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
1.“中庸”是哲理
《中庸》開篇就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以下引文,未注明出處者,皆引自《中庸》)“天命”,按字面講就是由天所命,性就是事物的本性,所謂“天命”就是自然界,性不是什么創造或給予的,是自然所形成的,也就是說事物和人的本性就是天性,遵循這種性就是“道”, “道”看起來很玄妙,其實就是自然、社會的規律法則,根據自然或社會的規律來引導人們修養自己,使人們的思想行為符合自然或社會的規律,這就叫作“教”,這三句話可以說是《中庸》的總綱。“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遵循自然社會規律,尊重客觀實際,時刻不可離開。人要遵循天道、地道、社道、人道,才能引導自己按照自然和社會的客觀規律來思考行事,才能不犯或少犯錯誤,使主觀與客觀相符合,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
任何人都不可能脫離自然社會而孤立存在,人與客觀世界總是處于矛盾與統一中,客觀作用于主觀,主觀反映客觀的相對符合與統一,人和自然社會就能和諧發展。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客觀事物沒有作用刺激于人的時候,人與自然或社會處于一種相對的靜止狀態,謂之中,而人們受到外界的強烈作用,主觀上就有各種反映,表現為喜、怒、哀、樂等,經過思考、分析、判斷,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最終達到一種正確的判斷而恰當處理謂之和,從總的方面來講,即便是達到主觀與客觀的協調。從個人認識方面講,就是采取正確的態度與作為,達到理性狀態,既不過之,也不不及。實際上就是要求主觀與客觀相對統一,使之處于一種協調和諧的狀態。
2.“中庸”是美德
人們生活在各種矛盾的現實生活中,如何處理復雜紛繁的各種現實矛盾呢?“中庸”之道就是指導人們解決這些矛盾的總原則。“中庸”是美德,也是個人思想道德修養的準則。它絕不是要人們騎墻折衷,不分是非,更不是教人不要立場,不要原則,搞折衷主義。它強調為人處世追求適中守度,唯物辯證法也講“度”,凡事不失度,“中庸”講求包容適度。遇事不走極端,不肯定一切,也不否定一切,實事求是,追求自我修養,自我完善,從而達到至善、至美、至誠、至仁的理想境界。
對待各種矛盾,處置要適度適中,經過“中節”而達到“和”,對于個人榮辱利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處之泰然,對待一切人和事做到“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蘇軾),冷靜對待一切喜、悲、榮、辱、名、利,凡非己之所有,絲毫不取。在惡勢力面前不低頭,不示弱,堅持正義原則,明辨是非善惡。
3.“中庸”是包容與和諧
“中庸”作為一種道德修養,對人對物主張包容與和諧,對待各類矛盾,盡量使之不激化,采取在盡可能控制的范圍內恰當處理。對人與自然的矛盾,要遵循其規律,使之為人類需要服務。至于社會運動中的人民內部矛盾,更要采取“中庸”之道,這是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最好辦法。“致中和”就是找準解決各種矛盾的切合點,化解矛盾。人與人之間,要講情理法,相互謙讓包容,達到社會和諧,對待各類社會矛盾要科學分析,維護各方面的正當合法權益,促進社會的包容和諧,就是解決對抗性矛盾,也要講究策略與政策。
對于個人來說,“中庸”也是一種處事原則。要正視各種矛盾,凡事要求正當合法適度,什么事都要適可而止,既不不及,也不過之,“中庸”之道的可貴之處也在于此。“中庸”與我們今天建設和諧社會的要求總的說來是一致的。建設和諧社會就是要處理好各種錯綜復雜的社會矛盾關系,包括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種種矛盾,使之和諧協調,各得其位,各盡其能,各得其利,從而推動社會向前發展。
4.“中庸”是大道,行之也大難
孔子說:“中庸之道至(完善)矣乎?民鮮能久矣。”“中庸”是完美的道德修養,很久以來,能做到的人很少。正因為它至善完美,很多人不容易做到,“其道不行久矣”, “中庸”之道很久以來難實行。人們要對客觀實際作出如實的反映,決定正確的行為和決策,的確是不容易的,這里有主客觀的條件局限,也有個人的經驗知識和思想修養境界問題。
人們要正確反映客觀現實,做到既不過之,又不不及。對于“中庸”“知(智)者過之,而愚者不及也”。最重要的是君子與小人對“中庸”的態度不同,“君子(正派的人)中庸,小人(不正派的人)反中庸……君子時而中(行為恰如其分),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君子與小人,不僅有智與愚的差別,更有善與惡的不同,貪腐者以及一切邪惡的人是從不講“中庸”的,他們肆無忌憚地掠奪一切。而有高尚道德修養的人,他們謙卑中庸,善待一切人和事,凡事做到恰如其分,合理恰當。“中庸”之道,只有品德高尚的人能做到,推己及人。小人不行“中庸”之道,所以,孔子哀嘆“其道(中庸之道)不行久矣”。
“中庸”之道不行的根本原因是私有制和私有觀念。有的人為一己之私,在利益面前是從不講“中庸”的。“中庸”是一種美德,行之為難,很多人口頭上是能接受的,行起事就難。有些人很聰明,很勇敢,但要堅持做到“中庸”卻不容易。孔子說:“人皆曰予知(智),驅而(私利驅動)納諸罟(音古)擭之中,而莫之知辟(避)也……擇乎中庸而不期守(堅持)也。”有的人甚至“天下國家可均(治理)也,自刃可臨也,中庸不可能也”,可見實現“中庸”很不容易,難就難在一個“私”字。孔子認為“中庸之道”雖然廣大細微,其實一般人都能領會并做到,至于最重要的方面尤其是用以指導自己的言行,很多人都難以時時處處堅持做下去。我們懂得某一理論原則容易,行之大難。實行“中庸之道”就是要理論聯系實際,見諸行動,這對一些人來說是很難的。
上一篇:“不知、不用、不任”國之三不祥
下一篇:《中庸》及其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