼頭,一條自北向南的半公里長的古街,仍有各類店鋪格局二三十家,古街北的一幢民居屋墻上嵌著一塊清代乾隆年間的石碑,記載當時轉運高嶺土的規章。古代礦工挑運瓷土的石階古道盤山而上,山上保留著大量的明、清時期開采高嶺土的礦井和淘洗坑。高嶺土淘洗后的殘留物——尾砂,滿山皆是。沿著石階古道,可來到一個山塢,這里有一個具有千年歷史的古老村落——高嶺村。村口的古樟下有一亭,名“水口亭”。亭內有明清時期的碑刻,記載著古時高嶺村的一些重要事件,門額石刻上,書有“玉嶺云峰”四個大字。
〔現代散文〕 從市區驅車約40分鐘,就來到高嶺山的山麓,這里有一古老的村莊——東埠村。映入眼簾的是青山、綠水、木橋,雞鴨成群、牛羊歡叫,一派頗具古味的田園風光。昌江支流——東河,穿村而過,這條小河很不起眼,但在古代它卻是重要制瓷原料高嶺土的主要運輸渠道。
沿著當年礦工挑運高嶺土的古道,拾級而上,明清時期開采高嶺土的礦坑和淘洗池不時出現在眼前。由于高嶺土是一種疏松的土質原料,所以容易開采。考察礦坑遺跡,可以發現,當時的作業方式比較簡單,所用工具也就是鋤頭、畚箕之類。自然,高嶺土毋需粉碎,只需進行淘洗加工。淘洗池告訴我們,礦工們巧妙地利用順山而下的流水來完成淘洗作業,排水溝、排砂槽、淘洗池、干燥池等布局合理,井然有序,工藝既簡便又科學,操作半手工半自動化,礦工們的聰明才智令人嘆服。
高嶺土淘洗后的殘留物——潔白如雪的尾砂,滿山皆是,所謂青山映“白雪”的景觀,終年可見。據勘測,有的地方尾砂竟深達50余米,當年高嶺土采掘規模之大可見一斑。
中國的名山大川數不勝數,風光奇異,傳說動人。封建帝王巡游,中外名人涉足,留有無數贊美的文章和詩篇,有的成為千古絕唱,更增添了山川的魅力。高嶺山與之相比,可謂是普通之極。然而它曾為瓷都服務了兩個世紀,為中國瓷器名揚世界作出了非凡的貢獻。
曾記否?景德鎮的瓷業經過了從唐五代至北宋期間的興盛繁榮,進入南宋,卻蒙上了陰云。廢品殘器大幅度上升,瓷器色澤一改過去的瑩縝如玉而呈暗淡陰黃,市場大為縮小,許多窯場被迫關門停產。這是為什么?景德鎮面臨著一場制瓷原料危機!當然不是原料短缺,而是原料質量不行。制瓷原料質量如何,氧化鋁含量是關鍵。含量高,所制瓷胎耐火度高,燒煉時不易變形,反之則會燒塌,出現大量廢品。
景德鎮儲量豐富的瓷礦石,氧化鋁含量從地表往下遞減。唐五代和北宋的諸窯均采用易采掘、質地好的上層瓷石,粉碎后直接制胎,不摻入其他原料,稱為一元配方法,所燒制的瓷器質量上乘。而到南宋,上層優質瓷石耗費殆盡,被迫開采使用氧化鋁含量較低的下層瓷石,因而所制瓷胎難以燒煉成瓷。
南宋的原料危機,使景德鎮的瓷業瀕臨絕境。是消極地聽任大自然的擺布,優質原料耗盡后,自動消亡;還是積極探索,尋求新的制瓷原料,摸索新的原料加工工藝?兩條路,兩種前途,尖銳地擺在景德鎮瓷工面前。景德鎮瓷工不愧為偉大的開拓者,歷經千辛萬苦,終干找到了含有鋁硅酸鹽的優良原料——高嶺土。儲藏量巨大的地下瓷石粉碎后,加進適量的高嶺土,就可配制成新的制瓷原料,其性能遠優于地表的瓷石。這就是制瓷工藝中著名的“二元配方法”。至此,下層瓷石得以充分利用,南宋以來的制瓷原料危機不僅被解救,而且加高嶺土后的原料耐火度提高,高溫下瓷胎不易變形,大件瓷器逐步被燒制成功,帶來了元代以后景德鎮瓷業的更大繁榮。真可謂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高嶺土”這一概念于1712年傳到法國。1869年,德國著名的地質學家李希霍芬訪問景德鎮后,著文介紹瓷石和高嶺土,他根據漢語“高嶺”一詞的讀音,譯成今天通用的英文“KaoLin”一詞。
高嶺土因高嶺山而得名,高嶺山因高嶺土而聲播海內外,當你登上這普普通通的山峰,撫今追昔,怎不會感慨系之,對它油然而生敬意呢?
(于虹)
〔民間文學〕 很久以前,高嶺村住著一戶姓高的窮夫妻倆,他們心地善良,樂于助人。不論什么時候,只要聽說誰家揭不開鍋,夫妻倆寧愿自己挨餓,也省下口中的那點山芋給人送去。因此,附近的窮苦鄉親,都稱他們為“善人”。
一天,北風呼號,雪花紛飛。清早,高家男人抱著一捆柴禾,正準備送往鄰村給一位孤苦伶仃的老太太生火取暖。剛把屋門打開,就見屋檐下躺著個衣衫襤褸,幾乎被凍僵的白發老頭。當即,他喚來老伴,將老人抬到自家的床上,把家里僅有的一床破棉絮蓋在老人身上,但老人仍瑟瑟發抖,高家男人便又將自己身上穿的一件破棉襖脫下來蓋住老人。這時高家女人也將姜湯燒好,急忙端至床前,輕輕地將老人嘴巴撬開,細心地將姜湯一匙一匙地喂進他的嘴里。老人因蓋了棉絮和棉襖,又喝了熱騰騰的姜湯,過了一會兒,終于蘇醒了過來。
老人醒來,說自己好幾天沒吃東西,問高氏夫妻能不能再給他弄碗稀粥喝?高氏夫妻聽了,感到很為難。因為他們家早已粒米無存了,拿什么熬粥呢?但想到眼前救人要緊,夫妻倆一商量,決定花高息到有錢人家去借些米來熬粥。
米借來以后,經過一陣忙碌,粥熬好了。高氏女人將一碗熱騰騰的稀粥端到老人面前,只見他三下兩下就喝完了。
喝了稀粥,白發老人的精神好多了,他下床站了起來,對高氏夫妻說:“你夫妻倆的確是名不虛傳的‘善人’啊!”邊說邊從衣袋里取出一粒潔白晶瑩的小玉珠,遞給高家男人,說道:“我有一粒小玉珠,送給你們。我走后可將它種在這里的高嶺山上,過三七二十一天,再去挖開山土,那里面有著挖不盡的白玉土。這種土是制瓷的上等料,你們可以將它運到景德鎮去賣。”說完,一陣哈哈大笑,立即無影無蹤。
高氏夫妻被眼前所發生的事兒給弄糊涂了。他們想:那白發老人莫不是神仙?夫妻倆半信半疑,來到高嶺山,將小玉珠種下。過了三七二十一天,他們又來到高嶺山,揮起鋤頭一挖,奇跡果真出現了:只見那紅橙橙的泥土,變成又白又嫩的玉土。夫妻倆為使窮鄉親們都能分享到這一喜悅,便急匆匆地跑村串戶,通知鄉親們快上山去挖玉土。大家將玉土挖出,運到景德鎮。
這時,鎮里所有窯場正遇到難題:現有的原料做出來的瓷器,質量越來越不行,許多瓷坯根本經不住窯內高溫的燒煉,出現大規模的倒窯現象,不少窯場甚至被迫關閉。瓷工們聽說高嶺村的鄉親們運來的玉土能做出好瓷器,紛紛購買,摻入制瓷原料中進行試驗。真神!瓷器質量果然大大提高,倒窯現象也得到克服。玉土便走俏全鎮。
從此,高嶺村的鄉親們就主要靠挖玉土為生了,日子也就比較以前好過了許多。因為玉土來自這座高嶺山,人們就干脆稱其為“高嶺上”。
(張奕 整理)
上一篇:描寫《高嵐自然風景區》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鸚鵡洲》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