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文化發展·奴隸制文化時期
中國的奴隸制時間很長,可劃分為初、中、晚期,初期由奴隸制開始,經過奴隸制國家的建成和昌盛,即太昊、少昊、炎帝、黃帝時期;中期是由黃帝發展到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時期;晚期是夏、商、周三代,即奴隸制社會由極盛到衰頹、沒落乃至崩潰的時期。我國奴隸制形成初期,黃河流域兩大文化區內的各主要氏族同時跨入奴隸制,并通過各氏族部落之間的沖突、聯盟、兼并、融合而逐步形成了國家。奴隸制中期,顓頊以政權為力量,企圖統一各部落的宗教信仰,把自然宗教轉化為人為宗教,在戰爭手段上又增加了宗教教化的手段,健全并發展了黃帝以來比較原始而簡單的國家形式。在禹即位后發動了大規模的征伐三苗的戰爭,同時進一步完善了奴隸制王國的經濟、政治、禮樂、刑律、文教等各項組織制度,強化了奴隸制國家,實現了從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的政治統一。與此相適應,也形成了統一的華夏文化。從此,開始了夏、商、周三代相繼的統一奴隸制王朝發展時期。從炎黃之際到夏王朝的建立,是我國奴隸制產生形成和發展時期,其年代約為公元前30世紀至前22世紀。直到公元前7—前4世紀,奴隸制才開始瓦解,封建制逐步形成。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政治要事·太平天國革命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科技文化·宇文愷與長安城