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醫藥文化·按摩療法
中醫治療疾病的方法之一。按摩又稱按撫、按蹺、推拿等。即通過被動和主動的方法,來刺激患者的經絡、俞穴,運動患者的四肢關節,使之氣血流通、陰陽調和,從而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非藥物療法。早在戰國時期的醫書《內經》中已有按摩的記載:“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周禮疏案》提到:“扁鵲治趙太子暴疾尸厥之病,使子明炊湯,子儀脈神,子游按摩。”可以說,按摩法在春秋戰國、秦漢時代,已成為中醫治療疾病的重要手段。據說當時已有按摩的專著問世。此后至宋元時代,按摩治療疾病的范圍,已從“損傷折跌”發展到治療內科疾病。至明代,中醫學分科中已包括按摩科,許多醫家還將此法用于小兒疾病,積累了豐富經驗,形成了小兒推拿的獨特體系。在長期的發展中,按摩手法逐漸豐富,有摸、接、揣、提、按、摩、推、拿、捺等手法,治療范圍發展到治療內、外、骨傷、小兒多科疾病。產生了諸如《小兒推拿秘訣》、《推拿廣意》、《醫宗金鑒》等按摩專著。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古老的按摩療法,應用的治療范圍越來越廣闊。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醫藥文化·拔罐療法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文化發展·文化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