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平侯——千古第一將趙云
趙云一生功高蓋世,他死后,連一貫沒心沒肺的劉禪都動心了,別看劉禪懦弱糊涂,可他并沒有忘記趙云的救命之恩。劉禪命滿朝文武掛孝,親自接靈柩到成都,然后傳旨:“子龍將軍自從輔佐先帝以來,功勛卓著,奉公守法;濟危于險,單槍匹馬,縱橫敵陣,一身是膽,千古英雄;忠以衛上,禮以厚下,忠心保國,青史留名。朕要為子龍老將軍親自送葬!”
劉禪身穿孝服,親自送葬,將趙云埋葬在成都錦屏山下,并修建了一座廟宇——子龍廟,供人們四時憑吊,這座廟現仍然坐落在秀麗的錦屏山下。劉禪追封趙云為“大將軍”,謚號“順平侯”。大將軍是當時武將中的最高職位,極個別有功之臣才能封倨。為什么叫“順平侯”呢?柔賢慈惠為“順”,執事有班為“平”,所以叫“順平侯”。追封趙云為“大將軍”,謚號“順平侯”,一點都不為過。
趙云是常山真定人,在三國時期名揚天下,是位文武雙全的大將。他有勇有謀,渾身是膽,人稱“常勝將軍”、“神勇將軍”。趙云曾大戰文丑,在亂軍中左沖右突,如入無人之境,以其一人之力差一點逆轉了袁、公孫之戰的整個戰局;與裴元紹交鋒,只一回合,就將裴元紹刺死;在亂軍中槍挑大將高覽,殺散后隊,又來前軍獨戰張合,依然不改英雄本色;當年長坂坡一戰,他在曹操的百萬軍中殺了個七進七出,救出幼主阿斗,砍倒大旗兩面,奪槊三條,殺死曹將五十四員;取桂陽拒絕色佳人,表現出其高風亮節;在荊州,他保護劉備過江聯姻,有勇有謀,才使劉備能在虎穴中成親。在回荊州的路上,孫權、周瑜派四路人馬追趕,趙云遮風擋雨,前面有堵截他當先鋒,后面有追兵他力斷后,一個人橫槍立馬,擋住了東吳上萬人馬,這才化險為夷,保住劉備、孫尚香平安返回;孫權為了奪回荊州,乘劉備率兵遠征西川之機,設計想將阿斗做人質以討還荊州,用計騙回孫尚香。孫尚香不知是計,偷偷抱著阿斗要回東吳。趙云得知后,立刻只身駕一葉小舟,追趕東吳大船,截江奪回小阿斗。在長坂坡趙云于百萬軍中救阿斗時,面對的是敵將曹兵,而這第二次救阿斗面對的卻是主公的夫人。當時,在封建社會里,誰敢冒犯主公夫人?趙云既無劉備的旨意,也無諸葛亮的將令,一旦冒犯了性情剛烈的孫尚香,是要犯死罪的。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里,趙云敢于拼死從主母的懷里奪過阿斗來,靠的是清醒的政治頭腦和和對主公霸業的忠心。用現在的話說,趙云是為了劉備的霸業無私無畏;拒漢水威名遠播,老將黃忠被圍于漢水,趙云引三千大軍前去接應,大喝一聲,率先挺槍催馬殺入重圍,左沖右突,曾在長坂見其勇者,膽寒心冽,聞其勇者,盡數逃竄;趙云就是年到花甲,仍不減當年雄風,北伐時他能當諸葛亮的馬前先鋒,鳳鳴山一場大戰,趙云連斬五員大將,殺得魏兵大敗,嚇得曹魏之兵聞趙云之名即聞風喪膽。不管劉備還是諸葛亮,每逢遇到危急情況時,不論是闖龍潭、入虎穴,都離不開趙云趙子龍。
趙云義拒美色,可謂將中之君子。趙范在桂陽預將其嫂樊氏許配給趙云,樊氏人品相貌出眾,但趙云為了劉備的江山社稷,考慮到荊州未定、大業未成,毅然拒絕。多虧后來趙云陪劉備迎接孫尚香回歸荊州以后,諸葛亮、張飛和孫尚香積極撮合,趙云才得以與樊氏拜堂成親,成就一段美好姻緣。樊氏為趙云生二子,長子趙統、次子趙廣,皆為蜀漢后期的大將。趙云的這種“先為人,后為己”的精神,令人敬佩。
趙云與一般武將不同,他有儒將之風,不但武藝高強,還很有才,用現在的話說,他不但是一個能領兵的將軍,而且還是一位很有頭腦的政治家。劉備取了西川在成都建都,可以說功成名就霸業已立,劉備要將成都有名的田園房產分給創基業的有功之臣。當時,劉備手下有那么多的文臣武將,誰都沒有反對,只有趙云勸諫劉備不要將百姓的東西據為少數人所有,要愛撫百姓、以民為本,成都百姓多經戰亂,生活很苦,為官為將的不能在這時候盤剝老百姓。趙云力勸主公的目的雖然是為了鞏固劉備的統治,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像趙云這種治國安邦的才智和體恤百姓疾苦的做法,是難能可貴,也是值得稱道的。劉備成事在“義”,敗事也在“義”,但對“義”的理解,趙云是高于劉、關、張的。孫權殺了關羽,劉備為全桃園之義,要起傾國之兵伐東吳為關羽報仇之時,趙云不怕觸怒皇上,力阻起兵。趙云深知劉備與關羽的關系,但為了蜀漢之天下,仍然從政治上陳述了兵伐東吳可能帶來的惡果,多次冒死苦諫,攔阻劉備發兵。可劉備不但不聽,還怨恨趙云,罰他到江州督運糧草。趙云并不埋怨,忍辱負重,竭盡全力保證了75萬大軍的糧草供應。后來劉備中計,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被困夔關。趙云不計個人恩怨得失,主動出兵,在千鈞一發之際,帶兵冒死將劉備救出重圍。當陸遜聞聽是趙云來救劉備,嚇得急令三軍后退。趙云突圍之時一個回合便將吳大將朱然刺于馬下,殺得吳兵四散而逃,安全護衛劉備退到了白帝城。
上一篇:閔子騫蘆衣孝母的故事
下一篇:風馬牛不相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