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社會政治思想
1.愛國治民,能無為乎
老子的哲學思想直接影響到他的政治思想,故而老子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他說:“愛國治民,能無為乎?”(第十章)“無為”是老子哲學的一個重要思想,事物的產生和發展是自然歷史過程,無須人去干預強制,人只能做到無為的有為,即不違背客觀規律的“有為”。在政治上,他主張“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第十七章)
在政治上,老子主張按社會發展規律進程和人民的愿望要求施政,所謂“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第六十四章),對社會發展和人民愿求,不倒行逆施,不以私妄為,統治者不要為一己之私而任意驅使人民為其犧牲。天地不偏私,任萬物自然發展,人民按照自己的要求發展,統治者加以積極引導,不以壓制手段強迫人民去妄為。
老子自然無為的思想貫穿于全書,他提出:“我無為而自化;我好靜而自正;我無為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第五十七章)好靜、無欲是無為思想的體現。老子的無為是針對有為提出來的,所謂有為不是指奮發有為,而是指統治者的暴政,強作妄為,指政治壓迫、經濟剝削、苛政嚴刑等私欲。老子說:“天下多忌諱(禁令),而民彌貧……法令滋張,盜賊多有。”(第五十七章)“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是以上求其生之厚,是以輕死。”(第七十五章)法禁太多,民不知所措,法令繁苛,嚴刑暴政,捐稅繁重,弄得民不聊生,社會動蕩,所以難治。
老子十分同情人民大眾,鞭撻當時的統治者,“朝甚除(宮室很整潔),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衣服華麗),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余,是謂盜竽(強盜頭子),非道也哉!”(第五十三章)老子警告說:“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第七十二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第七十四章)老子在政治上發揮“無為”的思想,追求小國寡民、和諧富裕文明的境界。
老子提出的“無為”不是什么都不做,一切任其自然發展,而是遵循客觀規律,順應民意,不妄為,不蠻干,“為無為,則無不治”(第三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第三十七章),就是說,只有“無為”,才能“無不為”。老子主張積極有為,反對妄為。他提出:“功成身退,天之道。”(第九章)“是以圣人,為而不持,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表現)賢。”(七十七章)老子主張“為而不持”(第二章), “為而不爭”(第八十一章),老子提出為人民大眾利益而積極勇敢作為,英勇奮斗,有功不居功,不驕傲,不自持。
老子的自然無為思想,體現在政治上就是民主、自治,反對獨裁、專制,讓人民選擇自主自由的生活。
2.治之于未亂,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老子說:“為無為,事無事……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第六十三章)“為無為,事無事”,就是順乎自然規律去有所作為,難度大的事先從容易的方面著手,要做成大事,必須從小事做起。
天下難事,都要從一個個容易的事去完成,大從小做起,所以圣人終不為其大,故能成其大。這是圣人的領導作風和工作態度。我們常說抓大局,管小事,無論什么大事都要從具體事情做起,不要只說大話,不干實事。說大話,輕許諾,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必遇困難。我們在戰略上藐視困難,在戰術上卻要重視困難。
老子從如何決策談到科學預見,一切防患于未然,他說:“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化解),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第六十四章)局面穩定時易于維持,矛盾開始萌發時易于化解。事態微弱時,易于驅散。事情未暴露前就把它處理好,領導要有預見性、前瞻性,“治之于未亂”,這是所有領導者必須牢牢記住的,要居安思危,防微杜漸。“慎終如始,則無敗事”(第六十四章),為大眾辦事,要始終如一,善始善終,只要這樣,就沒有失敗的事了。
老子提出,領導者必須謙遜待民,對人民寬厚仁慈,他說:“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處上民而不重(壓迫,負擔),處前民而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第六十六章)圣人在上面統治,對人民必須言辭謙遜,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后面,讓人民政治上寬松,捐稅合理,這樣人民就會擁護,樂于推舉。所以,老子說“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第三十九章), “善用人者為之下”(第六十八章)。
3.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圣人無常心(私心),以百姓心為心。”(第四十九章),這是老子政治思想的重要觀點。領導者不應有預先不變的私心,一切以百姓的愿望要求作為自己施政的出發點,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老子雖然不是一個民主主義者,但我們從他的思想主張中可以覺察到人民民主的氣息。
老子主張善待不同意見者和不善之人,他說:“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第四十九章)善良的人我善待他,對不善良的人也要善待他,就得到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同上)善者信者,善待善信,不善不信者使之善信,自己也得到善待與信任。
老子說:“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第二十七章)善于走路的人,不留轍跡,善于言談的人,無可指責,所以善人善于誘導人,救人,故無棄人。在日常生活中要正確看待善與不善的關系,“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借鑒)”(同上)。
老子十分重視領導者的個人思想節操的修養,告誡人們要“去甚(過分享樂),去奢(奢侈貪欲),去泰(行為舉止過分)”(第二十九章)。“人之所畏,不可不畏。”(第二十章)人們都敬畏的,自己不可不敬畏。人要有高尚的思想境界和理想操守,“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參加盛大宴席),如登春臺。我獨泊(淡泊,恬靜)兮,其未兆(無動于衷)……眾人皆有余,而我獨若遺(而我卻不足)……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懂得自然和社會的道)”(第二十章),老子告誡人們不要被花花世界所迷惑,要淡泊明志,對身外之物,無動于衷,即使貧寒,也不貪欲,所以不同于他人,是因為終得“道”的道理。
只有具備以上這些品質素質,才能做到“以正治國”, “我無欲(私欲)而民自樸”(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國,“正”,就是公正、公道、公平,正者,正己、正人,治國,先正己,后正人。己不治,則身不正;身不正,則人不治。老子對領導者的要求是很純樸很嚴格的。治國撫民,“其政悶悶(政刑寬松),其民淳淳(純樸誠信);其政察察(嚴苛),其民缺缺(抱怨)”(第五十八章)。
老子也看到了事物的矛盾和轉化,似乎也覺察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發展進程。“萬物將自化(向他歸化),化而欲作, (歸化就有私欲發生),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以道正之),無名之樸,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第三十七章)萬物發展矛盾重重,私欲產生,將以“道”正之,無私欲則天下歸正。老子主張建立一個符合道的理想社會,他說:“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第七十七章)
4.小國寡民,復古保守
老子看到當時階級矛盾的尖銳復雜情況,那時已經“禮崩樂壞”,人們之間樸實純真的風氣淡薄了,但是他沒有注意到社會也有進步的一面,如生產力提高了,經濟發展了。老子不是以新的理念去引導解決新的矛盾,探索新的出路,而是主張回復到過去,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老子說:“不尚賢(不給賢才以特殊的權勢),使民不爭(以免人們爭權奪利);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為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凈化心靈),實其腹(生活富裕),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智,奸詐)無欲(私欲)。使其智者(巧智奸詐者)不敢為也。”(第三章)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第十八章)老子揭示了以上社會矛盾,但因此卻否定儒家忠、孝、仁、義,顯然是片面的。“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第十九章)這既不現實,也不可能。
對待當時的社會尖銳矛盾,老子并未正視現實,探索解決途徑,只是揭露批判,簡單復古。他說:“失道而后失德,失德而后失仁,失仁而后失義,失義而后失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第三十八章)認為社會失去大道而后失德,失德而后失仁,失仁而后失禮,忠孝仁義都衰弱了才提倡禮,而“禮”是亂之首。
老子在批判儒家的忠、孝、仁、義、禮之后,提出復古愚民,“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智巧奸詐)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第六十五章)所謂愚,是使民回到純樸狀態,達到“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第十九章)。
老子的理想政治是“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大器械)而不用,使民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第八十章)。這是老子理想的田園風光般的小王國。國要小,人口要少,自給自足,生活富裕,互不往來,沒有沖突,沒有戰爭,民風淳樸。
老子還說:“治大國,如烹小鮮。”(第六十章)這是歷來流傳的老子的一句名言。烹小鮮就是煎烹小魚,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人們理解為小魚鮮嫩,不宜亂翻騰,否則魚就攪碎了。治大國,情況復雜,不要亂折騰,因時因地制宜,從大局出發,統籌兼顧,慎重行事。
上一篇:老子哲學思想的道
下一篇:節欲儉廉,以民為本,富民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